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台灣的狀況是不是不太適用日本泡沫化

看板home-sale作者 (土方去死吧)時間6年前 (2018/03/27 01:01), 編輯推噓14(20646)
留言72則, 32人參與, 6年前最新討論串2/10 (看更多)
※ 引述《viva5559 (viva)》之銘言: : 前陣子很多空空舉日本泡沫化來看雖台灣房市 上次 "買房的人都是剛需不在意跌"那個系列文 你發了篇非常刻意要帶風向的 本來想要特地回一篇 但後來上班忙著忙著就忘了 結果你又發了篇這種@神式的文 都讓我有點懷疑你是不是某人的分身 不過這次總算有時間可以來慢慢打臉惹 言歸正傳 沒有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會完全相同的 股市房市都一樣 會拿日本來譬喻只是因為早期發展的結構上類似而已 同時也是文化和地理上 相對鄰近且熟悉的國家 如此而已 實際上其實還是有差異 但要在文化類似的亞洲要找到更接近的... 香港? 抱歉 香港只是個行政區域 地小得多 大概就台北市+半個新北市的大小 且因地緣 政治和政策因素的關係 在這個市場競逐的客群更多更難管制 光是有沒有中國人來參一腳就差很多了 況且最近香港及中國投資商開始縮手 不少專家也開始覺得香港房價差不多到頂了 主因應是中國政府開始管制 寄望台灣香港化的朋友們可能又要失去一個信心指標 新加坡? 抱歉 新加坡政府管更多 打房打更兇 馬來西亞? 自己看吧 https://house.udn.com/house/story/5888/2749854 除了日本 唯一比較有可比性的大概就只剩南韓 但南韓房市目前發展現況大概就和台灣差不多 沒辦法做什麼先行指標 : 但台灣的狀況 政治 財團企業 稍微有錢的普通人 : 都喜歡把現金投入房地產 : 政治跟企業關係又密不可分 : 很多政治人物 家族土地不動產 : 比一般老百姓都還要多 : 壽險業收了保費現金又最喜歡投入房地產 : 連IKEA賺到了大把新台幣 : 都把現金投入台灣房地產 你舉的這些手法各國財團都會玩 並不是只有台灣 財團滾錢的手法永遠都是大同小異 你會特地拿出來講只顯得你懂得還少 別的不說 你舉的日本就有很多一樣的財閥集團在做同樣的事 而且規模更大 像是三井財閥, 三菱財閥, 住友財閥 跟 安田財閥...不等 這些財閥的規模可都不比台灣的國泰 富邦小 自己去google一下就知道 也都是從金融到房產甚至其他物業 一條龍吃下來 掌握了非常可觀的資源 那日本房價有因此被這些財團給咬住下不來嗎? 有的話就不會有你這篇了 至此你標題的觀點基本上已經算是可以直接否決了 : 我有時候甚至覺得 : 台灣重劃區的造鎮計畫 : 背後土地的地主會不會都是政治人物的家族的? 有些是 有些不是 但這在現在都已經不是重點 以前台灣經濟還在成長 正向發展的時候 大家對未來有希望 投資意願高 即使財團壟斷資源哄抬價格 散戶們還是會去追高搶發財的機會 但現在呢? 