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問關於秀吉的朝鮮征伐

看板WarringState作者 (想認識會計業人員)時間17年前 (2006/10/29 11:23), 編輯推噓3(301)
留言4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0/18 (看更多)
※ 引述《popoka (Life Life~)》之銘言: : ※ 引述《nickyang (肌腱炎者少打字)》之銘言: : : 想請問一下,曾聽過一種說法(抱歉,忘了在哪看到的) : : 日本因為數十年戰爭不停,在研發鐵砲上也不遺餘力 : : 所以當時日本的槍枝技術是全世界最先進的 : : 請問有研究的先進,這樣的敘述是真的嗎? : 大陸的參考資料 : http://www.chinage.net/Art/2006/01/24/Article_200601243947_1.htm : 明軍與日軍的火槍 : 綜述:火銃:明代的火銃在元代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種類繁多,從明初的洪武手銃到以 : 後的永樂手銃,造工越來越精細。永樂手銃口徑14-15毫米,誤差不超過1毫米; : 長度為35-36釐米,誤差不超過1釐米。由現存火器上的出廠編號做最保守的估算, : 當時明銃至少也有十六萬四千多支。明軍當中已經編成有專職使用火銃的部隊,號稱神 : 機營。 : 日本鐵炮的來歷:——元朝入侵日本時,讓日本第一次認識到了火器的威力,自此之後 : ,火銃逐漸從中國傳入日本。但是日本火槍發生質的飛躍是在西元1543年,當時一條由 : 廈門開往寧波的葡萄牙商船,被颱風吹得迷失了航向,來到了日本種子島(在鹿兒島附 : 近),種子島家第十四代當主,年僅十六歲的種子島時堯同意這些南蠻人的船隻停在赤 : 尾木港,從南蠻人手中以兩千兩金子的巨大代價購得了日本最初的兩挺鐵炮。(值得一 : 提的是,當時給雙方做翻譯的,是個叫五峰的明朝人,居說也不懂日語的,雙方通過寫 : 漢字做筆談,這個五峰其實就是明代倭亂時的首領王直。)他將其中的一把鐵炮交給了家 : 中的“鍛冶棟樑”八板清定(即八板金兵衛)叫其仿製,結果經過數月的研製,卻以失敗 : 告終,然後過了一年,不甘心失敗的八板清定以自己的漂亮女兒為交換代價,從再次來航 : 的葡萄牙人那裏學到了先進的鐵炮技術,成功的製造了所謂“國產第一號”的鐵炮。從此 : ,鐵炮便由這裏傳到了日本的每個角落。 : 明朝鳥槍的來歷:——從元朝開始,中國就有筒形發射式火器,稱之為火銃,但是性能並 : 不是很高。西元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明軍在收復被葡萄牙人侵佔的雙嶼戰鬥 : 中,俘獲了一些善於製造火繩槍的日本人及槍枝。由馬憲、李槐等人,學習了製造火槍的 : 方法,並在其基礎上,加以研究改進,於西元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造出了“比 : 西番尤為精絕”的中國第一批火繩槍一萬支,稱之為“鳥嘴銃”,即鳥槍。 : 中日火槍性能比較:明軍鳥槍——鳥槍槍管用熟鐵打造,重約5—6公斤,有準星、照門 : ,安裝木托之上。銃口長出木托2寸,托後7寸向下彎曲,通條一根,重3兩,另有火繩 : ,每次裝粒狀黑色火藥3錢,鉛子重3錢。火門有蓋,使用龍頭類火繩發火機。發射時將 : 火繩點燃安入龍頭,右手開火門後緊握槍尾,用食指扣板機向後,龍頭落在火門,燃藥發 : 射。《武備志》說:“後手不棄把,點火則不動,故十發有八九中,即飛鳥之在林,皆可 : 射落,因是得名。”