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打坐的一些疑問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5年前 (2018/10/24 22:32), 5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11 (看更多)
: 佛法修習禪定止觀,發心意樂、觀修內涵、修習所為等,皆不同於一般世間的打坐靜坐。 : : 印順法師<妙雲集>:「古代的佛弟子,不像晚期的佛教徒,專以禮拜、唱念為修行。 : 他們除學經(論)持律而外,主要是對人廣行教化,對自『精勤禪思』。禪思,含得止與 : 觀,…凡修持而得止、觀相應,心境或理智相契應的即名為瑜伽,瑜伽即相應的意思。」 止觀禪修,止禪與觀禪,佛教經典常提到: 獨一靜處(止)、專精思惟(觀),就是止(梵語:奢摩他)、觀(梵語:毗婆奢那)的修習。 例如《雜阿含經》常提到: 「我獨一靜處(內心住阿蘭若處獲得安止/止),專精思惟(依於止來進行分析思惟觀察 /觀),作是念(分別思惟觀察的法類):……。」 此中,獨一靜處(止)、專精思惟(觀)的止觀修習,要能夠"專",就要有"止"的一分, 才能夠"專",沒有分心、專注的進行分析思惟觀察的觀。 《雜阿含經》: 「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佛 告阿難: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二法(止、觀)專精思惟,乃至滅界。」 止、觀的所緣,止可以緣世俗諦法類,也可以緣勝義諦法類;觀可以緣世俗諦法類, 也可以緣勝義諦法類。世俗諦法類或勝義諦法類任一,都可以是止或觀的所緣。 世俗諦法類,如思惟親近善知識、暇滿、念死無常、惡趣苦、皈依、業果、持守十善 、四力懺悔、觀察苦諦、集諦、十二緣起支、生起出離心、抉擇三學解脫道性、慈心、悲 心、生起菩提心、六度、四攝。勝義諦法類,如補特伽羅無我(人無我)、法無我。 外教也有修學止觀,但是外教修習止觀的所緣,沒有佛教皈依、四聖諦、十二緣起支 、勝義諦等法類,也沒有佛教的出離心、菩提心所攝。 佛教修習止觀,由親近善士而聽聞正法的法類,在經典中常提到:「世尊告曰:諦聽 ,善思…」,由聽聞正法的聞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來成辦止觀的功德。 ------------------------------------------------------------------------------ 註: 《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玄奘譯) 「佛告慈氏菩薩(彌勒菩薩)曰: 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 、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三藏十二部經教)。 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 ,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 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止)。 …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能正思擇 (於世俗諦上)、最極思擇(於勝義諦上)、周遍尋思(粗分的觀察)、周遍伺察(細分的觀察) ,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如是菩薩能善毘缽舍那(觀)。」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40391566.A.C98.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10/25/2018 09:31:19
文章代碼(AID): #1Rq8AEoO (Buddh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Rq8AEoO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