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法鏡蘊論(初稿.0).法鏡第二

看板Buddha作者 (東岐明)時間7年前 (2017/02/07 18:41), 7年前編輯推噓-1(129)
留言1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28 (看更多)
※ 引述《WEINUO (行人)》之銘言: : ※ 引述《amidha (東岐明)》之銘言: : : 原文漏寫了關於四雙八輩的區別,以後增修原文,茲先簡要說明如下: : : 原文已列表格 : :        觀智果位  無果  初果  二果  三果  四果 : :        觀智明性  色明 ≦ 受明 < 想明 ≦ 行明 < 識明 : :  初始生滅智之空隔明性  色明   受明  想明   行明   識明 : :  證自果果心之空隔明性  色明   受明  想明   行明   識明 : :  證次果道心之空隔明性  受明   想明   行明   識明 : : 四雙八輩之慧境區別 : :  初果向: 色明觀智 受明性隔 : :  初果:  受明觀智 受明性隔 : :  二果向: 受明觀智 想明性隔 : :  二果:  想明觀智 想明性隔 : :  三果向: 想明觀智 行明性隔 : :  三果:  行明觀智 行明性隔 : :  四果向: 行明觀智 識明性隔 : :  四果:  識明觀智 識明性隔 : : 從上述表列就可以看出,為什麼佛法不僅要區分四果,還要更詳細區分四雙八輩。 : : 因為即使是同一果位的觀智,也有法相之間的無間空隔的明性不同,而有不同慧境。 : : 無初二三果的生滅智,都有稚幼與成熟的分別,也就是無間空隔的明性分別。 : : 無果之色明觀智,如果不能捨離觀染障礙,就不能達至初果向的成熟生滅智。 : 以上這些個人沒有想法,重新定義名相,歷代研究佛教的讀書人都在做 : 最近在看印順法師 著作 唯識學探源 裡頭提到部派佛教時代,同一部派前期和後期 : 的說法都會不同了;只不過那些論師在發表著作時,都是引“經”或“論”來佐証 : 自己的解析,從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再衍伸造諸多著作。 : 像這本 唯識學探源 裡頭的雖然在每篇末沒有列出相關文獻, : 但每篇內容皆有引述諸多經、論中的文句來佐証, : 或是同樣是印順 著的如來藏之研究,每章中的每節後皆有列出引用的經、律、論 : 我想現代研究佛學造論者應要有此嚴謹治學態度。 : 上述是最近讀書有感~提供參考,不是本篇重點 當我向上乘禪師請教慧境問題,他問我為何要想要知道這麼多細節? 我告知說是因為研究所需,他也是提醒我,要儘可能找尋歷史上的相關思想論述脈絡。 但我若是真的龐徵博引,不但一般人看不下去,而且會花許多篇幅在批判以往註解錯誤。 我比較關切的,反而是內容與實修經驗是否契合, 所以除了引用南傳四部佛典、阿毘達摩、清淨道論,及相關修行境界的大乘密乘經論。 因為這些典籍都有各乘實修經驗作為基礎。 在核定境界上,主要還是請教一些修行者,但有時也是會得不到適切答覆。 這是因為每人修行過程的經歷不同,利根者修行往往很快跳級超越到高階觀智, 以致對於初階觀智經驗可能沒有太深印象。 像印知智與生滅智的生滅相差別,前一陣子曾讓我到處都問不出所以然, 後來才在馬哈希與阿姜念的著作中找到說明。 我之所以在此公佈此論初稿,也是藉此來請教網上學友們的意見啊!:) : : 大乘密乘禪法明心見性,虛空粉碎而證的生滅智,只是色明觀智、色明性隔的慧境, : : 尚未達到四雙八輩最初階的初果向之慧境。 : 大乘密乘分別是指漢傳和藏傳吧!,對於漢傳我有些想法~ : 漢傳的禪法明心見性,明的是什麼心?,見的是什麼性? : 不清楚的話可以參考禪宗三關,初關、重關、生死牢關,這三關是方便說, : 讓不清楚什麼是明心見性的人有個概念。 : 禪法又有祖師禪、華嚴禪;風格完全不同但目的都是讓行者明心,見性 : 什麼是明心見性,網路上很多解釋,很白話很好知道! : 但真的知道嗎? : 之前我有一篇,寫到真心無知所以能知,妄心能知是真無知。 : 所以知道了到底是妄心知道,還是悟到真心(明心)? : 而見性,是見自性?還是空性?還是佛性?法性?涅槃性?還是這些只是同義異詞? : 不同禪師有不同切入角度,端看個人因緣契入。 : 但總歸而言,明心是不再顛倒,認妄為真;見性是見到三世諸佛得以成佛之路。 : 如渡海般,明心就是眼睛睜開,見性就是羅盤指引方向,色身就是船身 :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種角度的解釋。 漢傳一般沒有在修行境界上的嚴格次第定義,所以有很多不同見解。 但無論是見什麼性,只要是認為有個本體之性,就是有自性見。 所以《法鏡蘊論‧法蘊第一》最後引了密乘蓮華生的那段說法,也就是在指此。 至於學說上如何辯解其實是無本體,但只要修行上存著要找到某個,那某個就是自性執! 以為有個真的存在,而以為眾生是在認妄為真,那個真就已經是自性見了! : 諸多古代禪師,在明心見性後才是開始修道,也留下很多開悟偈。 : 明心見性的公案看再多,和自己明悟根本是二回事。 : 不能說看公案沒用處,但那只是開悟人寫給開悟人看的。 : 沒悟的人看了說懂了也還是沒悟,為什麼?因為那是妄心在懂,不是真心。 : 但看禪宗公案,是讓未開悟的人去思、去參其深意。 : 所以 : 禪法所指的明心見性與虛空粉碎而証的生滅智,大體上無關。 : 若要說有關,就是把見性中的“性”解釋成,見諸法生滅無自性,畢竟空。 大乘密乘講的真心就是有關其慧境的觀智心,妄心就是其慧境的識知心。 一般禪宗所指的開悟都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的見地, 也就是打破一切時空與實體的概念妄見,這是生滅智的慧境所造成的體驗。 定境與慧境是普遍共通的現象,不管何種修行法門,實修體驗都會相關定慧境界。 證得生滅智與見不見性無關,但因為有見性的妄執,造成觀染而無法進至初果向的慧境。 諸法生滅本來就是無自性,不需要再加上一個「畢竟空」才會無自性。 那種以為有個「畢竟空」的存在,就是自性見的妄執! 為什麼要說是自性見?因為是有自我在認知那畢竟空! 所以《中部‧1─根本法門經》才會說凡夫涅槃體驗為『思量涅槃屬我,而歡喜涅槃』。 : : 大乘密乘持有自性見,就不能破除觀染障礙。 : : 佛經記載,佛陀教授觀禪時屢屢告誡比丘,在禪觀中對於一切法相體驗要視為 : :  『這不屬我,這不是我,這沒有我的自性(真我)』 : : 才能徹底破除無明我執而證阿羅漢! : 在部派佛教時代,還創立了補特伽羅,和不可說我,這二種名相 : 大乘涅槃經還主打“常樂我淨”的真我, : 所以各派對自性一詞各有表述, : 若要破斥大乘持自性見,不能破除觀染障礙;這我不反對 : 但至少要先說明大乘持的是什麼自性見,而不能破除觀染障礙 : 甚者,大乘一詞是指所有的漢傳各宗各派還是單指某宗某派? : 在古時各宗派在破斥其它宗派學說時 : 如俱舍論、成實論、順正理論、唯識論中各有各的立場去破斥對方的說法。 : 但至少還是引用對方論述中的句子來問難或駁斥。 : 所以上述中的大乘密乘持有自性見,就不能破除觀染障礙。 : 裡的自性見是指“身見”或是其它四見嗎? 認為一切有個根本起源基礎,即使將「無我」「空性」當成是一切本源,也是自性見。 只要修行是要去找某個根本起源,以為有個本性可見,就是執著自性見的修行。 真正正確的佛法修行不是去找到自性,而是要解離自性;《中部‧1─根本法門經》 才會說有學涅槃體驗為『不要思量涅槃屬我,而不要歡喜涅槃』。 自性見在修行上就是有關四我性執的「我身見、我作見、我所作見、我慢勢見」, 未證初果前,主要就是有關我身見,像密乘很明顯就是與空定相的虛空身有關。 大乘密乘的實際修行是將空性或佛性當成某種本原,而以為一切萬法由本原而生。 即使是有學果位的聖者,如果祂也以為會有某種自性存在,祂就無法進證更高果位。 譬如初果聖者雖無我身見,但有我作見;若祂認為是有我作自性存在,就無法證二果。 但因為入解脫流者在死生轉世之間,會因諸蘊消亡過程而自然觀智證果, 所以有學聖者不會因為祂在世的自性見而不能究竟解脫,只是會延緩祂的解脫進程。 所以佛陀講到如何慧觀解脫,才會不厭其煩地講說修行觀照法相的根本心要:  『這不屬我,這沒有我,這不是我的自性』 《法鏡蘊論》中的法鏡,就是自性見所造成的,究竟解脫也就沒有法鏡存在。 : : 未證初果者,若執自性見,最高只能到色明觀智、色明性隔的慧境,不能達到初果向。 : : 佛教經論原來對於四雙八輩,並沒有清楚的定義區分。例如初果與二果向的差別為何? : : 如今藉由《法鏡蘊論》的理論體系,可以得到清晰明確的定義區分。 --  東海岐居 淑世明道 狂知狷行 浪遊混跡  潛心覺靈 顛思覆想 因成緣熟 了塵離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4.169.20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86464065.A.CD0.html

