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法鏡蘊論(初稿.0).法鏡第二

看板Buddha作者 (東岐明)時間7年前 (2017/02/06 17:03), 7年前編輯推噓-9(0919)
留言28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28 (看更多)
原文漏寫了關於四雙八輩的區別,以後增修原文,茲先簡要說明如下: 原文已列表格        觀智果位  無果  初果  二果  三果  四果        觀智明性  色明 ≦ 受明 < 想明 ≦ 行明 < 識明  初始生滅智之空隔明性  色明   受明  想明   行明   識明  證自果果心之空隔明性  色明   受明  想明   行明   識明  證次果道心之空隔明性  受明   想明   行明   識明 四雙八輩之慧境區別  初果向: 色明觀智 受明性隔  初果:  受明觀智 受明性隔  二果向: 受明觀智 想明性隔  二果:  想明觀智 想明性隔  三果向: 想明觀智 行明性隔  三果:  行明觀智 行明性隔  四果向: 行明觀智 識明性隔  四果:  識明觀智 識明性隔 從上述表列就可以看出,為什麼佛法不僅要區分四果,還要更詳細區分四雙八輩。 因為即使是同一果位的觀智,也有法相之間的無間空隔的明性不同,而有不同慧境。 無初二三果的生滅智,都有稚幼與成熟的分別,也就是無間空隔的明性分別。 無果之色明觀智,如果不能捨離觀染障礙,就不能達至初果向的成熟生滅智。 大乘密乘禪法明心見性,虛空粉碎而證的生滅智,只是色明觀智、色明性隔的慧境, 尚未達到四雙八輩最初階的初果向之慧境。 大乘密乘持有自性見,就不能破除觀染障礙。 佛經記載,佛陀教授觀禪時屢屢告誡比丘,在禪觀中對於一切法相體驗要視為  『這不屬我,這沒有我,這不是我的自性(真我)』 才能徹底破除無明我執而證阿羅漢! 未證初果者,若執自性見,最高只能到色明觀智、色明性隔的慧境,不能達到初果向。 佛教經論原來對於四雙八輩,並沒有清楚的定義區分。例如初果與二果向的差別為何? 如今藉由《法鏡蘊論》的理論體系,可以得到清晰明確的定義區分。 --  東海岐居 淑世明道 狂知狷行 浪遊混跡  潛心覺靈 顛思覆想 因成緣熟 了塵離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4.177.4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86371802.A.64B.html

02/06 19:02, , 1F
又在胡扯那些沒有實修依據沒有經論依據的觀智次第喔。
02/06 19:02, 1F

02/06 20:39, , 2F
是阿...我也想了解一下觀智次第的資料來源
02/06 20:39, 2F

02/06 20:52, , 3F
如果阿含經沒有提到觀智....應該...不用理他ㄅ..
02/06 20:52, 3F

02/06 20:59, , 4F
阿含經有七清淨次第。而清淨道論再從禪修實際體驗的角度把
02/06 20:59, 4F

02/06 20:59, , 5F
後面五個清淨開展成十六觀智。這是有經教基礎也有無數人的
02/06 20:59, 5F

02/06 20:59, , 6F
實修經驗(包括覺音尊者自己)驗證的。原po的觀智次第經典與
02/06 20:59, 6F

02/06 20:59, , 7F
實修的依據在哪裏?
02/06 20:59, 7F
法鏡蘊論並沒違反原有經論內容,只是用推廣五蘊觀念框架來統攝種種定慧法相。 在此所謂色受想行識的階段次第,是對應於無初二三四果的次第,論中已有詳細說明。 論中並沒提出什麼新的修行方式,所以實修依據與原有上乘佛法體系是一樣的。 如果舊有佛法理論可以解決佛學現今面對的挑戰問題,也就不用建構此論了! 您在質疑此論時,不妨先耐心讀通此論,看看此論解決了當今佛學上的什麼問題。 我所建構的,當然是以前佛學沒有的;如果已經有可以解決問題的,又何需再建構呢? ※ 編輯: amidha (36.224.190.131), 02/06/2017 21:29:10