光看商業用的就好 即使是台北人流最多的地方 店面還是有一堆租不出去 相反的 設點都設在相對郊區 像Costco這樣的賣場大家還是會不辭辛勞過去 更別說電子商務 行動商務帶來的影響 你覺得財團掌握土地的意義還有這麼大嗎? 當然不是說土地不值錢 只是以前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已經不再那麼穩固 土地還是有價值 但價值多寡完全建立在 怎麼使用 和 當前大環境趨勢 之上 想要挾地而自重 恐怕已經不是那麼有用了 除非大家都願意天天去夾娃娃機www 別的不說 幾十年前還不時可以聽到人家說 "我家在XX有塊地" "我家在OO有棟房子" 來自抬身價 現在呢? 有房子或許拿來找老婆還算有用 講說家裡有塊地大概只會被人家當成沒見過世面的二代田僑仔 然後你說重劃區造鎮是當權者的陰謀 那可能他們還得加加油 目前各大重劃區賣壓都還重的呢 : 然而對台灣普通人來說 : 買個房子來住又是基本需求 : 賺來的薪水 1/3投入房子貸款一點都不稀奇 你是哪來的想法覺得1/3薪水投入房貸不稀奇? 抱歉這事我就不幹 在下不敢說收入良好 但1/3的身家和收入要在台北買棟房子繳房貸勉強還可以 但我就不想為了棟房子得犧牲掉生活品質 1/3感覺起來好像不多 但如果有老婆孩子父母要養的話基本上收入就差不多空了 一旦生活品質被犧牲 和家人間的相處也會受影響 為人夫為人父的應該都能體會 所以我寧願先租一段時間 等到不需扛這麼重房貸的時候再進場 當然只講我自己不準 你可以去問問現在30歲以下上班族的想法 如果有一半以上認為把收入1/3↑拿去繳房貸稅金很合理我隨便你 (不過現在應該不少人光是房租就超過薪水1/3了orz) 90後的族群基本上遠比以前更重生活品質 更不在意房產有無 比起少子化你更該擔心的是趨勢和觀念的改變 單一的量變或質變都還有得救 質和量都同時改變就很難再回來了 這也是正是所日本經歷過的 : 而貸款出來的錢也是老百姓放在銀行的存款 : 銀行等於無本生意賺利息 : 整個台灣房地產的經濟 都跟掌權者和財團企業密不可分 : 不管什麼黨執政 似乎都無法改變? : 少子化? 別擔心了吧 : 一年還誕生了20萬的嬰兒 : 等著給企業財團用好用滿 長大了家裡現金不夠 : 要買房一樣再去跟銀行貸款 經濟體系就這樣循環下去 : 台灣的房市狀況是不是根本跟日本當初泡沫化八竿子打不著? 整段只有前四句勉強算是對的 也不是全對 是說銀行運作本來就是那樣 你覺得很好賺你也可以去金融產業搞一套啊 我不是在酸你 現在真的有蠻多新創的FinTech都想用新的模式來玩銀行那套 我就有學弟在搞線上快速小額貸款 好像搞得還不錯 拉回正題 資本市場就是這樣 超過80%的資源掌握在不到20%的人手上 所以為了保護整體經濟不致於崩毀 為了和權力及資源靠攏 那20%的人一定會受到保護 這是當前經濟體制下不公平的殘酷事實 但你突然跳針到少子化 我實在不知該說什麼才好 前面就已經說了 日本也有財團把持 房市一樣崩 而且日本人工作還比台灣人更勤勞更社畜耶 結果呢? 這只顯示出另一個事實 不管你手上資源再多 市場還是要有足夠且健全的散戶才能維持正常運作 今天如果多數人都窮 只剩你有錢 你手上再多房子是能賣給誰? 