Re: [閒聊] 孟子

看板Chinese作者 (Thema & Variationen)時間12年前 (2011/11/11 16:12), 編輯推噓4(4014)
留言18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10 (看更多)
※ 引述《neomozism (好風入室)》之銘言: : 有幾點想要講一下, : 首先有一點很重要:先秦諸子決非單純的「學者」, : 各學派之間不只是學術研討,而是生存的戰爭 : 因此,一面罵人,一面以聖人之徒自居的不只孟子。 :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評其他各家都是「邪說」「姦言」, :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 : 尤其「吾語汝學者之嵬容」那段,竭力醜化他們的形象 : 同是儒家的子夏、子張、子游三派,都被荀子罵是「賤儒」 : 又如墨家<非儒下>後半批評孔子,也幾乎是人身攻擊 : 第二點,多數人對孟子的理解來自高中的「文化教材」 : 我現在回頭去看,總認為文化教材太過簡化,又割斷原文的脈絡, 我回頭看,倒是認為編輯應當把那些「人身攻擊」的篇章先刪去才是 縱然其有歷史意義,在還沒有自己完整的想法前, 看這些「兼愛是無父」「無父是禽獸」的句子, 除了宣揚儒家道統的價值外,幾乎是沒什麼意義 : 像「性善」的部份,第一章選自<告子上>, : 第二章是<公孫丑上>,第三章又是<盡心上>... : 換句話說,文化教材是編輯者「剪接」出來的成品 : 我認為,孟子「性善」的理解應該以<告子上>全篇為主,再以其他章補充 : 前面有人提到牟宗三,牟宗三《圓善論》第一章有<告子上>逐句疏解, : 個人覺得還不錯,但牟的文體並不好懂 : 第三點,是中國思想家言「心」,多半不是作為實證學科的對象 推! 「實證」能做的事有其極限 : 而是有價值意味的,例如莊子所說「成心」(負面)和「心齋」(正面) : 說孟子的性善或四端之心需要宗教情操來支持,其實也沒錯 : 他本人大概也不會反對,這屬於非實證的領域,本來就不可能證實或證偽 : 例如「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否存在? : 如果有,是眾生皆有,還是少數人沒有?這是不可能實際證明的 : 有些人誤以為「孺子將入於井」是在論證惻隱之心,其實孟子根本沒說他要論證 : 只是用這個例子,讓聽者設身處地去體會, : 如果你感受到自己的惻隱之心,感受到仁,而且認同,那就是了。 我同意你所說「孟子根本沒說他要論證」, 不過,這其實是就是一個「實證」的絕佳例子 正因為這個現象真實存在,所以孟子的說服力才強 「心」「性」要做實證的研究,是很難的; 不過困難,並不代表不能做 其實我想如果用心讀了孟子,可能會意外地發現孟子是「實證」的高手 他「實證」的功力之強,可能超越他身後的任何一個「儒家」人物(我認為啦) 不過在得到實證證據之後,所作的推論....似乎就不是孟子的強項了 : 這當然有宗教性,但也不代表學說不好,只說明 這些討論不是實證的領域 : 如果是注重實證的人,不接受是一定的 : 第四點,其實孟子和荀子都有好好講過他們指的「性」是什麼 : 孟子的意見在<盡心下>: :   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 : 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 : 主也,知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 意思是,耳目口鼻之欲屬於人類的「動物性」層次,其他人定義這是「性」 : 說實在也沒錯,但君子所說的「性」是仁義禮智這方面的意思。 就是這段讓我覺得孟子頗有「玄之又玄」的味道XD 「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這句, 仔細想想,是不是代表君子如果認為有必要,就可以指鹿為馬呢? 我相信孟子主觀沒有這一層意思....只是他的論述過程,讓我會如是想疑惑 : 又如<告子上>,公都子舉出當時的其他三種說法, : 問:「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 : 孟子並沒有說「他們是錯的」,只是申明自己的主張。 : 如果針對「生之謂性」的定義來說「性」,孟子未必認為他們是錯的, : 他並不否認人也有動物性,而是要表達: : 如果那些注重「人的動物性」的學說大為流行,對天下會產生壞的影響。 : 以下談荀子「化性起偽」。 : 以前上課教授說孟子「性善」和荀子「性惡」兩語可以同時成立不矛盾,因為 : 他們指的「性」根本就是兩碼子事。 同意 : 在《孟子》裡,「性」幾乎完全等同於「心」,性善就是心善,《荀子》的 : 「性」則和「心」分開。荀子稱「性」為「情性」,如果用孟子的語言來說, : 就是「小體」。荀子說: :    :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 : 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 : 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 這和孟子的「從其小體為小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 : 而已矣。」可以說是一模一樣的想法,只不過詞語不同而已。可知兩人的學說 : 差異不在性善性惡,而在於道德成立的根據,以及對人「心」的想法。 : 荀子的「化性起偽」說,是建立在他的聖人論之上: :   古者聖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 : 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 : 而導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 : 我們普通人有辦法積善,是因為聖人制作禮義法度讓我們學習,禮義法度的來源 : 又必須出於聖人,不是阿貓阿狗可以制定的。 : 但聖人不是天生就善,他也是本始材朴,也必須學習另一個聖人制定的禮義法度, : 才能從普通人變成聖人,那個聖人又要學習另一個聖人制定出來的禮義法度…… : 若一直往前推,最早那個聖人,在成為聖人以前, : 究竟是學習誰制定的禮義法度呢? : 這是無解的。里仁版的中哲史稱之為「無窮後退的困境」。 從這裏似乎就可以看出,荀子論證功力或許強於孟子, 但「實證」的功力則遜色了 其實如果要幫荀子說幾句話也不難, 借用霍布斯論巨靈產生的說法, 把巨靈換成「聖人+禮義法度」也就差之近矣 又或者借用演化論的說法, 「唉呀這一群人模人樣的禽獸們,彼此用盡心機、互相爭奪, 混混然幾萬年矣,血流漂杵,死者不可勝數。生存者發現用 來相殺的心機中,最有效者莫過以多欺少!於是就近可能彼 此團結起來。又發現人是可以被『後天教育』的,於是就說 :『我是聖人,聽我的!我語汝:不遵禮義,天將殛汝!不 遵道德,天將殛汝!』......」 (以上當然是搞笑的啦。) : 另一方面,荀子對心的理解,是在「知」和「擇」 : 我們清楚知道某件事是道德的,也能夠自由選擇這麼做── : 那是否就會去做呢?顯然不是。問題在於: : 我們「為什麼」想要放棄舒服和利益,而去追求違反情性的道德行為? : 板友所說「人之所以能為善」的問題,大概具有這一方面的意思 : 就是除了「質」「具」以外,還要有動力。 : 荀子對這個問題也試圖提出解答,但說服力大概不強: 沒錯 這段的說服力確實弱 :   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夫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 : 願富,賤願貴,苟無之中者,必求於外。故富而不願財,貴而 : 不願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於外。用此觀之,人之欲為善者, : 為性惡也。 : 如果「因為人性沒有善,所以才想要善」成立,我們一旦察覺自己情性裡缺乏善, : 就會依照這個機制,自動產生追求善的意願──那又何必藉助君上之勢,動用刑罰 : 之禁來威逼恐嚇呢? : 如果荀子認為人天生具有「欲為善」的心或性,那和孟子就幾乎沒差別了(對孟子 : 而言,欲為善的心本身就是「善」)。但荀子顯然不願意往那個方向走,該如何解 : 釋「人為什麼要行善」?這是他尚未徹底解決的問題。 --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 還寢夢佳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2.182.75

