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法鏡蘊論(初稿.0).法鏡第二

看板Buddha作者 (東岐明)時間7年前 (2017/02/09 17:06), 7年前編輯推噓3(3017)
留言20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9/28 (看更多)
以下我盡力說明己見,不一定完全正確,謹供參考。 ※ 引述《WEINUO (行人)》之銘言: : ※ 引述《amidha (東岐明)》之銘言: : : 漢傳一般沒有在修行境界上的嚴格次第定義,所以有很多不同見解。 : : 但無論是見什麼性,只要是認為有個本體之性,就是有自性見。 : : 所以《法鏡蘊論‧法蘊第一》最後引了密乘蓮華生的那段說法,也就是在指此。 : : 至於學說上如何辯解其實是無本體,但只要修行上存著要找到某個,那某個就是自性執! : : 以為有個真的存在,而以為眾生是在認妄為真,那個真就已經是自性見了! : : 大乘密乘講的真心就是有關其慧境的觀智心,妄心就是其慧境的識知心。 : : 一般禪宗所指的開悟都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的見地, : : 也就是打破一切時空與實體的概念妄見,這是生滅智的慧境所造成的體驗。 : : 定境與慧境是普遍共通的現象,不管何種修行法門,實修體驗都會相關定慧境界。 : : 證得生滅智與見不見性無關,但因為有見性的妄執,造成觀染而無法進至初果向的慧境。 : : 諸法生滅本來就是無自性,不需要再加上一個「畢竟空」才會無自性。 : : 那種以為有個「畢竟空」的存在,就是自性見的妄執! : : 為什麼要說是自性見?因為是有自我在認知那畢竟空! : 上述二段可以顯示你對漢傳的佛教文化不甚瞭解。 : 對於不太瞭解的文化,建議可以多觀察或多詢問 : 或是先從中觀論,性空論、唯識論、如來藏論、真常唯心論等相關書籍去瞭解 : 禪法說的見性的性是在引喻什麼。 : 這邊說的是“引喻”,而非“代表”..... 禪宗六祖會說『何期自性......』時,並不是比喻,而是當下悟認的直接宣說。 大乘密乘的實際修行是基於有自性在修,所以修行次第完備是與證見真常唯心有關。 密宗自性見解,只要看〈法蘊第一〉文末的密宗祖師蓮華生說法,就已可知。 印順法師所謂的大乘三大主流「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 「真常唯心」擺明就是有自性的真心論,不用多說。 「虛妄唯識」的阿賴耶識是作為根本依的本體存在,那本體依就是自性。 「性空唯名」雖然強調性空,但在實修發展上卻以空性為自體,密宗乃以龍樹為祖師。 三種見解在學理上有所不同,但在實修上是解釋為觀點互通的,這在現今宗派常見; 不然藏密就不會以龍樹為初祖,以唯識為法相理論,持真常唯心觀點在修行。 到底是龍樹原義就有問題,還是後世論者藉題發揮扭曲其義,這我就不清楚了! 主張「性空唯名」之《中論》有謂: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若誰有此空,彼有一切義。若誰無空性,彼一切非有。』 在實修證見上解為,因緣法是假有,要依真空而生,真空妙有,空有不二,即是中道。 而真空就是如來藏,是一切萬法的根源本體。禪宗六祖也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漢傳佛教真正實修的主流宗派是禪宗,禪宗祖師著作觀點如下: 初祖達摩《血脈論》 『自性真實,非因非果。法即是心義,自心是菩提,自心是涅槃。』 『此心從無始曠大劫來,與如今不別;未曾有生死,不生不滅,  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好不惡,不來不去;』 五祖弘忍《最上乘論》 『夫修道之本體,須識當身;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 『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淨。清淨者,心之原也。真如本有,不從緣生。』 『三世諸佛,皆從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後得成佛。  故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諸佛之祖也。』 