回到少子化 在板上看過最多的論點是 "少子化不會影響都市 只會影響鄉下" 看似好像有理 實際上並不完全是這樣 首先 政府不可能坐視城鄉差距無限擴大 P.S.我講的城鄉不是 台北vs屏東 這種極端對比 先拿六都跟六都之外的幾個省轄/縣轄市對比就好 你覺得新竹市 嘉義市會因為人口變少而變成鬼城嗎? 這些地方反而多的是其他優勢 在地人自然知道 況且人口的地理分布結構本來就很少會單純因為自然增減而大幅改變 再加上政治因素考量和資源分配規劃 像是桃園縣為了把人拉進去開始提供各種補助和紅利 又想盡各種方法拉攏企業進駐 基本上之後其他縣市一旦人口受到衝擊應該都會效法 加上交通條件的改善 資源供需的平衡 台灣西部地區的各大都市人口比例要嚴重失衡可能性很低 你從台北市人口一直在移出這點其實多少就看得出來 再退一步來說 就算少子化後大家都拼命往桃北北基來擠好了 雙北這五年內的新成屋就超過4萬戶 加上中古屋和桃園的空屋你想想有多少 現在新成屋還在增加 既有的老房子既沒垮也沒倒 這些先銷得完再來談沒影響 : 前陣子不是有收房租每年1.5億的台北房東 : https://youtu.be/ZQlj86x4jZM
: 自己身邊也有朋友的朋友家族本身就是台灣房租月收破500萬 : 家族全部都在美國生活 台灣的房租繼續收 : 政治人物的話 家族土地不動產持有數量更不用提了這幾乎都是公開資訊 我還有朋友的朋友的三叔公的二姨太的小舅子的大弟媳是月收千萬的包租婆呢 你確定要玩個案? 沒關係先不管是不是個案 從新聞能得知的訊息很少 但至少可以知道該名包租公已經70幾歲 應該是很早就在信義有地產 極有可能是當初在信義計畫區還沒設立的時候就買地了 在70年代以前那邊的地說真的也沒多貴 畢竟當時那啥都沒有 早期要圈地說真的不是很難 沒辦法跟現在相提並論 但也要有那個運氣或眼光才有那個命 不過其實現在你還是可以試試看啦 隨便去哪個鄉下買幾塊地 搞不好40年後換你變年收破億的包租公呢^^ 好啦 這段的重點是 在正常青壯年勞動族群裡 你覺得有多少人是靠收租金過活? 或者說 你聽過多少人可以靠先弄到一大筆錢然後買房出租來賺大錢的? 我知道板上可能有幾個名人是這樣 但你敢說那是多數人能達到的嗎? 既然不是一般情況下的case 在這個探討趨勢的主題下說真的沒啥討論必要 : 台灣房地產的遊戲好像會永無止盡的玩下去? 你想要玩當然可以一直玩一直玩一直玩啊 又沒人阻止你 結果好或不好而已 我只能跟你說 手腳快 腦袋精明的人都已經先跑了 你還想留在場內搖旗吶喊自得其樂 我也只能跟你說自求多福 開心就好 但拜託不要輕易拖別人下海 這種上百萬甚至千萬的金額 很多人是得扛一輩子的 行行好 先替人家家庭著想 自己覺得賺就先去賺 可以不用急著先喊 等台灣房市真的逆轉向上 你真的從房市大撈一筆 小魯會在這裡親自認錯並尊稱你一聲大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2.127.24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ome-sale/M.1522083688.A.5E7.html

