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疑問] 為什麼日本人早期不吃肉?

看板historia作者 (我本來是個跑者直到膝蓋)時間12年前 (2012/03/12 01:48),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0/10 (看更多)
: 我想這邊的重點是"山地" : 而歐洲人沒有梯田.否則雨量豐富的地區通常發展農業會比畜牧更好 如果是指可供養的人口數,梯田>畜牧。如果是生活品質的話,吃乳製品牛肉>芋頭小米 至於歐洲為何沒有這麼多人口需要供養?? "槍砲,病菌與鋼鐵"一書有提到歐洲一些 地區樹種比較硬,要到鐵器時代之後才能開發。是否因此錯過了中古世紀的人口大爆發, 幸運的留下比較多土地與森林資產給後人?? :另外,大崩壞中前面幾章都是提到原住民破壞環境而造成大崩壞 :他們不一定有甚麼永續生活理念...... 我應該說,現今留存的第一民族都有與當地環境共生並且永續發展的 相關知識,常識,與技術。儘管這些知識可能以非科學(傳說,部落禁忌)的方式存在。 毛利人相較於英國移民較懂得土地的脾氣,是因為他們的祖先已經吃光了好幾種 大型動物... 復活島的第一民族就沒有熬過這一段 破壞環境->自己受苦->發展出 與環境共生方式 的過程 : 比方說新幾內亞的丘陵地,當地就是以農業為主 : 如果是平原,通常下場都是被開墾為農田 : 因為現代化農耕可以養活更多人(阿根廷彭巴草原,中亞裏海附近的沙漠) : : 其他國家譬如澳洲,格陵蘭,都是雨量不足卻硬要發展畜牧的壞例子。 : 在大崩壞一書中,對於格陵蘭畜牧的限制該書作者主要是著重於溫度 : 因為格陵蘭夏日短,氣溫低,植物生長時間短 : 因此當地農牧業受到極大的限制 : 迫使當地維京人發展出一套整合式農牧+狩獵採集生活模式 : 春初要去獵海豹,夏天收集牧草,還要去北方獵北極熊/海象,秋天要捕馴鹿 : 當地的限制在氣溫,而不是雨量. 書在身邊但我好想睡了.明天再針對你的兩個問題給同好一個交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2.223.152 ※ 編輯: darthv 來自: 114.32.223.152 (03/12 02:04)

03/12 04:17, , 1F
不知道跟黑死病把歐洲人口掃掉一半有沒有關係?
03/12 04:17, 1F

03/12 16:38, , 2F
解:瘟疫是永續發展行為
03/12 16:38, 2F
文章代碼(AID): #1FNEM4Ht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0 之 10 篇):
文章代碼(AID): #1FNEM4Ht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