「念佛是誰」「返聞自性」「探究真心」「找回真我」都是同樣在尋覓自性的修行法門。 淨宗念佛開悟,同於禪宗修心。禪密淨三宗即攝現今漢地北傳佛教之實修宗派。 北傳佛教宗派皆以「金剛喻定」為成佛或成阿羅漢之終極必修道行。 但真正解脫成佛或成阿羅漢,是以觀慧成就,而非以止定成就。 「金剛喻定」之以「能覺心」證「能覺心」就是返聞自性的終極成就, 這其實與真正究竟解脫是不一樣的證地! : 為何說是引喻,因為那皆是用文字來假名,使眾生易入諸佛知見, : 既然是假名,所以可以因應眾生來以他能契入的語言或名相來引導 : 這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所以不要說各宗各派,同宗同派對不同對象所詮釋也不盡相同 : 再談近二十年來台灣禪宗道場興盛,各地都有耳聞舉辦禪一,禪三,禪七,佛七 : 接觸過這麼多,也從來沒聽過有哪個禪師當眾要大家持“自性見 ”或說 : 有個”自性“可見 前已引用禪宗祖師對於自性的說法,其實依於自性的證悟有兩途。 一是先有自性見,才開始禪修。 像是大乘修行次地由初地開始,就是先有自性見的觀點,證得初地盡佛境界(空相境)。 然後才逐步由定而慧,至八地粉碎虛空,證得生滅智。 因為自性妄執,慧境就停留在生滅智,而再修得廣深定境至海印三昧、金剛喻定。 二是先行禪修,再受傳自性見而入廣深定境。 就是禪修得證觀智,後再受人指點認可空無之自性,依此而修得廣深定境。 有些禪子自修至心苦不解,所謂阿賴耶識種子暴流湧出竟不得心安, 只好到處求師點化,指點見性而悟得真心以後,乃得心安! 認為修行中是有不生不滅的真心存在,一切修行但依真心,就是自性見! 真正涅槃並非是有不生不滅的真心,而是不生不滅的空相。 阿羅漢並不會認為有個我的真心在體驗涅槃。 : 但話說回來,或許還真有禪師要行者持個“有自性”可見, : 為什麼要持“有自性”!?因為現在眾生太過聰明,八難之一的“世智聰辨”太熾盛 : 與其讓眾生胡亂妄想,不如先立個話頭靜下心也不是奇怪的事 : 就像“畢竟空”這一詞的目的是破妄相,假立一個空字。但世人太過聰明,自以為是 : 就想像有個“空相”可入,所以再破“空相”而說“畢竟空”一詞。 : 依文字解,“畢竟空”一詞又可以理解成是什麼都沒有,很遺憾這又落入世智聰辨。 : 這邊引述如本法師的解釋~ : ~~~~~~~~~~~~~~~~~~~~~~~~~~~~~~~~~~~~~~~~~~~~~~~~~~~~~~~~~~~~~~~~~~~~~ : 畢竟空(梵語atyanta-sunyata),佛陀慈悲眾生,深怕眾生執著一切法,而廣說空義, : 眾生聽佛說空,又執著於空,佛又說空也不可得,因而說非空非有,是空是有中道實相之 : 法。眾生聽佛如是說之後,又執著非空非有、是空是有中道實相之法,佛又慈悲眾生說中 : 道亦不可得。 : 如是不斷破除眾生對一切諸法的執著,令大地一切眾生,得證無上究竟菩提,是名畢竟空 : 。 : 大般若經云:『六度不可得、不得聲聞、不得獨覺、不得菩薩、不得如來,何以故?於菩 : 提道中,一切法皆不可得故。』 : 大般若經云:『雖然圓滿一切佛法,而於諸法,無執無取,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 大般若經云:『諸法畢竟不可得,性非有故,既然非有,聲聞(梵語sravaka)、緣覺( : 梵語pratyeka-buddha)、菩薩(梵語bodhisattva)、如來(梵語tathagata),皆不可 : 得,六根六塵、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三十七道品、乃至一切空不可得,皆為名法假施 : 設。』 : ~~~~~~~~~~~~~~~~~~~~~~~~~~~~~~~~~~~~~~~~~~~~~~~~~~~~~~~~~~~~~~~~~~~~~~~ : 重點在,得証無上究竟菩提,是名畢竟空;若說有一“畢竟空”可得,那也是說 : 有一無上究竟菩提可得.......這是妄語,請切記。 : 不過沒關係,大乘用詞用語很活潑也很隨順,但都有基本盤的定義或引喻 : ,以後別錯用引起眾人誤解就好。 「性空唯名」的法義上是辯說無礙,但對應在實修宗派的禪密修行上是取執自性見的。 佛陀說過,一切解脫唯以四念處而證,四念處就是如實觀照, 在觀照中俱見能所生滅無常,俱覺諸行之苦,俱證諸法無我,無我即空。 大乘密乘修行則是除了觀照,還有返尋真心或返聞自性或參話頭的返找能覺真相。 返聞自性而返頭找到什麼都沒有了,認知原是本來無一物,才是證見畢竟空。 