03/27 01:24, 6年前 , 1F
03/27 01:24, 1F

03/27 01:31, 6年前 , 2F
03/27 01:31, 2F

03/27 01:34, 6年前 , 3F
end
03/27 01:34, 3F

03/27 01:36, 6年前 , 4F
整篇都是猜想的,跟原文半斤八兩
03/27 01:36, 4F

03/27 01:42, 6年前 , 5F
打得沒有很用力.....
03/27 01:42, 5F

03/27 01:56, 6年前 , 6F
前面講得義正嚴辭,但是最後二段卻表達出你自己立場的
03/27 01:56, 6F

03/27 01:56, 6年前 , 7F
不堅定,老實說搔不到癢處
03/27 01:56, 7F

03/27 02:01, 6年前 , 8F
台灣房價可能會跌,但是離泡沫很遠
03/27 02:01, 8F

03/27 02:02, 6年前 , 9F
日本那樣放任膨脹再暴跌的狀況在台灣是沒有的,看銀行
03/27 02:02, 9F

03/27 02:02, 6年前 , 10F
鑑價就知道了
03/27 02:02, 10F

03/27 02:05, 6年前 , 11F
再來如果是真的重視生活品質的家庭,有房真的很重要
03/27 02:05, 11F

03/27 02:08, 6年前 , 12F
有自己的房才會花錢用好建材,家電,寢具,廚具等等
03/27 02:08, 12F

03/27 02:09, 6年前 , 13F
你不會想要買一台高級滾筒洗衣機然後再搬來搬去的
03/27 02:09, 13F

03/27 02:11, 6年前 , 14F
也不會想在租屋處裝大金分離式冷暖氣然後再拆掉搬走
03/27 02:11, 14F

03/27 02:18, 6年前 , 15F
所以說租屋是為了維持生活品質的講法其實很矛盾,租屋
03/27 02:18, 15F

03/27 02:18, 6年前 , 16F
根本沒生活品質可言,只是為了口袋比較多現金而已
03/27 02:18, 16F

03/27 03:02, 6年前 , 17F
我不能同意樓上更多了。
03/27 03:02, 17F

03/27 03:29, 6年前 , 18F
說真的 房市發展動向那麼明確 會看的沒難度 然後依過往經
03/27 03:29, 18F

03/27 03:29, 6年前 , 19F
驗 會說現在可買但不想買 等以後再買的人 不管什麼原因 再
03/27 03:29, 19F

03/27 03:29, 6年前 , 20F
過十年大多數也還是不會買講一樣的話
03/27 03:29, 20F

03/27 03:43, 6年前 , 21F
大金分離冷暖不貴啊…最近剛換碰上活動折現金,兩台裝好不
03/27 03:43, 21F

03/27 03:43, 6年前 , 22F
到八萬。對堅持租一輩子換生活品質的來說一點都不貴吧。我
03/27 03:43, 22F

03/27 03:43, 6年前 , 23F
看他拆室內機搖一下就下來了,室外機兩個人不到一小時就搞
03/27 03:43, 23F

03/27 03:43, 6年前 , 24F
定一台,搬家花錢拆走可以的啦
03/27 03:43, 24F

03/27 05:01, 6年前 , 25F
光舉例提新竹後面就不用看了,人口減少跟新竹完全摸不上
03/27 05:01, 25F

03/27 05:01, 6年前 , 26F
邊…
03/27 05:01, 26F

03/27 05:30, 6年前 , 27F
空空長篇大論+1
03/27 05:30, 27F

03/27 05:58, 6年前 , 28F
釣出一堆多多
03/27 05:58, 28F

03/27 06:21, 6年前 , 29F
多多消毒大軍 XDD
03/27 06:21, 29F

03/27 06:50, 6年前 , 30F
分離式冷氣搬家拆一台八千元,二台一萬六,我有三房二廳
03/27 06:50, 30F

03/27 06:50, 6年前 , 31F
四台花了三萬二,超痛的好不好?這還是中南部的價錢,台
03/27 06:50, 31F

03/27 06:50, 6年前 , 32F
北可能更貴吧?
03/27 06:50, 32F

03/27 07:12, 6年前 , 33F
勢必崩盤 時間問題而已 現在這種扯房價大概還可以撐
03/27 07:12, 33F

03/27 07:12, 6年前 , 34F
到2025 垃圾黨全力護盤
03/27 07:12, 34F

03/27 07:54, 6年前 , 35F
明明注意住房品質的就租的地方就有大金了……你們在討論
03/27 07:54, 35F

03/27 07:54, 6年前 , 36F
什麼幻想內容啊(攤
03/27 07:54, 36F

03/27 08:01, 6年前 , 37F
不要說真相啦
03/27 08:01, 37F

03/27 08:02, 6年前 , 38F
多多 需要唱多 找盤子
03/27 08:02, 38F

03/27 08:02, 6年前 , 39F
套套 沒有悲觀的權利 只能全面看多
03/27 08:02, 39F

03/27 08:18, 6年前 , 40F
結論:租一輩子 跟魯空的想法一致
03/27 08:18, 40F

03/27 08:20, 6年前 , 41F
還有 字太多
03/27 08:20, 41F

03/27 08:45, 6年前 , 42F
根據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不動產約佔國家1/2-1/3的總資本量
03/27 08:45, 42F

