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臺灣資訊科技產業的困境? 困在何處?!

看板AfterPhD作者 (ggg)時間12年前 (2012/05/08 17:39), 編輯推噓2(205)
留言7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0 (看更多)
台灣的經濟面一直不好, 大家都知道. 但突然看見 "如何解決臺灣資訊科技產業的困境?" 這樣的議題究竟是 意指何處? 這道題沒有 "電子", "ICT" 顯然不是指 "四大慘業, 3D1S". 資訊科技產業裡的製造業都被趕去大陸了, 困境怎變成是在台灣? 轉型困難? 工廠都不在台灣, 沒了身子何來轉型問題? 那麼是資訊科技產業的軟體業問題嗎? 從來就沒長起來的, 那來轉型? 至於產學合作? 那更是搞錯對象與問題了. 一天到晚強調數P發論文的國科會, 甚至引導所有升等獎勵都只有數P, 甚麼時候重視解決台灣的產業問題? 獎的 背面就是懲, 做產學的, 那不就是 "準備被開除"? 至於底下這篇立論也得去看看想想, 台灣那個領域的博士到產業界是最多的? 然道 "資訊科技產業的困境" 是用了太多電資土博嗎? 進用這些人顯然是會阻 擋產業與學校甚至 與法人 的合作? 幹不幹黑手? 資訊科技領域裡是有像這蘋論的爭議現象, 但肯去幹的, 這領域 還是有人的. 然不成又要扇一窩風把這些人搞爛?! ====================================================================== 蘋論:產學互相嫌惡輕視 2012年04月24日 更多專欄文章 中央研究院昨召開國內院士季會,朱敬一應邀以「認真面對台灣的科技轉型」為 題,坦言國內產學界少聯繫、少互動,使科技發展受到限制,轉型困難。 -------------------------------------------------------------------------------- 恐喪失競爭力 面對韓國、中國及其他鄰近國家的強大挑戰,台灣的科學與技術若再不升級,將 無法在本世紀中之前維繫目前的競爭力。朱敬一和翁啟惠都認為關鍵在於學術與 產業的結合太差。 他們舉美國為例,一流的大學都有互動良好的產學關係。產業界出現科技瓶頸或 困難,就丟給學術界去解決,產業界則回饋以研究獎金。這對產業界和學術界都 是很好的成長機會,可謂互蒙其利。 台灣這個問題是今天才有的嗎?不是,老早就出現了。李國鼎、孫運璿時代,有 識之士就大聲疾呼產學界互動貧乏,學界自閉於象牙塔內,產業界則閉門造車, 土法煉鋼。彼此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個問題吵了幾十年,竟然還在原地 踏步,真令人失望、沮喪。 我們的文化裡有種看不見的階級意識,它構成了一個很大的盲點。學界根本瞧不 起產業界,認為那是基層初級產業,不過是黑手罷了。自然科學的教授學者避之 唯恐不及,怎能降貴紆尊與黑手合作?儒家的這個思想就成為產學合作的玻璃障 礙。學者視產業為奇技淫巧之末,加上產業界又唯利是圖,更令自戀嚴重的學者 們聞銅臭而輕鄙。 此外,我們學者們動手做實驗的習慣很差,完全不能跟實證主義為主流的西方科 學界相比,產業界提出的問題太實際、太技術性,學者們沒有能力解決,只好不 理不睬。 產業界對學術界一方面有自卑感,一方面也看不起學界,認為他們脫離現實,只 會講理論,現實上百無一用。當時最有名的業界一句話是:台大電機系畢業生連 工廠裡的電燈壞了都不會修。如此互相輕視,怎能合作無間? 政府應想辦法 以前傳統產業多以機械方面為主力,工廠確實骯髒混亂,機器吵雜,學界知識份子 哪裡看得上工廠?現在的電子工廠一塵不染,學界應該不會那麼嫌棄了。可是朱敬 一說還是楚河漢界、涇渭分明,是什麼討厭的心理在作祟呢?如何解決呢?拿我們 納稅錢的官員們快想想辦法吧!