此法門預設了有個能覺真心的存在,最終找至什麼都沒有,可能是自心「無所有處」相! : : 所以《中部‧1─根本法門經》才會說凡夫涅槃體驗為『思量涅槃屬我,而歡喜涅槃』。 : : 認為一切有個根本起源基礎,即使將「無我」「空性」當成是一切本源,也是自性見。 : : 只要修行是要去找某個根本起源,以為有個本性可見,就是執著自性見的修行。 : : 真正正確的佛法修行不是去找到自性,而是要解離自性;《中部‧1─根本法門經》 : : 才會說有學涅槃體驗為『不要思量涅槃屬我,而不要歡喜涅槃』。 : : 自性見在修行上就是有關四我性執的「我身見、我作見、我所作見、我慢勢見」, : : 未證初果前,主要就是有關我身見,像密乘很明顯就是與空定相的虛空身有關。 : : 大乘密乘的實際修行是將空性或佛性當成某種本原,而以為一切萬法由本原而生。 : : 即使是有學果位的聖者,如果祂也以為會有某種自性存在,祂就無法進證更高果位。 : : 譬如初果聖者雖無我身見,但有我作見;若祂認為是有我作自性存在,就無法證二果。 : : 但因為入解脫流者在死生轉世之間,會因諸蘊消亡過程而自然觀智證果, : : 所以有學聖者不會因為祂在世的自性見而不能究竟解脫,只是會延緩祂的解脫進程。 : : 所以佛陀講到如何慧觀解脫,才會不厭其煩地講說修行觀照法相的根本心要: : :  『這不屬我,這不是我,這沒有我的自性』 : : 《法鏡蘊論》中的法鏡,就是自性見所造成的,究竟解脫也就沒有法鏡存在。 : 若將無我、空性當成一切本源,當然是執見 : 只不過,佛陀講無我,上座部講無我,一切有部講無我,大眾部講無我,小乘也講無我 : 大乘還是講無我。這是三法印之一 : 把三法印之一的無我,解釋成當成是一切本源,而以為有個本性可見。 : 這應該是少數個人的知見吧。 : 《雜阿含第二六二經》說:「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 涅槃寂滅。」 大乘批評小乘是只見「人無我」而不見「法無我」。 因為大乘認為小乘,只見人的身心概念並非實體,卻不見組成概念的法相也非實體。 問題是法相生滅無常,本來在觀智慧境中就不是實體而只是行相。 上乘原意是說法相是一切存在的真實究竟現象,並非是說法相就是實體。 而原本三法印相「無常、苦、無我」的「無我」也並非是指無實體; 其「無常」就已相通於無實體,其「無我」是指沒有「能操控」「能覺知」的主宰。 所以佛陀對於「無我」是這樣問比丘的:  『凡是無常、苦、變易的,適合認為「這是屬我,這是有我,這是我的自性」嗎?』 大乘實修不從諸行無常來契入「法無我」,而當成是指法相無實體,所以法相是幻有。 既然不從無常觀契入,如何體證法相是幻有?所以要體證真空來對照法相是幻有。 以真空為實存,而證知有為法相是幻有;體驗到一切有為法如幻顯現於真空心性之中。 所以就有我在〈法鏡第二〉開始所提的兩句密宗《金剛經》對照偈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無為法,如虛亦如空,如如心不動,萬法在其中』 什麼是大乘密乘所謂的「如如不動」,這是生滅智的廣大定慧境界, 因為粉碎時空而又顯現廣大世界,一切法相境界沒有時空妄見而如似不動。 以自性虛空識是無為涅槃法,以所覺生滅相是生死有為法, 以空定不動行對照,生起意識而證見時空眾生世界之生滅法相。 在這種體驗見解下,也就產生了「無住涅槃」的見解, 以為達到了不住生死有為法,也不住涅槃無為法而即身成佛的高超境地。 其實這是生滅智與空定俱修的高深定慧境界,但尚未入解脫流,連初果向都未證到。 其即生轉世成佛境界,就是空天天神以自虛空身為涅槃,以意識所見時空眾生為輪迴。 其虛空定慧境界即是所謂常寂光土,其虛空身境界即是相關於大乘佛三身之法身。 若是意識投射於欲界頂天(他化自在天)化現欲界天神身,即是相關大乘佛三身之報身。 若是意識投射於下界化現種種身,即是相關大乘佛三身之化身。 這就是大乘所謂無住涅槃之佛有三身! --  東海岐居 淑世明道 狂知狷行 浪遊混跡  潛心覺靈 顛思覆想 因成緣熟 了塵離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4.183.17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86631171.A.037.html ※ 編輯: amidha (36.224.183.170), 02/09/2017 17:21:34 ※ 編輯: amidha (114.37.224.28), 02/09/2017 18:38:33

