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打坐的一些疑問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5年前 (2018/10/31 19:00), 5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11 (看更多)
: 止觀禪修,止禪與觀禪,佛教經典常提到: : 獨一靜處(止)、專精思惟(觀),就是止(梵語:奢摩他)、觀(梵語:毗婆奢那)的修習。 : 例如《雜阿含經》常提到: : 「我獨一靜處(內心住阿蘭若處獲得安止/止),專精思惟(依於止來進行分析思惟觀察 : /觀),作是念(分別思惟觀察的法類):……。」 : 此中,獨一靜處(止)、專精思惟(觀)的止觀修習,要能夠"專",就要有"止"的一分, : 才能夠"專",沒有分心、專注的進行分析思惟觀察的觀。 : 《雜阿含經》:「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 : 界。佛告阿難: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二法(止、觀)專精思惟,乃至滅界。 ------------------------------------------------------------------------------- 佛教於坐上,一座打坐的期間,修習禪定止觀,其發心意樂、觀修內涵、修習所為等,皆 不同於一般世間的打坐靜坐。 禪修打坐,身體的姿勢,足:全盤或單盤。眼:不應太開或太閉,垂視鼻尖。身:端正。 肩:平齊。頭:從鼻自肚臍正直。齒與唇:自然。舌:抵上齒。呼吸:無聲、出入無所知 覺。這八個標準皆有其用意,不可擅改。心:內心所緣多種,例如憶念思惟佛的名號功德 等(如《大寶積經》說:「取草為坐,在畫像前,結跏趺坐,正身正念,觀於如來」)。 ■ 補充—止觀禪修:止的體性是定(定心所),觀的體性是慧(慧心所) 摘自:印順法師<成佛之道> 修習止觀者,應先修習止;止成觀乃成,次第法如是。 說到定、慧的修習,就是止、觀的修習。什麼是止、是觀?什麼是定、是慧? 慧是以『簡擇為性』的。梵語毘缽舍那,譯義為觀,經說觀是:『正思擇,最極思擇 ,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所以,慧是以觀察抉擇為特性的。有人以為明了就是觀慧,這 是不合經義的。 梵語奢摩他,譯義為止,經說止是『心一境性』;『內心相續』。定是『平等持心』 (內心於善所緣境相續而住,修定的過程中,以憶念安住,正知觀察,遠離心的沉沒、遠 離心的掉舉,調伏了所有沉沒與掉舉的不平等,而得解脫沉、掉的平等持心)的意思,所 以止是安心一境而不散動的(專注於一善所緣境,不散動到其他所緣,來成辦專注一趣的 定心,修定的過程中,以憶念安住,正知觀察,調伏所有沉、掉的不平等,而得等持)。 止與觀不同,若「修習止觀」,就「應」該「先修習止」。這不是說:把定修好了, 再來修習觀慧。事實上,止與觀有互相助成的作用。 在沒有修止成就以前,也是有散心觀察慧的。那怎麼說先修止呢?在止與觀的修習過 程中,一定先修「止成」就;止成就了,然後才能修「觀」「成」就,如定心不成就,那 觀慧也是不會成就的。依這個意思,所以說先修止。 經中說到止觀,定慧,禪慧,也總是先定而後慧的。這是修習的必然「次第」,不管 你橫說豎說,頭頭是道,如真的修習止觀,那「法」定有「如是」次第的。這樣,現在就 先說止,就是禪度的修習。 依住堪能性,能成所作事。 為什麼要修止而得禪定?因修止而能得定,就能成辦種種有義利的事業。所以說:『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修止而得住心時,身心引發輕安,身心都輕快舒適,而有行善離 惡的力量。 眾生一向在散亂心中,對欲境的抗拒力,煩惱的制伏力,善事的進修力,都非常薄弱 ,總覺得有心無力,如逆水行舟那樣的艱難。身體也如此,身體健康的,也時有煩勞不堪 的感覺。如久病一樣,身心都滯重遲緩,軟弱無力。 如修止而能住正定,「依住」心而發生「堪能性」,就是從身輕安而生身精進,從心 輕安而生心精進;過去無能不堪的情形,全部改觀。依止這樣的堪能性,就「能」勇於進 修,作「成所」要「作」的「事」業。 什麼是要作的事?聲聞人,依定才能得現法樂住,得殊勝知見(天眼),得分別慧, 得漏盡解脫。大乘行人,依定才能引發身心輕安,引發神通等功德;能深入勝義,更能作 饒益眾生的種種事業。總之,佛法的殊勝功德,都是離不了定的,所以應專心修習禪定。 由滅五過失,勤修八斷行。 『依慈住淨戒』,為修定所不可缺的資糧;調身、調息等,略如五乘共法中說。 要怎樣用心修習,才能引生正定?這要「由滅五」種的「過失」而成就。五過失是: 懈怠,忘聖言,惛沈掉舉,不作行,作行。 怎能滅除這五失呢?這要「勤修八」種「斷行」。八斷行是:信、欲、勤、安、念、 知、思、捨。修八斷行,滅五過失,自能成就定心了。如破除了障礙,才能平安的到達目 的地一樣。 五過失與八斷行,以下會分別解說。現在總列一表如下:                    { 欲 ─┐        ┌ 懈怠……………………… { 精進 │        │            { 信  │        │            { 輕安 │        │                 ├─能治八斷行 所滅五過失┤ 忘聖言……………………   正念 │        │ 惛沉掉舉…………………  正知 │        │ 不作行……………………   思  │        └ 作行………………………  捨 ─┘ 懈怠為定障,信勤等對治。 