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為何台灣Endurance Bike接受度會這麼低

看板bicycle作者 (白馬~~馬力夯.....@@)時間7年前 (2016/08/26 00:07), 編輯推噓6(607)
留言13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6 (看更多)

08/23 23:13,
想問一下, 撇開材料應用跟設計只說幾何, endurance
08/23 23:13

08/23 23:13,
的幾何是不是會因為不同的size以及不同車主的設定而
08/23 23:13

08/23 23:15,
消瀰掉? 這樣的話endurance幾何似乎變成假議題
08/23 23:15

08/23 23:16,
重點可能還是要回到車架材料與制震設計上?
08/23 23:16
這個問題範圍很大,有點超出我個人能力, 盡可能的聊看看,還請各方高手指教。 撇開材料應用跟設計只說幾何, endurance的幾何是不是會因為不同的size以及不同車主的設定而消瀰掉? 先考古一篇自己的舊文,談舒適公路車的選擇。 http://tinyurl.com/jclc4pe 主要有兩點..... 1.舒適的幾何(適合的幾何) 2.舒適的路感 耐力endurance車型,車架幾何中,通常是希望車主的上半身稍微直立一點點。 (只有一點點歐,不然大家都騎淑女車就好舒服) 唯一和車主身材沒有關係的,只有後下叉RC的長度。 簡單結構力學時間! 棒狀物固定一端,對另一端施予一定的力量,棒狀物越長,變形量越大。 換言之,越長的後下叉RC,變形量越大。 當路面有任何坑洞,RC變形會吃掉路面的震動,車主就不需要自己身體去吸收。 長RC,是車架幾何中,最影響舒適路感的要素之一。 回到原PO的問題,那車架SIZE變大呢? 車架SIZE變大,上管變長,下管變長,XX變長..... 理論上,變長的話,變形量就大。 變形量大,表示剛性會比較差。 所以,小車架的剛性通常會比較好,大車架剛性會略差。 這邊參考一下Specialized Tarmac設計的影片, 其中就有提到不同車架大小,對於騎乘路感的影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zlhKAemSCM
Specialized會對不同車架SIZE,做出剛性的加強或是減少。 剛性高低,對於路感的影響甚巨。 再回到Cervelo1995的問題。 撇開材料應用跟設計只說幾何, endurance的幾何是不是會因為不同的size以及不同車主的設定而消瀰掉? 耐力endurance車的幾何, 通常只會因車架SIZE變大,而得到更吸震的路感。(剛性差) 所以很多選擇SIZE的講法,都是說要舒適選大SIZE, 除了高低差因素外,吸震性理論上也會變好。(剛性差) 而通常重量越重,對於吸震也會有幫助。 所以搞清楚自己的需求,當卡在兩個SIZE的中間時,可以做出一些判斷。 舒適選大,競技選小,內涵其實包含很多。 簡單濃縮成一句話,其實蠻可惜的。 ※ 引述《dachshunds (DACHSHUNDS)》之銘言: : 從小讀白馬大自行車專業文章長大的(無誤) : 感謝白馬大多年來無私又專業的分享(三拜) : 這邊獻曝一下自己的想法 : 我只是肉腳、木腿,騎過的車不多,研究不深,感覺也很遲鈍... 恩,我某次參加比賽被不知名鄉民車友逮到。 他居然說,我以為白馬很老耶.....哭哭。 我只是出道比較早,年紀還好。 (會這麼計較,就知道我的年紀了) : 我覺得很多"需求"都是被車商創造出來的 : 競速、耐久、長途、爬坡、空力... : 我不認為哪個需求會不需要"吸震性"啊? : 只是車廠不願意把所有好東西放在同一個車種上 : 所以弄出好多車種創造需求,刺激消費 XD 這個想法也沒什麼不對,比起創造需求,大家還是回歸到自己的需求比較重要。 : Cannondale用25.4座管,Canyon用分岔的座管,Look用矽膠的e-post : 感覺都在座管做文章,應該不太會犧牲踩踏效率 : 後叉長度405&410,只差了不到1%的長度 : 就材料力學來看,對於應變(鍊條方向)影響應該差異很有限 : 要說,剖面截面積或形狀影響可能更巨吧... : 我覺得很多數據或設定都是為了性能車為了"輕量化"帶來的妥協 : 短一點的chain length,短一點的後叉,短一點的頭管 : 壓縮點上管,短一點的立管,就能造就輕一點的"車架淨重" : 畢竟就"性能車"的領域 : 重量是一個很容易量化與比較的指標,讓消費者知道自己技術多厲害! 很多性能,能用數據表現,這比較容易讓一般大眾理解。 這也就是公路車在講路感時,往往講到最後會變成武俠小說。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參加各大廠商的試乘會,騎的車越多,多少體驗一下。 : 還有"耐久車"對於"耐久"的定義 : 是"時間"還是"距離" : 我騎60km要5小時,高手只要2小時 : 所以對我來說,60km就是耐久賽,所以我絕對需要耐久車 XD : 我印象深刻,剛從CAAD9換成CR1過減震條的那一刻(好像也是被白馬大文章勸敗) : 一個震到打牙顫,一個嘟嘟嘟就過去了 : 對我肉腳來說 : 踩踏硬或軟,剛換車有感 : 路感是一輩子的,永遠陪伴 : 台灣路況加上大部分的騎車運動者真的比較需要所謂的耐久車 : 而不是頭管墊圈墊高高的競技車 XD 確實要看每個人的能力,來選擇相對應的車種。 體能和技術條件越好,越能往快的那邊做選擇。 以個人在越野車的經驗來說,越野路線先講求能夠存活下來,再講求速度。 若騎士本身的下坡技術不佳,要平安回家, 選操控好的耐力endurance車型,確實比較安心。 =====路感的調整===== 一台車的路感,除了車種用途外,其實很多地方可以作調整。 1.外胎和胎壓 無內胎的吸震性好,管胎也是。 一般OPEN,也有路感相對好的外胎。 胎壓夠就好,胎壓太高路感很顛,沒必要。 現在流行的25C寬胎,也提供比較好的吸震效果。 2.阻尼 能吸收震動的方式和機構,都是阻尼。 路面有震動時,力量會從地面往上傳遞,再由身體吸收。 其實在車上放水壺,座墊包這些都有阻尼的效果。 3.座管與座墊 選支彈性好的座管,或是矽膠座墊,有減震塊的座墊,也有幫助。 ISP車架,座管直接連接在車架上,像支釣竿一樣,吸震效果也很好。 4.重量 事實上,重量越重,也帶有阻尼的效果。 和上游車架廠從業人員聊過,鋼管車之所以路感吸震會比較好。 除了剛性外,鋼管車本身就比較重了,吸震效果好是當然的。 5.把屁股抬高,離座墊吧~ 以前我不太在乎車架顛不顛,遇到坑洞or減速條,屁股抬高就好了。 (越野車基本動作,大家都要學) 這幾年科技太進步了,車架舒適性,吸震性都好。 個人對吸震的標準也提高,我會刻意坐在車上,不離開座墊。 拿車刻意跑水溝蓋,在震動的狀況下,看看自己還有沒有辦法坐著踩動這台車。 如果震到我沒辦法踩,我會覺得他的吸震性還不夠好。 大家上路,遇到坑洞和路況,還是儘量把屁股抬高吧~ 在不換車的前提下,大家可以嘗試看看, 讓自己的騎乘有比較好的吸震性(路感)。 在速度快之外,耐力Endurance車型的魅力,很值得大家去嘗試看看。 一個騎specialized roubaix的車主,誠心推薦。 -- 事情懂得多 自然有方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34.146.5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icycle/M.1472141263.A.0CD.html