02/09 21:51, , 1F
其實你說的算對,因為太過血淋淋通常我是避談...
02/09 21:51, 1F

02/09 21:52, , 2F
不過未必所有大乘經典都是如此
02/09 21:52, 2F

02/09 21:52, , 3F
像是印順法師在書中指出與阿含經相通的般若經與寶積經
02/09 21:52, 3F

02/09 21:53, , 4F
以經中的理論看來不見得會犯你所指出的錯誤
02/09 21:53, 4F
所以我才說不知道到底是龍樹自己誤解?還是後世論者誤解了他的原義? 我也不知道到底是龍樹一開始就有誤導修行?還是後人扭曲他的原義來誤導修行?

02/09 21:54, , 5F
而且雖然六祖壇經的確有你說的問題
02/09 21:54, 5F

02/09 21:54, , 6F
但是我還是認為慧能大師還是相當了不起的大師
02/09 21:54, 6F

02/09 21:56, , 7F
我看過對岸對六祖壇經的文章,也是說裏頭對於自性的描述
02/09 21:56, 7F

02/09 21:56, , 8F
有所矛盾
02/09 21:56, 8F

02/09 21:56, , 9F
呵呵~~~
02/09 21:56, 9F

02/09 21:57, , 10F
但是慧能大師的境界還是非常了不起的,恐怕只是被其他大乘
02/09 21:57, 10F

02/09 21:57, , 11F
經誤導
02/09 21:57, 11F

02/09 21:58, , 12F
那個時代畢竟不是容許對經典有太多質疑的年代吧
02/09 21:58, 12F
慧能大師是位了不起的禪者! 不過我覺得自性見其實是個慧境障礙,反而讓祂的果證進展停滯!

02/09 22:03, , 13F
大乘佛法要經得起考驗的話~~~~
02/09 22:03, 13F

02/09 22:03, , 14F
光靠信去壓抑理論上的缺失
02/09 22:03, 14F

02/09 22:04, , 15F
是會隨時代慢慢被看穿的...
02/09 22:04, 15F

02/09 22:05, , 16F
索幸大乘經典還是有它超棒的地方
02/09 22:05, 16F

02/09 22:07, , 17F
當然啦~~見仁見智~~~
02/09 22:07, 17F

02/09 22:10, , 18F
但我還是要說,就算後來的大乘義理有所偏離,不代表對解脫
02/09 22:10, 18F

02/09 22:10, , 19F
或成佛沒有幫助
02/09 22:10, 19F

02/09 22:11, , 20F
至少有碰到邊~~~或是剛好讀對經典~~~
02/09 22:11, 20F
※ 編輯: amidha (36.224.168.208), 02/09/2017 23:20:30 ※ 編輯: amidha (36.224.190.167), 02/10/2017 12:15:44
文章代碼(AID): #1Od3430t (Buddh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9 之 28 篇):
文章代碼(AID): #1Od3430t (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