03/27 08:46, 6年前 , 43F
這是歐美日本的情況 幾乎全世界都如此
03/27 08:46, 43F

03/27 08:46, 6年前 , 44F
所以一般人把終身積蓄投入不動產並不意外 各國都是這樣的
03/27 08:46, 44F

03/27 08:47, 6年前 , 45F
講到冷氣,我的房東幫我裝的兩台冷氣都大金冷暖變頻的XD
03/27 08:47, 45F

03/27 09:00, 6年前 , 46F
冷氣三四萬好貴 房地產一千多萬差不多便宜
03/27 09:00, 46F

03/27 09:21, 6年前 , 47F
推樓上,,樓上顯示出矛盾,明明冷氣跟搬家公司都不貴
03/27 09:21, 47F

03/27 09:22, 6年前 , 48F
結果一堆論點都顯示房子比冷氣便宜的感覺
03/27 09:22, 48F

03/27 09:24, 6年前 , 49F
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台灣人不願賣舊屋跟土地,是常
03/27 09:24, 49F

03/27 09:24, 6年前 , 50F
識好嗎。你不願1/3薪水供房,你是少數中的少數,是可以
03/27 09:24, 50F

03/27 09:24, 6年前 , 51F
無視的,大部分的人都希望1/3薪水能供房。
03/27 09:24, 51F

03/27 09:37, 6年前 , 52F
現在冷氣很便宜了,用個五年其實可以淘汰了
03/27 09:37, 52F

03/27 09:39, 6年前 , 53F
五年以上的冷氣其實折舊後不值錢,可以不用搬,用久也會髒髒
03/27 09:39, 53F

03/27 09:39, 6年前 , 54F
直接換新的,五年買iphone的錢都超過變頻冷氣機了
03/27 09:39, 54F

03/27 09:42, 6年前 , 55F
台中1/3要買房 收入要20萬以上吧
03/27 09:42, 55F

03/27 09:43, 6年前 , 56F
四房兩車位 都快2000萬
03/27 09:43, 56F

03/27 09:44, 6年前 , 57F
74周邊價格喔 市區要2500以上
03/27 09:44, 57F

03/27 10:05, 6年前 , 58F
板上高手已經清楚拆穿破綻…房地產果然是穩賺
03/27 10:05, 58F

03/27 11:10, 6年前 , 59F
傻眼 講了哪麼多結果來一句先租再進場
03/27 11:10, 59F

03/27 11:13, 6年前 , 60F
整篇東扯西扯,不屑三分之一付貸款,結果到頭來還不是
03/27 11:13, 60F

03/27 11:13, 6年前 , 61F
要買
03/27 11:13, 61F

03/27 12:12, 6年前 , 62F
XD
03/27 12:12, 62F

03/27 16:24, 6年前 , 63F
租房大金冷暖+1
03/27 16:24, 63F

03/27 16:26, 6年前 , 64F
外加高級濾水器
03/27 16:26, 64F

03/27 16:26, 6年前 , 65F
日本免治
03/27 16:26, 65F

03/27 16:29, 6年前 , 66F
櫻花廚具
03/27 16:29, 66F

03/27 16:46, 6年前 , 67F
可憐
03/27 16:46, 67F

03/28 19:54, 6年前 , 68F
到頭來買怎麼了 買的點位一直很重要啊 不過多套不敢講
03/28 19:54, 68F

03/28 19:54, 6年前 , 69F
就是惹
03/28 19:54, 69F

03/29 01:06, 6年前 , 70F
年輕的時候不硬著頭皮買,難道要中年危機才買嗎?
03/29 01:06, 70F

03/29 01:07, 6年前 , 71F
到了一定年紀,即使手邊有點錢,不見得敢賭身家啊
03/29 01:07, 71F

03/29 01:07, 6年前 , 72F
台灣中年失業還是蠻嚴重的好ㄇ
03/29 01:07, 72F
文章代碼(AID): #1QkITeNd (home-sal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 之 10 篇):
文章代碼(AID): #1QkITeNd (home-s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