08/26 00:15, , 1F
TCR遇到大洞乖乖抬屁股
08/26 00:15, 1F

08/26 01:32, , 2F
感謝白馬兄的回覆,我那天問完之後也認真想了一下自
08/26 01:32, 2F

08/26 01:35, , 3F
己的問題,又衍生出: 後下叉長度與舒適度的關係? 而
08/26 01:35, 3F

08/26 01:35, , 4F
而頭管角度似乎也可能具有影響性,但重點不在震動,而
08/26 01:35, 4F

08/26 01:37, , 5F
是犧牲一點靈敏性增加車輛穩定度,進而改善操控的舒
08/26 01:37, 5F

08/26 01:42, , 6F
適性
08/26 01:42, 6F

08/26 01:48, , 7F
我自己的想法是這樣: endurance幾何是建立在跟極度
08/26 01:48, 7F

08/26 01:49, , 8F
靈敏(講求操控)的車款相對關係上,讓同樣座艙設定下
08/26 01:49, 8F

08/26 01:50, , 9F
藉由較長的軸距/後下叉,較小的頭管角度營造出穩定的
08/26 01:50, 9F

08/26 01:51, , 10F
行車調性,讓騎士用較少的體力位持車輛平衡~ 制震什
08/26 01:51, 10F

08/26 01:52, , 11F
麼的還是要回到管材設計與材料應用上~ (一點心得)
08/26 01:52, 11F

08/26 11:45, , 12F
白馬大又一篇優文!
08/26 11:45, 12F

08/27 00:51, , 13F
08/27 00:51, 13F
文章代碼(AID): #1NlnVF3D (bicycl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NlnVF3D (bicy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