成為當時戰鬥中的“利器”。 : 鳥槍口徑在9—13毫米之間,射程可達300米左右[編者按:似乎不太可能,另有一種說 : 法有效射程在80米左右,比較可信]。槍全長112釐米—150釐米,和明代中葉以前的各種 : 火銃(類似西方同時期的火門槍)相比,具有身管長、口徑小、重量輕、便於步、騎兵 : 使用的特點。明代後期,鳥槍已經是明軍的主要裝備。每名鳥槍手配備火藥罐2個,一 : 個裝發射藥,—個裝引火藥,攜帶鉛彈300發。 : 日本鐵炮——鐵炮槍管由鑄鐵製成,重約6—8公斤,有準星、照門,安裝木托之上。所 : 使用的鉛彈,包在棉布塊中在火藥之後由槍口裝入,棉布塊可使彈丸不至於從槍口滑出 : ,這樣由上至下的攻擊就可能了。再有每發彈丸所用的黑火藥使由固定容器量裝的,一 : 般發射一發用的藥量為6克左右。 : 鐵炮口徑一般在8.5—20毫米之間,槍全長110釐米—130釐米,而武士頭領所用的鐵炮 : 稱為侍筒,全長約100釐米,口徑18毫米,這種火繩槍,其射程使用直徑13毫米標準彈 : 丸時,可達130米,有效射程在五十米內,不過,由於侍筒比較粗,所以發射的彈丸最 : 大可達200米左右,有效射程相應的有所增加。 : 射擊戰術:總論——說到十五、十六世紀火槍戰術,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三段射擊術了 : ,能夠把這種遠端火器的殺傷力,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密集的方式施加於敵方身上,是 : 當時兵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 包括後期歐洲戰場上壯觀的方陣槍隊,都是從三段射擊術引申而來。其實這種陣法古已有 : 之,只不過內容不是火器,而是弓弩。 : 從理論上講,經過嚴格訓練的弩隊,配合掩體完全可以戰勝早期的火槍隊。我的這種信心 : ,來源於春秋戰國時代的秦軍弩兵。 : 弩兵是秦軍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秦軍是中國古代史上表現最出色、實力最強大、最不可思 : 議的軍隊,它的強大,不僅來自于軍隊建設本身的強大,更來自於極具活力的軍事思想。 : 明——早在明洪武二十一年(西元1388年),大將沐英征討雲南叛軍思倫發,根據敵象兵打 : 前陣的特點,他命令“置火銃、神機箭為三行,列陣中,待象進,則前行銃箭俱發;若不 : 退,前行退後,次行繼之;又不退,次行退後,三行繼之。” : 這是最早的火器戰術,但並沒有作為制度流傳下來,西方和日本軍隊在十五世紀末期,開 : 始使用火器並排輪放戰術,就時間上來講,比明軍晚了一個多世紀。 : 在明成祖時代,提出了一種“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的作戰原則,神機營配合步兵、騎 : 兵作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 到神宗年間,火槍戰術分為兩種,一種是依託戰車,把鳥槍和佛郎機銃搭配在一起進行作 : 戰;一種類似于日本的三段射擊,《明實錄》裏邊記載:神機營銃手分三排站中間,刀手 : 和槍手站在兩翼。 : 在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對鳥銃戰法更是做了詳盡闡述。但隨著明朝的日趨沒落,在 : 後來的實際運用中,明軍似乎沒有一次嚴格執行過這些戰術紀律,最典型的當屬薩爾滸之 : 戰,明軍面對後金騎兵的堅決衝鋒,立即“火器齊發”,然後就完了。 : 日本——織田信長的“三段射擊法”——將士兵分為三組,一組射擊時,另兩組填彈引火 : 。每一擊之間有7、8秒的間隔,如此輪番射擊,再配合防馬柵,這種戰法充分體現了信長 : 超前創新的能力,歐洲出現類似的戰法是在十七世紀後。 : 鈴木重秀的“鐵炮狙擊法”——每一杆鐵炮由四人使用。在射擊手左右後各設一人。每擊 : 一發後,左邊的人填入子彈,右邊的人填入火藥,後面的負責點火。每一擊之間只要4、5 : 秒,實在是最快的鐵炮術了。 : 另外還有伊達政宗的“騎鐵”戰術,以裝備火槍的騎兵沖前,冷兵器騎兵次後,步兵在最 : 後的一種進攻戰術。 : 結論:在朝鮮戰爭中,明軍火炮技術和裝備水準占壓倒性優勢。火槍方面你追我趕,雖然 : 最後在技術上優於日本、理論上也採取了輪替射擊術,但由於兵制和軍事思想的落後,實 : 際運用水準並不如日軍高。 :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因為明軍在火器運用上以火炮為主,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日軍的火槍 : 優勢,這也是朝鮮戰爭中日軍竭力避免和明軍在平原進行野戰的重要原因之一。 : 附一現代輕武器口徑:前面是槍彈口徑,後面是槍械口徑。 : ——十九世紀四十至六十年代,德制STG44(7.62×51mm)、蘇制AK47(7.62×39mm)、 : 美制M14自動步槍(7.62×51mm)均採用口徑7.62毫米步槍彈;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 : 中期,蘇制AK74(5.45×39mm)、美制M16(5.45×39mm)自動步槍口徑為5.45毫米。 : 九十年代以後,俄制AK101(5.56×45mm)、美國M16A2(5.56×45mm)自動步槍使用5.56 : 毫米槍彈、中國95式自動步槍使用5.8毫米口徑槍彈。總的來說,隨著時代發展,通用步 : 槍彈口徑越來越小,很少有超過9毫米以上的;而實用威力則越來越大,有效射程一般都 : 在四百至八百米之間。 : 附二日軍鐵炮的裝填與射擊: : 1.首先,將“胴亂”別在腰的右面(如果是右撇子的話),火藥袋別在右胸上。“胴亂 : ”是個小金屬筒,裏面正好裝了一回射擊時用的火藥和彈丸的,它名字來源於表面精緻 : 的塗繪。還有製作非常精美的彈筒帶(尤如今天裝彈匣的背心),上面大多寫上使用者 : 的姓名。 : 2.將火槍槍口朝上立起來,用火藥袋向巢口注入用於一回射擊的火藥。不能絕對盯著 : 手來補充火藥,視線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敵人。 : 3.接下來就是裝填彈丸。火繩槍用的是鉛彈。 : 4.聽到“哢哢”的聲響就知道彈丸被固定住了。使用槍通條時不要用力過猛,力量適 : 中的話一次就可以把彈丸送到位。 : 5.拿下火蓋(火皿的蓋子,純銅的。後來被延伸為導火線的意思),打開火皿(槍上 : 的小洞,純銅的,和槍的內部有聯繫),為了引燃最初放入的火藥,只在裏面放一點 : 火藥。關上火蓋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讓火藥溢出來。 : 6.點火,夾起火繩。實戰中要注意火種千萬不能熄滅。 : 7.決定了射擊姿勢之後,就三點成一線瞄準焦點。儘量等敵人逼近了再扣扳機射擊。後 : 坐力相當大,用右臉頰固定的槍托後退的時候,注意臉頰要有意識的避開。 : 附三明軍鳥銃的裝填與射擊:1鳥銃火藥預裝在小竹筒內,約銃口可容幾錢鉛子一枚,即 : 每桶裝藥幾錢。藥多則鉛化,藥少則子無力。 : 2射擊時首先裝藥入銃,用搠杖送實,方下鉛子一枚,又搠杖送下,至藥際。 : 3將火門取開,用另裝細火藥傾入鳥銃火門內,向上振搖,藥入線門,將火門閉之,以火 : 繩安入龍頭。 : 4前手托銃架中腰,後手開火門,即拿銃架後尾,人臉貼架尾之上,用一隻眼看後照星對 : 前照星,前照星對所打之人。 : 5用右手大食指撥板機向後,機勾入龍頭,落在火門,藥燃銃響。 : 鳥銃之所以打的准,在於槍管長且直;火藥之所以不奪手,在於前手拿在銃腹;瞄準之 : 所以精確,在於兩手俱托銃身,不用考慮臨時點燃火繩。鉛子之利在於合藥之方,其神 : 機銃用木馬繁而多誤,勢難再發;手執木柄火銃,戰鬥時需要用另一隻手去點火繩,這 : 樣就妨礙了瞄準,所以說都趕不上鳥銃之妙而速也。 : 文中除了不少戰國時代的戰術仍採舊說之外 : 似乎還有幾分參考價值 : 小弟對於當時的火槍並無詳細研究 : 文中若有錯誤還待高手更正~ 個人不才 轉一篇從楓橋來的資料 作者 mlku.bbs@bbs.ntu.edu.tw (閩 俚), 看板 history 標題 轉貼: 明代軍制 時間 台大計中椰林風情站 (Tue Jan 23 12:33:35 1996) 路徑 maple!news.cs.nthu!news.csie.nctu!netnews.ntu!Palmarama ─────────────────────────────────────── 以下是明代正規軍的裝編表, 由金觀濤的<<開放與變遷>>中, 節錄於<<皇明經世文編>> "每一營(5000人)其用霹靂炮3600桿, 合用藥9000斤, 重八錢鉛子90萬個...步槍 大連珠炮200 桿, 合用藥675 斤.....無法知道類似今日何種武器, 可能是機槍, 或是 連發多管火箭 手把鎗400 桿..... 手鎗 盞口將軍160位... 盞口將軍是明代對野戰重型炮的稱呼 " 另外有1000人為騎兵 整理以後, 會發現明代的部隊十分機械化-- 一個5000人的營有: 1000 騎兵 3600 步兵(全配火器) 400 炮兵(每人一把防身用手槍, 管160門野戰重炮, 及 "大連珠炮" 200門 ) 豐臣秀吉學習織田信長, 使用只佔日正規軍1/10的火槍隊統一全國後, 以為這樣就天 下無敵, 立刻攻入朝鮮, 結果遇上了上述編制的明軍時, 才發現日軍的火器太小兒科了 。同樣的, 後金(清)最初面對的明軍亦是如此; 但沒有火器, 只有刀劍的後金怎麼入主 中原建清朝? 別以為這個裝編表是後人追記的, 這是1550年左右的曾銑所談, 當時的皇帝為世宗, 正被蒙古及倭寇所困擾, 五十年後豐臣秀吉進犯朝鮮, 七十年後努爾哈赤建後金。 一個軍事上的問題是, 僅管有這些裝備, 但由於怕如此強大的兵器外流, 火器都是作 戰時才發下, 平時訓練不使用, 也不讓士卒隨身攜帶; 為此1450年的于謙曾建議, 讓士 兵平日就接觸火器, 以免戰時空有優良兵器亦不會用。但英宗因為于謙在蒙古擄走英宗 時擁立景帝而懷恨在心, 正好藉此建議誅殺于謙。這段史實亦側面應証了上面的編制很 早就定型, 甚至可能為1400年成祖時留下的裝編。 然而更大的問題是, 武器庫由宦官管理, 世宗俺答入侵時, 軍人出戰要發武器前, 還 要花錢請宦官開庫門, 臨到敵軍兵至京城門了, 軍人作戰還要向政府租用武器作戰? 回到這樣現代化的明軍為何被滿人打敗的問題上, 很簡單, 自從1490年代日軍進犯朝 鮮以後, 國家為了支應22萬人的機械化部隊作戰八年, 已花了近2000萬兩銀, 所有庫存 武器差不多已被消耗掉, 一時亦無錢製造, 後金叛變時, 急救章地製造一些武器, 水準 如何不必多言, 會贏才有鬼。 