11/11 16:26, , 1F
譚嗣同曾講過 兩千年來之學 荀學也
11/11 16:26, 1F

11/11 16:27, , 2F
〈非十二子〉篇對後來的法家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11/11 16:27, 2F

11/11 17:24, , 3F
我不認為人性本善是可以實證的問題耶... 孺子入於井是否
11/11 17:24, 3F

11/11 17:26, , 4F
讓你怵惕惻隱? 只有當事人自己才知道
11/11 17:26, 4F
「人有怵惕惻隱」是可以實證的 「只有當事人知道」這種狀況很容易解決啊:多問幾個人就可以了 「調查」也是一種取得實證證據的辦法(只是品質通常比較低罷了) (現在更方便,心跳、膚電都可以測啊) 雖然孟子並沒有用嚴格定義下的「科學方法」,但畢竟是具備實證的精神 只是「人有怵惕惻隱」是否代表「人性本善」? 這就有的吵了.... 至於「人性本善」可不可以實證? 這就要看你怎麼定義「人性本善」了 倘若定義人性是「仁義理智的根本」,然後定義善是「仁義理智」 這樣當然是不用實證(就知道「人性本善」這句話一定是對的)了啊

11/11 17:51, , 5F
要代替荀子回答當然很容易, 但你應該也發現那已經違背荀
11/11 17:51, 5F

11/11 17:54, , 6F
子的想法了... 如果聖人不是真的聖人,而只是騙大家的,那
11/11 17:54, 6F

11/11 17:59, , 7F
仁義法度也只是騙人的,荀子本人大概不會認同
11/11 17:59, 7F
你說的也許是 畢竟我不是荀子的辯護人,何況我也並不是真的很喜歡荀子 只是希望看到對他的批評是有點建設性的而已

11/11 18:54, , 8F
其實我覺得孟子在使用「禽獸」一詞好像沒有我們現在理解的
11/11 18:54, 8F

11/11 18:55, , 9F
那麼嚴厲。像孟子說紂王也只說他是「一夫」,固然紂王似乎沒
11/11 18:55, 9F

11/11 18:56, , 10F
有無君無父的問題,但這樣又牽扯到殘害百姓的君主和無君無父
11/11 18:56, 10F

11/11 18:57, , 11F
的臣民這兩種作為的嚴重與危害性比較
11/11 18:57, 11F
這種說法滿有意思的....只是看孟子義憤填膺的語氣, 我是覺得「禽獸」已是「相當嚴厲的指責」了啦

11/11 18:58, , 12F
不過我想說的是,當孟子在說人禽獸的時候,都會讓我想到
11/11 18:58, 12F

11/11 18:59, , 13F
孔子「鳥獸不可與同群」那一章。或許孟子想定義的昰人的群居
11/11 18:59, 13F

11/11 19:00, , 14F
便是以社會團體的倫理所建立,屏棄倫理的話,就不是與人同群
11/11 19:00, 14F

11/11 19:00, , 15F
所以孔子說「鳥獸不可與同群」與孟子的「禽獸」說,或許也強
11/11 19:00, 15F

11/11 19:01, , 16F
調了人類共同群居社會價值與規範性在裡面?
11/11 19:01, 16F

11/11 19:03, , 17F
所以孟子只是認為無君的楊朱隱士群與無父的墨家群所營造的社
11/11 19:03, 17F

11/11 19:04, , 18F
會能夠帶給這個社會的反而是另一種混亂(另一種秩序)?
11/11 19:04, 18F
※ 編輯: moonlike 來自: 114.42.187.182 (11/11 23:38)
文章代碼(AID): #1ElDZmJO (Chines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7 之 10 篇):
閒聊
4
13
閒聊
2
4
閒聊
3
3
閒聊
5
25
閒聊
4
18
閒聊
0
1
閒聊
3
7
文章代碼(AID): #1ElDZmJO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