02/06 21:52, , 8F
五蘊不過是名與色而已,你用五蘊來畫分次第根本是瞎掰
02/06 21:52, 8F

02/06 21:55, , 9F
這樣啦,十六觀智在清淨道論或其他談論禪修的典籍都很清楚寫
02/06 21:55, 9F

02/06 21:55, , 10F
到其意義、其對應的經驗,你的五蘊觀智對應的意義是什麼?經
02/06 21:55, 10F

02/06 21:55, , 11F
驗是什麼?
02/06 21:55, 11F
對應的意義與經驗都已經在前述論中說明。 定慧階次與五蘊有關的理論,並不是發明,而是發現,本來就存於法界的自然規範。 就好像牛頓雖然創造建構了萬有引力與微積分的理論,但那也只是在發現自然規範。 譬如我前面修正的案例,在《法鏡蘊論》中,非想非非想處在定境階次上列為「行空」。 以往經論並未將四空定以五蘊相關層次定階,但《中部102經/五三經》所言印證其理: 「非想非非想處」的行空定境 色蘊 ≦ 受蘊 < 想蘊 ≦ 行蘊 < 識蘊[ 色空 ≦ 受空 < 想空 ≦ 行空 < 識鏡 ]                                 ▲ 對應《中部102經/五三經》如下敘述:   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以所見、所聽、所覺知、所能了知的行量   安立這個處的具足,比丘們!這被告知是這個處的具足之災厄   ,比丘們!因為這個處被告知是不能被行等至達到,比丘們!   這個處被告知是應該被殘留行等至到達。 行空定境不能以思心意志之行到達,故說以行量安立是其具足災厄(無法以有行量入定)。 但行空定境是行鏡空相,尚在行境之中,故謂「應該被殘留行等至到達」。 像這樣的理念對應,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法界中的自然規範! 所以四空定與滅盡定,正對應了五蘊層次的空相。 在慧境上,色明觀智與名明觀智在名色法上的分別,形成了涉解脫流與入解脫流的不同。 色明性隔與名明性隔在名色法上的分別,形成了慧境有無觀見心路過程的不同, 在佛學發展上也就造成了大乘唯識與上乘阿毘達摩在法相分析上的不同見解。 沒有法鏡蘊論的理論判教,大乘與上乘的法相觀念岐見,又要如何會通呢? 一切經驗,即使是世間凡俗經驗,也都不是可以形式語言而完全真實表達。 然而形式語言卻是可以善盡溝通的工具,必須有效利用,科學就是依靠形式語言而表達。 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物理實相經驗,都不是普通人類可以體會,但形式可以表達。 佛學亦然,也是可以憑藉語言形式,盡力作出有效表達,以促進一般人們的理解。 ※ 編輯: amidha (36.224.190.117), 02/07/2017 10:41:16

02/07 11:59, , 12F
你何不整理一篇只談你的五蘊觀智架構的經驗的文章?
02/07 11:59, 12F

02/07 12:08, , 13F
你前面談你的獨創觀智的文章在我看來都不是經驗 是空想
02/07 12:08, 13F
《法鏡蘊論》是針對定慧實修經驗作出統合分析的理論架構。 我的修行不好,很歡迎大家來指出《法鏡蘊論》中任何與實修經驗不符的部份!

02/07 12:17, , 14F
還有既然你宣稱是從學術的角度出發,應該知道peer review的
02/07 12:17, 14F

02/07 12:17, , 15F
重要性。你這些觀點有任何一個禪師同意嗎?
02/07 12:17, 15F

02/07 12:20, , 16F
比如你說你是MBSC學員,你有問過那邊的禪師嗎?有給他們看過
02/07 12:20, 16F

02/07 12:20, , 17F
你的文章與觀智嗎?
02/07 12:20, 17F
我有針對實修經驗問題請教禪師,但還沒給他們看過文章。 畢竟尚未完稿的文章,就拿給禪師看是不適切的。 他們平常很忙,我不可能拿未完稿的文章去屢次打擾他們。 每次發問,我都是針對某些問題,簡要的問,以免耽誤他們時間。 ※ 編輯: amidha (36.224.191.81), 02/07/2017 22:51:08