05/08 17:42, , 1F
解決產業問題不能出paper 不能出paper就拿不到計畫
05/08 17:42, 1F

05/08 17:43, , 2F
拿不到計畫就是惡性循環的開始
05/08 17:43, 2F

05/08 17:44, , 3F
把時間用在替產業解決問題也拿不到與國科會補助類似的經費
05/08 17:44, 3F

05/08 18:30, , 4F
如果把升等評鑑數P改成數專利會不會有幫助?
05/08 18:30, 4F

05/08 18:36, , 5F
現在專利申請只要繳錢立案給圖文就能擋人,不用做出成品來
05/08 18:36, 5F

05/08 18:40, , 6F
產學的資方就成果獎勵是最實際的,一切都是真刀實槍很現實
05/08 18:40, 6F

05/08 19:25, , 7F
資方不給錢阿 呵呵
05/08 19:25, 7F
========== 做出來的產品還沒賣出賺到錢, 小公司當然很難先給錢. 臺灣資訊科技產業的困境? 是指兩大財團法人找不到產業合作嗎? 若是這兩大法人的事, 不歸國科會管吧? 這困境有 3D+1S 嚴重嗎? NSC 關心產業是好事, 不過要先說出困境是啥吧! 總不會替宏碁煩惱 ipad, 替 HCT 煩惱 iphone, 替郭台銘煩惱血汗工廠? 還是說資訊科技產業都不肯出錢找法人或學研求解問題? 每一方因此都陷困境? =========== 很多事發生時, 並非台灣的研發能力一僦可及, 若說缺人才也不為過, 但偏又 造了一堆對籠不上的人才. 舉一個例子 . 1990年左右, 日本開始熱HDTV及寬螢幕. 美國則是突然冒出數位電視, 直角平 面螢幕與之對抗, 兩者一爭, 最直接受打擊的就是台灣PC用的 20吋顯示幕突 然被日本韓國貨取代. 低尺寸LCD顯示幕的notebook開始在台灣組裝出現, 所 有主要零組件幾乎都從日本進口. 這時候經濟部要找台灣內部的研究支援才發 現根本沒這個能量, 除了LCD因為一直都有更小的液晶幕生產, 所以僅有後起 的中央大學有這個實驗室. 若說傳統電視螢幕幾乎在大學都沒這方面的人才, 因為電視機產業本來就是從成立加工出口區後, 外資設廠直接引進的. 李大統領登位時, 想讓家電廠從日本引進平板技術, 籌了100億, 但日本人說一 個示範廠就至少超過100億. 結果韓國硬從日本引進了. 台灣只好想了個變通的 辦法就是引進不是那麼尖端的低尺寸, 從手機的顯示幕養起, 把製造組裝PC的 廠改為代工手機, 就這樣一直撐到1999日韓翻臉, 日本願意賣平板技術給台灣, 台灣也靠組裝notebook與手機的辛苦錢才讓民間能籌資引進. 不過台灣就掉入 日本設計來對付韓國的框框裡. 台灣引進時雖然發動了平板的人才培育, 但卻 是高高掛帥的SOC研發領域, 兩者似乎不是銜接的那麼好, 也不融恰. 研究與技 術需求脫節, 在引進技術的DRAM, Display 產業裡非常明顯. 現在的雲端也有類似的問題, 只是要花大錢去引進不成形的雲端更顯得更巟唐, 因為營利的模式根本還抓不著. 但培養用得上的人才卻是最緊迫的. 生醫資訊雲端是這盤爛攤子的一個機會, 但這需要很好的領導人. ※ 編輯: ggg12345 來自: 140.115.4.90 (05/09 11:46)
文章代碼(AID): #1FgEddAF (AfterPhD)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 之 10 篇):
文章代碼(AID): #1FgEddAF (After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