02/07 18:54, , 1F
很多佛教徒只懂因緣法 (有因、有由)
02/07 18:54, 1F

02/07 18:54, , 2F
不知佛也講無因無緣法 (跳tone法)
02/07 18:54, 2F

02/07 18:55, , 3F
這也算是當代必學了  http://youtu.be/TzqecnpPBMM
02/07 18:55, 3F

02/07 18:56, , 4F
第三第四觀智都不算太難達到的觀智,好好地去修個幾個月就
02/07 18:56, 4F

02/07 18:56, , 5F
能有體驗的東西,不好好修,想在書中找答案?觀智的經驗在沒
02/07 18:56, 5F

02/07 18:56, , 6F
有親身體驗以前光靠讀書的理解,與親身的體驗到的智慧真的差
02/07 18:56, 6F

02/07 18:56, , 7F
很多很多,不要說三四觀智了,連一二觀智也是這樣的,不靠
02/07 18:56, 7F

02/07 18:56, , 8F
親身體驗,靠書本文字描述的經驗來想像那樣的經驗,還以為
02/07 18:56, 8F

02/07 18:56, , 9F
自己懂了,真的是很多在門外徘徊者的通病啊。
02/07 18:56, 9F

02/07 18:59, , 10F
算了,反正你自己提出的「五蘊觀智」也是你自己沒有體驗的東
02/07 18:59, 10F

02/07 18:59, , 11F
西,要怎麼寫奇幻小說設定就請自便吧,我前一篇想說誠懇一點
02/07 18:59, 11F

02/07 18:59, , 12F
問你這些「五蘊觀智」對應的經驗問了也是白問的。
02/07 18:59, 12F
※ 編輯: amidha (36.224.190.167), 02/10/2017 12:14:16
文章代碼(AID): #1OcQH1pG (Buddh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6 之 28 篇):
文章代碼(AID): #1OcQH1pG (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