02/08 14:10, , 18F
我剛剛很有誠意地回去找你講的色明受明等等觀智對應的經驗寫
02/08 14:10, 18F

02/08 14:10, , 19F
在哪裡 結果根本沒有啊 XD
02/08 14:10, 19F
五明觀智是指不同果位階段的觀智心,若是容易與十六觀智階次搞混,或許是該換名? 以下謹用原文圖表修改來說明:  輪迴凡夫→名色智(始見法相)→因緣智(始見法生)→印知智(始見法滅)→  色明觀智 生滅智(始見諸法無間空隔)→壞滅智(始見法相即現即滅)→       怖畏智→過患智→厭離智→       求脫智→返察智→行捨智→       (由隨順種姓而至道果是一相續剎那的心路過程)隨順智→種姓智→   受明觀智 [初果]道智→[初果]果智→[初果]生滅智(起省慮智)→…→  想明觀智 [二果]道智→[二果]果智→[二果]生滅智(起省慮智)→…→  行明觀智 [三果]道智→[三果]果智→[三果]生滅智(起省慮智)→…→  識明觀智 [四果]道智→[四果]果智→[四果]生滅智(起省慮智)→…→       最終死亡心→[不受後有之無餘涅槃]。 上面是五明觀智的進程階段,其經驗就是各果之道果智及生滅智到行捨智的修行過程。 各果所見生滅法相是一樣的,差別是在觀智心不同,也就是我性見的不同。 識明觀智就徹底解離了一切我性見,而處在究竟解脫的有餘涅槃狀態。 佛陀首轉法輪度五比丘,講《無我相經》使五比丘聽完即究竟解脫證阿羅漢。 可能就是五比丘在聽經時,當下就循著佛陀講解五蘊無我的色受想行識次第, 逐步解離觀智自性,讓觀智逐步深明生滅,而最終完全解脫於觀智自性心。 《無我相經》依色受想行識的五蘊次第,用三輪不同方式講解五蘊無我。 第一輪講,五蘊不能如我意志,而知五蘊非我。 第二輪講,五蘊是無常、苦,不應見其『這是屬我,這是有我,這是我的自性』。 第三輪講,一切五蘊應當如實觀照其『這不屬我,這沒有我,這不是我的自性』。 最後就講,厭離五蘊則得究竟解脫。 五比丘聽聞當下觀照,講經結束,全部都究竟解脫證阿羅漢。

02/08 14:12, , 20F
我真心建議你拿你的文章去給禪師看看 雖然緬甸來的禪師看不
02/08 14:12, 20F

02/08 14:13, , 21F
懂中文 但是MBSC的大越法師應該閱讀沒問題 可能板友幹譙你態
02/08 14:13, 21F

02/08 14:14, , 22F
度錯誤你不會接受 看看禪師能否把你點醒吧 (攤手
02/08 14:14, 22F
拿尚未完稿的文章去打擾禪師,浪費他的時間,是不適當的! 總要先將可能問題都審察過,定稿以後,才能拿給禪師看哪! ※ 編輯: amidha (36.224.190.167), 02/10/2017 12:12:57

02/10 17:11, , 23F
傳統的觀智次第都有明確的經驗對應:第一觀智清楚辨別名法色
02/10 17:11, 23F

02/10 17:12, , 24F
法,二觀智見到名法色法之間的因果關係 ..etc 你套個五蘊在
02/10 17:12, 24F

02/10 17:13, , 25F
觀智上面 到底跟五蘊有什麼關係? 五取蘊的淨化,從來沒有任
02/10 17:13, 25F

02/10 17:14, , 26F
何經論或者實修者說有什麼先後次第關係,你硬要湊5這個數目
02/10 17:14, 26F

02/10 17:15, , 27F
怎麼不乾脆拿金剛戰士五種顏色來湊就好?粉紅觀智聽起來炫多
02/10 17:15, 27F

02/10 17:15, , 28F
惹。
02/10 17:15, 28F
的確用「觀智」來說,會容易與十六觀智混淆;所以考慮以後可以改用「慧性」,就是 色明慧性、受明慧性、想明慧性、行明慧性、識明慧性。 ※ 編輯: amidha (114.37.224.225), 02/10/2017 19:44:27
文章代碼(AID): #1Oc3lQPB (Buddh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Oc3lQPB (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