至於政治層面上, 世宗時已有宦官索賄才給武器的情況, 嚴嵩雖為奸臣, 事後也把武 庫的管理權轉至文官手中, 但文官要嘛一樣索賄, 要嘛清官誤國, 清廉過頭, 要求武器 完整出去, 完整入庫, (怎麼可能做得到! ) 結果武官在宦官及文官的夾擊下, 怎麼作 戰都只有懲罰, 那他會盡心作戰嗎? (這部份可參考<<萬曆十五年>>, 談論戚繼光的第 六章) 社會的暮氣亦影響了軍隊的戰力, 騎兵無需火器就可出戰, 因此當步兵及炮兵沒有合 適裝備時, 騎兵就去和同樣是騎兵的滿洲八旗軍作戰; 結果軍隊膽小怕事, 竟殺馬充步 兵...., 歷史上漢民族自始至終, 只有明軍騎兵不缺馬, 其它的朝代都沒如此充裕的馬 供作戰。 回顧這段戰史可發現, 一旦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出了問題時, 再好的裝備也要 打大敗戰, 但在之前, 人們惑於精良的裝備, 怎麼推論也不會推出這樣的結果。如今我 們談論軍事時, 是否也會犯上 "最新型裝備就是好" 的錯誤? 在下一直有一個想法, 是關於歷史的演進問題。那就是, 如果有三件以上的世界大事 嚴重地和一般人判斷的發展相違背, 這個世界就要發生前所未有的大變局, 一切根據過 去而得的經驗將無法解決這些新問題。1991年初及年底已各發生一件讓太多人跌破眼鏡 的大事, 何時將發生第三件? 以下是在下朋友,對之前在下明代裝編介紹文章的討論信件, 在此將該信打成文字檔,上傳至軍事網供大家參考。在下在機械化 的問題方面有些意見,但為保存在下朋友的本意,此信除少數私人 部份外,一律照原信鍵入。在下的意見將另外擢文上傳。 Vladimir Zhirinovsky ----------------------------- 在應紹基先生之著作<<多管火箭概論>>,及<<砲兵火箭及砲兵 飛彈>>中,有提及元代之多管火箭系統(有附圖),可供參考。另 外,就來文中〞大連珠砲〞而言,應為火箭才是(因其只有火藥成 分,並無鉛子(子彈)配備)。 此外,大連珠砲的 200桿,吾人認為應是個別之單發火箭,以 20桿置於一發射箱內,共有十具發射箱。如此, 400名砲兵掌管 160門野砲及十具火箭發射器,似乎是較合理的解釋。 明代機械化部隊的問題,除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經際因素外 ,部隊之機動性及裝備性能也是一大問題。以早期的火器(如燧火 槍等),多屬前膛裝填,沒有連續發射能力,因此一般會採用之戰 術多為三排密集齊射(第一排臥射,第二排跪射,第三排立射,每 排射擊後即退至後方裝藥),在防禦方面還算管用,但在攻擊上則 欠缺機動性;在機動性方面,明軍當時的重型武器是否有牽引能力 ,尚不得而知;火砲的射程、射速等也似乎有再研究之必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31.142.180

10/29 15:27, , 1F
原來明朝這麼強 @@
10/29 15:27, 1F

10/29 15:27, , 2F
歷史上漢民族自始至終, 只有明軍騎兵不缺馬<--這是為什麼呢
10/29 15:27, 2F

10/29 15:29, , 3F
經濟因素吧.有錢有資源就能有充足的軍備
10/29 15:29, 3F

11/01 13:34, , 4F
是因為明朝設有驛站的原因嗎?
11/01 13:34, 4F
文章代碼(AID): #15H1weWZ (WarringStat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5H1weWZ (WarringSt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