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關於日本的疑問

看板Warfare作者 (古事記王子)時間10年前 (2013/12/27 12:37), 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9 (看更多)
試著回答看看,其實這個議題我不是很懂,有錯請指教。 ※ 引述《NewTV (新電視)》之銘言: : ※ 引述《KoujikiOuji (古事記王子)》之銘言: : : 對,可以說從19世紀以來根本沒有農業現代化。而且因為沒有現代化造成許多連 : : 鎖反應。 : : 沒有現代化的基本原因是人口過剩,農地不夠,農地不夠的結果是極高的地租, : : 而極高的地租就意謂著土地太值錢,有了土地賺錢又太容易,地主根本沒有改良農業 : : 的動機。 : : 地租過高的第二個結果是靠土地賺錢太容易,有錢人也不會把錢投資在工業上, : : 因此明治時期日本政府發展工業的典型辦法,是國家投資設廠,建廠後再以極低極廉 : : 價格轉移個「金融業」、「資本家」。 : : 發展工業奪回國內市場,以及發展軍備、重工業抵禦外侮,又要更多的政府投資 : : ;除去金融改革,就只能加重稅收。而金融改革,諸如稅金不收實物,改收貨幣,等 : : 於是藉由市場機制進一步加重農民的負擔。明治時期的日本農民承受著地主、政府稅 : : 務、金融體系的三層剝削。 : 謝謝大大的解釋 不過還是有些問題不太懂 : 1. 如果沒有農業現代化 為什麼日治時期臺灣的農業可以發展得很快 反壓日本? 日本沒有農業改革,可是台灣有啊。日本人到台灣首先做的幾件事之一也是土地 改革,過去一田二主甚至三主的情況全部強制簡化為一田一主,無主地但實際上過去 是公用地的地方則被收為國有。 簡單來說,由於統治階級的洗牌,改革不需顧忌既得利益者就能推動了。日本也 是這樣:麥克阿瑟統治時期小作農(佃農)大幅度減少,戰後日本農業因此成功過渡為 以自作(耕)農為主的型態。 相對於台灣總督府的獨裁專制統治,日本國內先是經歷了一戰前的藩閥政治和一 戰後的大正民主,然後逐漸回歸到如藩閥政治時期軍部主導政治的型態,日本的內政 一直都沒有擺脫既得利益者的主持;相對來說,台灣仕紳主持的議會請願運動總沒成 功過,沒有參政的管道,要保護自己利益就困難多了。 :   如果有 像蓬萊米這種品種改良日本本土應該也適用 在一般的說法中蓬萊米是引進台灣取代了在來米,這種說法簡化了一個事實,那 就是在來米並不是一種米,而是指所有當時台灣農民耕種的幾十種不同的稻作種類。 再者,以蓬萊米取代其他現役穀米的另一個罩門是,蓬萊米的耕作需要大量的施 肥。這也意謂著掌握化肥供應的日本總督府可藉此控制農民。台灣由於不以工業發展 為主,化肥幾乎全由日本提供,二戰前台灣只能自給需要量的十分之一,因此戰時交 通被美軍切斷的後果之一就是米的大幅減產。 無論是米種的取代,還是化肥的供給,都說明一件事:台灣總督府可以全權強制 推動改革,越過仕紳牢牢的控制農民。 另外,蓬萊米主要是適應高溫的品種,恐怕不適合引種到日本。二戰前日本改良 的新米種也不多,主要是「水稲農林1号」,1931年育成(蓬萊米是1926)。這是耐高寒 的品種,參考這篇:http://ppt.cc/-tkx : 還是說是嘉南大圳的功勞@ @ 參考這篇:http://hces.tn.edu.tw/chianan/d03.htm 嘉南大圳不僅僅是一項工程,還包括一套三年輪作制度:也就是說從一開始灌溉 水就不足以供應所有河道,所以必須分區分時段供水。但是,無論今年有沒有供水, 渠道旁的農民都必須無償保養渠道,還要繳納水租。 (種什麼由總督府決定) 因此它體現的還是總督府的專制。至於被控制的死死的農民以及無緣置喙的仕紳 ,有戲稱其諧音為「咬人大圳」者。和現在一昧歌功頌德很不相同。 : 2. 看下來很多人都說臺灣的農民當時過的比日本過很好 這是為什麼呢? : 臺灣的農民應該也承受承受著地主(或製糖會社)、政府稅務、金融體系的三層剝削? 只是相較之下比較好吧。實際上,整個日本統治時期米糧的生產量翻了兩番,但 是台灣農民的米糧攝取量卻是逐年降低的,末期大約是初期的七八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8.21.245

12/28 00:14, , 1F
12/28 00:14, 1F

12/29 02:06, , 2F
這篇讚,我有興趣的內容
12/29 02:06, 2F

12/29 13:26, , 3F
咬人大圳 XD
12/29 13:26, 3F

12/30 13:34, , 4F
12/30 13:34, 4F
文章代碼(AID): #1IlGGLkv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IlGGLkv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