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臺灣資訊科技產業的困境? 困在何處?!

看板AfterPhD作者 (ggg)時間12年前 (2012/06/11 11:18), 編輯推噓2(2015)
留言17則, 4人參與, 5年前最新討論串10/10 (看更多)
※ 引述《mba98 (mba98)》之銘言: : 我認為困境在於: : 1. 眼高手低 : 新人想做大事、老人想要做些主宰世界的事。淨想著那麼遠的事,眼高手低 : 又浪費自己的時間。google, apple, htc 賺多少錢關我們屁事?會分我們錢 : 嗎?不是每個人都能拯救世界的,好嗎?不要花了好久時間排隊,到了櫃臺 : 才發現根本進不去。大公司這種隨便都幾十億美金的決策等當到工研院院長 : 再來煩惱吧。 : : 2. 媒體的洗腦讓我們太在意google, apple, FB, 三星的成功模式 : 忘記媒體對我們的洗腦吧。照著大公司的方式不保證成功。況且條件完全 : 不一樣是要怎麼複製成功模式? : 出門看場電影、打球去吧!請享受自己的人生!看看家人朋友們都把錢花在 : 什麼地方。瞭解他們的需求和問題,然後試著用自己的能力來解決問題。 : : 3. 其實自己優秀的要死,只是缺少自信 : 同理,十年前的媒體是否就告訴我們「高學歷=好成就」?唉呦,記者只是 : 賺個稿費,我們可別為了人家的一句話卡死自己的青春。成就是慢慢耕耘 : 出來的。在這邊的人絕對都是菁英中的菁英。若菁英都講悲觀話,叫其他人 : 怎麼辦? : : 請相信自己!然後戒掉不看台灣的媒體,會讓日子越來越好! : : 推 kougousei:推 06/11 00:35 : 推 kusobike:我推這篇 06/11 04:06 : 推 reinherd:我朋友是記者 他也說只是賺個稿費而已 ..... 06/11 04:53 : 推 limingche:讚!! 06/11 09:40 : 推 jahomekuo:台灣媒體真的很糟糕 每天抱些有的沒的 06/11 09:47 ========================= 台灣的新聞記者是所謂資本主義自私自利體制下的扒糞者, 為顧三餐而炒作新聞. 一向有 "狗咬人" 不是新聞, "人咬狗" 才算是新聞的說法. 但離譜傷人的不實報 導還是會被受害者追究. 大陸在老毛統治時期, 新聞工作者被定調要宣導社會的正面, 鼓舞士氣, 也要為民 喉舌. 這就如同戒嚴時期的台灣, 新聞要先被審查管制. 這是兩種不同的作法, 問題的關鍵就在放大或縮小那種觀點所產生的問題與驅動方向. 執行的差別就在事 前審查還是事後追究. 對升斗小民言, 無力做事後追究, 最終就只有抵制不買不看. 但不管那種體制方法, 沒有事件事實當材料, 沒有群眾的體驗與認知, 新聞報導未 必能引發共鳴,共見. 但新聞記者一向是有挖掘事件的敏感度. 當然, 廣告或政策 宣導, 甚至長期洗腦暗示也是跟新聞報導同時存在的. 如果再看多數發表的論文, 這種引導問題, 亮出成果證物的模式是到處存在的. 這就應了古人的一句話: 為賦 新詞強說愁! 新聞報導讓人心煩, 但對發P這種論文研究發表, 是否也跟新聞記者的內在動機與 行為是具有同樣類似的問題? 不然, 核融合與生科領域何以暴出一堆似真似假的研 究成果? ICT產業, 嚴格說是一個半外移的產業. 因為桌上電腦與筆記型電腦的組裝已全數 從2000年就移往大陸. 資訊電子造出的PhD與台灣就學人口一直不低, 雖然最近總 算讓後段大學不再拿此吸引(騙)學生, 但若問這領域的博後狀況好不好? 前面已有 人提到業界聘用的高薪博士不多. 公立大學的教師與研究人員都是靠稅收, 像中研院那類打高空,領先性的研究多數 不會立即變成產品, 如果沒有產業的大量產值支撐, 就沒有交易發生的稅收, 領先 性的研究根本就會因欠經費而難以為繼. 博後們夢想的職缺就更難落實. 沒有事實發生, 就不會有報導. 描述的情況或方向或會有偏頗, 卻是不能忽略事件 的意義. 台灣從 1970年代由國科會主委徐賢修看到電視的代工生產情況, 大力從NSC推動電 腦終端機的研發, 歷經十多年, 到1984年新聞報導韓國製的終端機報價US$50, 當時 能外銷的是東元. 報價是 US$120, 壓到最低還是要 US$72. 在台生產的外商是DEC, DEC VT100終端機內銷價 US$250, 且該廠已準備外移東南亞. 就這麼一則消息, 台 灣的終端機再也不成氣候. 也因這則消息觸發了 相容PC的合法採購與外銷. ========== 新聞記者在戰時就是駐在敵國的合法情報官. 很多研究人員會去國外發表論文, 參加研討會, 通常會看到日韓人員拿著錄影 機對著上台報告的就連文圖聲音都錄. 甚至有些 workshop 有展示, 那更是巴不得 把 demo 的軟體都錄製抄回去. 他們都扮眼著他們國內產業科技的情報人員. 高明 又外語好的通常就是交朋友, 有好的專家當朋友, 那種科技發展狀況會不知情? 今 天只數SCI論文, 這種參與國外來往的機會又因經費與自私人性而自我閹割了. 所謂 危機就是轉機. 知情通報, 還是見情扭轉機會, 還是就情順勢借力, 這些 都是可以改變機會的作為. ========== 若說 google, apple, htc 賺多少錢關我們屁事?會分我們錢嗎?不是每個人都能 拯救世界的,好嗎?不要花了好久時間排隊,到了櫃臺才發現根本進不去。大公司 這種隨便都幾十億美金的決策等當到工研院院長再來煩惱吧。 當年工業局請工研院電子所做BIG5-PC的時候, 工研院在美國的代表就弄不到一部 IBM PC及時扛回台灣, 等到到的時候工程師傻眼了, 那是個四層板, 他們沒把握可 以只用台灣的雙層板做出來不出問題. 東元承包了IBM的單色顯示器, 但條件就是不 得生產與成大合作的中文微電腦, 所以東元開發室顏主任帶成大人員參觀了使用IBM PC協助生產Monitor的生產線, 成大人員就看見了整台的IBM PC 內部及規格. 所以 當電子所詢問時就回答了成大的經驗:雙層板沒問題, 因為實驗室的8086cpu用的 clock 更快. 後來協助得標廠商合法生產外銷時, 一眼就能知道那相容PC的主機板 不是IBM原廠類似的板. 台灣IBM公司派員追問時, 就很簡單的指明為何不是仿冒品. 這是應了張院士那天演講一直強調的, "有心的" 就能做出有效的成果, 不是明星學 校的學生, 還是會有 "有心想學想做" 的優質人才的. 資訊產業的 HTC 賺多少錢關我們屁事? 是的, 錢不會分過來. 但學生如果有了出路, 有了前途, 上課的老師會好過的多一點.

