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誰把台灣的經濟搞砸了》讀後感。

看板book作者 (低調的悠閒)時間11年前 (2013/04/11 11:05),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5 (看更多)
回應的那篇是〈《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_ 當韓國平均薪資超過台灣1,000美元以後....〉 ------------------------------------------------------------------------------ 在比較利益模型裡,勞動生產力的不同反映在工資的差異 ,實證資料也符合該模型的預期,僅列兩篇文章供參考, 一是克魯曼在其國際經濟學教科書引用的資料,一是美國 國家經濟研究局前局長的論文: http://tinyurl.com/d35fk7o http://tinyurl.com/c85czko 工資率反映勞動生產力這件事在經濟學家之中沒什麼太大 爭議,納入資本因素亦如是,有興趣者可以翻閱教科書或 搜尋其他實證研究。所以要追本溯源的話,應該從比較利 益下手,而非勞動價值,再說勞動價值論其實是整個古典 經濟學都在用,馬克思也是從李嘉圖那邊繼承過來。 話說回來,今天台灣的實質工資不但沒反映生產力的成長 ,而且還衰退。即便將社會保險等費用計入,影響也是在 斜率大小,而不會呈現相反的走勢。究竟是台灣天生神力 ,或者有什麼因素在阻礙,就留待大家思考了。 至於調高基本薪資與失業關聯的實證研究為何不確定或者 效果很小,在提供兩個思考方向來拋磚引玉:一是廠商實 際上雇用員工並非根據邊際分析在做決策,且勞動邊際產 值也難以估量。這是美國經濟學者對廠商進行訪調的發現 ,之後諾獎得主米爾頓.傅利曼在實證經濟學方法論中為 此辯駁,主張只要能夠預測即可,但卻引來很多批評,包 括同為諾獎得主的保羅.薩謬森。另引清大賴建誠教授的 解釋:   換句話說,一個人的邊際效率,除了能力還牽涉到公   司的設備與諸多因素。也就是說,很難精確區分邊際   生產力的構成因素中,哪些是個人的,哪些是週邊環   境的,哪些是產業的特性。邊際生產力是人力、資本   、設備結合的成果。前面說過,大部分的薪資是制度   性的,邊際學說在分析上的意義,遠大於實證上的可   行性。(http://tinyurl.com/d2osped) 二是產業本身的問題。比如勞動成本佔資本密集產業或知 識經濟的比重低,所以面對基本薪資的衝擊就不若勞力密 集產業;還有勞動市場資訊不對稱,從生手開始訓練至成 熟也需要花時間等問題,使廠商在面對基本薪資調高時, 未必將開除員工做為首選。另外像是合約本身也是因應之 道,本來計時的可能改為計件,那就不一定會增加失業 (張五常的觀察),而台灣未與外勞脫鉤,對本國勞工的 影響可能就不大。有志者可以追蹤實證研究的狀況,多方 了解各個面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6.210.210

04/12 22:19, , 1F
推一個
04/12 22:19, 1F

04/17 22:02, , 2F
推。論述有條有理。
04/17 22:02, 2F
文章代碼(AID): #1HPYXfPz (book)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HPYXfPz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