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全球景氣不好?

看板ask-why作者 (怎麼啦)時間16年前 (2008/07/16 20:2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9/73 (看更多)
※ 引述《show282 (豪)》之銘言: : ※ 引述《Oikeiosis (怎麼啦)》之銘言: : : ※ 引述《show282 (豪)》之銘言: : : : 什麼意思? : : : 就是上至鯨魚大象這種高級消費者 : : : 下至細菌地衣低等藻類這些生產者 : : : 全部不見 : : 細節上找點碴: : : 高級消費者是肉食動物 肉食的鯨魚算是高級 大象是初級消費者 : : 很多細菌都不是生產者 : : 大體上說: 整個生態系會隨著環境而適應 : : 有什麼徵兆看得出來 現在的生態系已經很不適應環境變遷了? : 現在的生態系適不適應環境變遷 : 這個至少一兩百年後 : 才能觀察出來 : 不是南北極溶化了大半 : 北極熊和企鵝還有幾十隻 : 就叫適應了環境變遷 : 生態系被破壞的原因 : 第一個叫農業 : 第二個叫農業 : 第三個還是叫農業 : 基本上當一塊地開墾成農地以後 : 這塊地就等於幾乎廢了 : 當然廢耕之後 : 會有新的生態系行成 : 但通常無法恢復當初的地力 : 不信你看看雲林吧 : 經過兩三百年的開墾 : 當初的"雲林"已經成為雲草了 : 有些地方連種草都要灑肥料 : 而農業是給人吃的 : 非常不巧的20世紀人類增長了五倍 : 你說破壞生態系是誰? 是因為你提到從生產者到最高消費者都被毀滅的悲劇 我才質疑你說的悲劇根本不會發生 事實上 我當然也質疑你的其他推論 不過你只有回應 就是生態系適不適應環境必須要等一兩百年才知道 所以現在也看不到徵兆... 對我來說 你的意思就是你的推論是對是錯都要等個一兩百年才知道答案 這只是種幫危言聳聽找藉口的方法而已 人類改變環境的手段很多 因為人類的工具相當發達 不可諱言 農業因為發展的很久 改變了世界上大多數人類居住地的地貌 但是這塊地廢了 到底是什麼意思? 一塊地本來可以生出一棵樹 現在把他砍了 變成可以種稻的田 於是這塊地就廢了? 這是什麼意思? 而且你對於農業深惡痛絕 看來把這塊地用水泥鋪起來蓋房子住人 恐怕都還沒有把這塊地弄廢 我真的很想了解一下 把地弄廢掉 到底是怎樣叫做廢掉 還有那些廢掉的地 對脆弱的人類會怎麼傷害 : 當然你可以很鐵齒說 : 現在地球氣溫高升 : 只不過氣候貫性的轉變 : 過去生態系能稱住 : 現在生態系也能稱住 : 也可以很鐵齒說 : 生態系毀了還會有另外一個生態系 : 物種間會有替代性 : 不必擔心假以時日 : 地球生態會慢慢恢復 : 這些是對的 沒什麼好爭論 : 但是你完全忽略了現在人口有一百億 : 生態系可以慢慢恢復 : 氣溫有天會再慢慢下降 : 但一百億人口能經的起這種變化嗎? 關於你問說到底是誰在破壞生態系? 我認為人類影響生態系的樣貌很大 但是人類的「破壞」程度是可議的 人類改變環境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樂趣 看到其他物種滅絕而開心 而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好 農業是為了讓人類有穩定糧食吃 工業是為了有便宜方便的東西用 做這些事情都有很明確的利益在面前 而地球的生態環境是比一時一地的氣象還大的系統 全球暖化所牽涉到的系統是地球的長期氣候系統 也比氣象還大還複雜 之中的因果關係也更難確定 請問 假如現在有人要你每天捐錢 還告訴你捐的越多 明天是晴天的機率就越大 你會掏錢嗎? 同樣的 所謂的節能減碳 更多的是要求用更高成本去生產 而這樣高成本的生產效果卻分散而不明顯 二氧化碳的確是重要的溫室氣體 但是最大量的溫室氣體是水蒸氣 而且大氣中的水蒸氣含量的波動很大 人類「真的」有能力影響溫室效應嗎? 我認為這之中的因果關係比氣象預報與明日天氣的關係更難確定 而且更實際的是 海平面上升 地球變溫暖 會強力改變人類社會的組織與結構 但是這改變不是電影演的一兩天的改變 有這些錢拿來祈禱明天變冷 不如拿來掃除貧窮 讓非洲的貧童有乾淨的水 這不是更實際的事嗎? : 如你所說的 : "高估了人類的能力" : 現在保護環境 : 不是為了保護北極熊企鵝熊貓 : 也不是為了亞馬遜雨林長的多茂盛 : 而是為了人類 : 為了為數眾多脆弱的100億人類 : 脆弱從來不是大自然 : 而是我們人類... 我一直覺得現在人口大概是六十幾億 從1900年的16億左右 成長到現在的六十四億 大概是四倍 也許很快就到一百億了啦 不過這裡的誤差是大概三十幾億的人口 也就是大概三倍中國的人口 或是大概十倍美國的人口 除了這個微小誤差之外 人類到底脆弱在哪裡了? 到底人類會怎樣受不了地球平均溫度提升一度C的嚴重後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231.76.253 ※ 編輯: Oikeiosis 來自: 118.231.76.253 (07/17 02:46)
文章代碼(AID): #18VUYlwj (ask-wh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8VUYlwj (ask-w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