06/11 14:46, , 1F
如果是要談產學之間的矛盾,我的看法很簡單。學界要paper
06/11 14:46, 1F

06/11 14:47, , 2F
不要錢。業界要錢不要paper。學界不要錢的原因是paper才是
06/11 14:47, 2F

06/11 14:47, , 3F
能夠讓老闆繼續待在這個穩定位置的保證。當初會選擇學界
06/11 14:47, 3F

06/11 14:48, , 4F
圖的不就是穩定?一時甚至虛幻的賺大錢前景,不能取代出pape
06/11 14:48, 4F

06/11 14:48, , 5F
r可以帶來的生活穩定。
06/11 14:48, 5F

06/11 14:49, , 6F
出的paper不能替國家賺錢,這不會影響老闆的生活,所以不在
06/11 14:49, 6F

06/11 14:50, , 7F
考慮的範圍之內。如果今天學界不數paper改看產學合作產值。
06/11 14:50, 7F

06/11 14:50, , 8F
結果又會不一樣了。
06/11 14:50, 8F

06/11 14:51, , 9F
批評的聲音就會變成,大學淪為企業的附庸,喪失獨立性。
06/11 14:51, 9F

06/11 18:59, , 10F
大學的確不太應該做產學..光基礎學科四年都快學不完了.
06/11 18:59, 10F

06/11 19:19, , 11F
不過人家美國知名大學產學可是做很兇的. 兇到說教授沒在
06/11 19:19, 11F

06/11 19:20, , 12F
外面開公司、兼顧問 還會被人家認為說這個教授能力是不是
06/11 19:20, 12F

06/11 19:20, , 13F
有問題
06/11 19:20, 13F

06/11 19:21, , 14F
當然這些教授寫paper,寫教科書,學術獎項也都做得很好
06/11 19:21, 14F

06/11 19:22, , 15F
比如說Stanford現任校長就是例子之一
06/11 19:22, 15F
戒嚴時代, 若是用公家經費設備做產學, 通常都會被莫明其妙的鬥爭, 所以公 立學校不肯做. 已知的幾個例外是業界把設備材料贈送給學校, 再發獎助學金 給研究生請老師督導研發業界想開發的產品. 那是工研院跟資策會還沒起來的 時代, 公司的研發經費可以透過贈與學校抵稅. 後來就收繳這個研發的稅變成 基金, 由政府動用去養了工研院號稱替公司做研發, 所以抵稅扣繳不是被抽稅 就是公司自行成立了研發單位聘了人抵繳, 產學贈與也因部份私校用學校進口 免稅儀器又變相給公司專用還收學生實習費而鬧得全被迫關閉. 設了工研院與資策會後, 產學就變成產官(經濟部的財團法人)學(計劃監督顧 問), 由兩大財團法人協助產業做 理論探討:實驗試行:實現推廣=1:10:100 裡, 那個最花錢的實現推廣(100)工作. 這是國內產學割離的最大原因與障礙. 發P都是為了升等加薪, 不然就是為了領國科會的獎助金. 基本上背後還是為 了多賺錢, 只是發P可以不必有可行與實作實現的壓力, 所以樂得輕鬆愉快, 光說不練. 經濟好的時代, 產業有產值有稅收, 不煩惱經費來源, 管他真的 是業界缺不缺人? 反正那是兩大財團法人拿了大錢該善後. 這個問題這種不相輔相成的解法, 解不了其他產業的真正升級轉型問題, 也連 帶把ICT都沉下去, 所以, 業界少聘最高學歷的PhD, 也就產學互怨. ※ 編輯: ggg12345 來自: 140.115.4.90 (06/11 23:59)

11/11 20:41, , 16F
11/11 20:41, 16F

01/06 21:30, 5年前 , 17F
比如說Stanford http://yofuk.com
01/06 21:30, 17F
文章代碼(AID): #1FrMDmcB (AfterPhD)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0 之 10 篇):
文章代碼(AID): #1FrMDmcB (After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