禪定,是修所成的勝德,要有信心,有耐心,不斷的學習,才能成就。所以從初學到 學習成就,「懈怠為」習「定」的大「障」礙,非修「信勤等對治」行不可。 懈怠,是對善事缺乏勇氣,敷衍,泄沓,為障精進的煩惱。要滅除懈怠,非精進不可 。但定的修習精進,要從對於禪定的希求願欲而來。 如一心想成就禪定功德,非得不可,自然就樂意修習而不疲懈了。但這要從信心中來 :深信禪定的功德,深信定是可以修習而成的,更信自己能切實修學,一定能成就。有了 這樣的信念,自然『信為欲依,欲為勤依』,而勤修不懈怠了。 在禪定的信心中,第一要深信定境的輕安自在,身心勇銳,使自己的身心,進入一新 的境地。如於定的輕安而能深信,實為引發精進的要著。 修信,欲,勤,安──四種斷行,滅除懈怠過失,實是貫徹於修定的始終過程;而在 開始修習時,這是應特別重視的學程。 正念曾習緣,令心不餘散,明記不忘念,安住而明顯。 在修止時,主要是使心在同一境相上安定下來。使心繫住一境的,是「正念」的力量 。正念如繩索一樣,使心繫在一境上,不致流散開去。 念什麼境呢?是「曾習緣」。緣是所緣境;曾習緣是曾經慣習了的境相。如修念佛的 ,先要審視觀察佛相;修習時憶念佛相,使佛相在心上現起來。如修不淨念的,就要先取 青瘀、膿爛等不淨相。念,就是曾習境的憶念;修念才能成定,所以定是不能以幻想而修 習成就的。 有了正念(曾習境的憶念),就能對治『忘聖言』的過失。聖言是聖者所開示的法義 ,作為修止的所緣,念念不忘於所緣,就能「令心不」向「餘」處馳「散」,心就漸漸安 定了。 眾生的心,明了時就散亂了;心一靜就昏昧了,睡著了。昏昧而不明了的,是無力的 ;明了而散亂的心,如風中的燭光一樣,動搖不定,也是沒有大用的。 所以修止成定的主要目標,是心力增強,能作常人所不能作的大事。這就要修習這個 心,明顯而又安住,安住而又明顯。怎樣才會安住又明顯呢?這要以正念為主,正知為助 來修習,此心能「明」白的「記」憶所緣,「不」致於「忘念」;忘念是障於正念的,使 心忘失所緣的。 修習時,如心以正念力,能安住所緣,不向餘境流散,就讓他安住而相續下去。但安 住而要求明顯,就要以正知來時時關照,確知住在所緣境。如念佛的,不但要心住佛相, 而且要明了佛相,佛相漸漸的明顯現前。這樣的「安住而」又「明顯」──明(明分的有 力執持所緣去除沉沒的障礙)與靜(住分的安住所緣去除掉舉的障礙),為修止學程中的 重要內容(修止過程的主要障礙為沉掉,昏沉會導致無明顯分,掉舉會導致無安住分;當 內心安住所緣時即是正念,為讓內心續住所緣,須有正知隨時注意所緣是否已散、未散、 將散)。切勿以為專心一境就得了(有住分卻無持執力的明顯分),落入無記昏昧中去。 (修止前最好就能有思惟菩提心基礎,否則容易發生不正確的意樂及不必要的障礙。 並且在修止前先能廣大的聽聞,將所聽聞的法義不斷思惟,最後再進入修習的次第。) ------------------------------------------------------------------------------ 註: [1] 《大般涅槃經》: 「毘缽舍那(毘缽舍那是譯音,梵語毘缽舍那,譯義為觀)名為正見,亦名了見,名 為能見,名曰遍見,名次第見,名別相見,是名為慧。」 [2] 《雜阿含經》: 「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調伏心,止(正念安住)、觀( 正知觀察)、一心、等受,分別於法量度,…比丘、比丘尼,正坐思惟,於法選擇思量…」 佛法修習止、觀所緣的法類,有周遍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等分類。 「周遍所緣」的四種分類:有分別影像是修觀的所緣,無分別影像是修止的所緣,事 邊際性(諸法事實的實際情況,世俗諦的盡所有性、勝義諦的如所有性)是修習止觀的共同 所緣,所作成辦是修習止觀的成果。「淨行所緣」的五種分類:不淨,慈愍,緣起,界差 別,阿那波那(出入息)。「善巧所緣」的五種分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緣起,處非 處(業果)。「淨惑所緣」的二種分類:四禪八定的粗靜相道,四聖諦的無常等十六行相。 [3] 《思惟畧要法》(鳩摩羅什譯): 「常念不淨三十六物,如實分別,內身如此,外身不異。若心不住,制之令還,專念 不淨。心住相者(於內心所現不淨非可愛相任持其心),身體柔軟漸得快樂(獲得輕安)。」 例如,此段落以不淨觀為修習止觀的所緣,攝於淨行所緣,能淨化貪欲的粗猛現行。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40983647.A.229.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11/01/2018 18:58:25
文章代碼(AID): #1RsOjV8f (Buddh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RsOjV8f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