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武士刀為什麼傳不到歐洲 ?

看板Warfare作者 (古事記王子)時間11年前 (2013/06/22 14:56), 編輯推噓7(7028)
留言35則, 1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8/25 (看更多)
補充一下。個人的感想,日本刀雖然是名器,但在耐用程度甚至鋒利度上還是比 不上烏茲鋼造的伊斯蘭彎刀。這和刀身的構造有關。 刀劍之類的兵器有個二律背反的問題要克服:要有足夠的硬度才能切割,同時也 要有足夠的韌度以備格擋;太硬則韌度不夠,易碎易斷,太軟則開不了鋒劃不開缺口 。大部份文明地區的解決方案是將兩個部分的鍛造分開,刀鋒含碳較高,硬度較夠, 其顯微組織以馬氏體為主;刀背含碳較低,較具韌度,顯微組織以奧氏體為主。 這種構造無論是在中國、日本還是緬甸都如出一轍,而日本、緬甸之所以能勝出 中國一籌,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這兩個邊緣地區鐵產量稀少,工匠更願意付出精力反 覆鍛打鋒刃的部位,造出百煉鋼;相較之下,中國有將生鐵炒熟的技術之後可以大量 生產鋼材,粗製濫造量多質差,就把聲名打壞了。 (緬刀和日本刀雖然都以鋒利聞名,不過諷刺的是,這兩個地區的鐵礦石都是從中 國進口的。日本要到江戶時代以後國內鐵礦才開始自給,但在那之後刀劍質量反而下 降。又,一般人可能很少聽聞緬刀,其實緬刀在鋒利程度與鍛造技術上與日本刀是非 常相近的,西方一直以來就很注意這點,以至於有些人根本認為日本刀的技術實發源 於緬甸。) 中國刀劍比不上緬刀或日本刀的第二個理由是淬火技術;在淬火這個過程中,鑄 劍師以特殊配方調配的敷土將軟硬兩種材質的接縫處包裹起來,加熱之後看準火侯再 冷卻。這個過程處理的越好,將兩種材質的過度結合再一起的程度就越完美,越能兼 具韌度與硬度,因此也是最考驗工匠技巧與經驗的工序,常常是在夜深人靜用志不紛 時候才進行。不同的工匠在敷土的配方與火侯的看顧方式也不同,於是在成品的刀鋒 與刀背交界處就形成了不同的紋路,以及可資識別的各種不同流派。 中國的淬火則只是對鋒刃部稍作滲碳強化而已,稱作點鋼,適合大量造箭或槍頭 (點鋼箭、點鋼槍);但這種大量生產的思維當然不可能造出神兵利器。 好了請循其本,那為什麼說伊斯蘭彎刀要勝過上述那種工序造出的緬刀或日本刀 呢?原因在於,雖然緬刀或日本刀是剛柔相濟,但刀鋒部分還是刀鋒,刀身還是刀身 ,還是黑白分明的。伊斯蘭彎刀卻是渾然一體──在作出金相分析顯微觀察後,最有 趣的地方是,相較於馬氏體集中於刃部、奧氏體集中於刀身的緬刀、日本刀,伊斯蘭 彎刀卻是通體皆為較軟的鐵素體,但珠光體等滲碳較硬的部分則球狀凝據,密集的分 布於鐵素體當中。 這給大馬士革彎刀帶來了三項不同凡俗的特性。第一,由於滲碳較硬的部分不是 一大片連續分布,在日本刀或緬刀要折斷的場合,伊斯蘭彎刀不但可以屈曲,而且輕 易可恢復原狀,也不需要特別修復。這使得大馬士革彎刀獲得了非比尋常的耐用性。 第二,相對於整個刃部都很硬的緬、日刀,伊斯蘭彎刀的鋒刃部則是軟硬相間的 狀態,雖然肉眼觀察不到,但在磨礪時會形成軟的部分稍凹而硬部突出的刃部,造成 鋸齒狀的切割效果,不須大力便可吹毫斷髮。蜻蜓切在日本流於傳說,但伊斯蘭彎刀 將空中的手帕一刀兩斷的表演在伊斯蘭世界層出不窮。 第三,緬、日刀堅利的部分在於刀鋒,刀鋒被磨盡的話只是一棍子頑鐵;大馬士 革彎刀則如上述是一體成形,只需不斷磨礪便可讓滲碳較硬的部分連續出頭,因而既 不會有砍缺的問題,修復時也容易得多。 綜合上述,個人意見,最好冷兵器刀劍還是非大馬士革彎刀莫屬。 周緯著有《亞洲古兵器圖說》,書後有大幅篇章說明日本刀、緬刀、伊斯蘭彎刀 的鑄造方式與金相分析,可參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2.64.201

06/22 15:02, , 1F
想再問一下廓爾喀刀和馬來短劍,其鍛造方法有很特別嗎?
06/22 15:02, 1F

06/22 15:04, , 2F
馬來短劍是用殞鐵為材料 殞鐵含鎳多 能大幅提高硬度
06/22 15:04, 2F

06/22 15:05, , 3F
不過天然殞鐵很少 所以許多kris還是(又是)從中國進口
06/22 15:05, 3F

06/22 15:06, , 4F
的鐵滲上去作的 滲越多品質越差
06/22 15:06, 4F

06/22 15:07, , 5F
廓爾喀我沒研究
06/22 15:07, 5F

06/22 15:26, , 6F
馬氏體->麻田散鐵,奧氏體->沃斯田鐵 後者為台灣稱呼
06/22 15:26, 6F

06/22 15:29, , 7F
沃斯田鐵其實是鋼在高溫時的形態,鋼冷卻時會逐漸析出
06/22 15:29, 7F

06/22 15:31, , 8F
到低溫時已經變成各種不同形態,只是統稱沃斯田鐵系
06/22 15:31, 8F

06/22 15:32, , 9F
碳含量較少的沃斯田鐵會析出較多的肥粒鐵(鐵素體)
06/22 15:32, 9F

06/22 15:33, , 10F
肥粒鐵性質與純鐵相近,比較軟,而碳含量較多的沃斯田鐵
06/22 15:33, 10F

06/22 15:34, , 11F
則會有較多的雪明碳鐵,比較硬,兩者最後都會析出波來鐵
06/22 15:34, 11F

06/22 15:35, , 12F
感謝樓上補充
06/22 15:35, 12F

06/22 15:35, , 13F
(珠光體),而麻田散鐵則是經由淬火產生,
06/22 15:35, 13F

06/22 15:37, , 14F
以日本刀製法在刀背包覆土後淬火,刀鋒部會產生麻田散鐵
06/22 15:37, 14F

06/22 15:38, , 15F
刀背因冷卻較慢,不產生麻田散鐵,其實就有刀鋒硬刀背軟
06/22 15:38, 15F

06/22 15:38, , 16F
的效果,同時會因為收縮率不同使刀身彎曲成弧形
06/22 15:38, 16F

06/22 15:39, , 17F
當然若刀鋒和刀背使用不同材質效果就會更好
06/22 15:39, 17F

06/22 15:51, , 18F
老天給的條件好,烏茲鋼的鐵礦得天獨厚阿
06/22 15:51, 18F

06/22 15:53, , 19F
周緯這本書很棒,想研究中國兵器的都應該找來看看
06/22 15:53, 19F

06/22 16:22, , 20F
大推!
06/22 16:22, 20F

06/22 17:33, , 21F
亞洲古兵器圖說有簡體版,他另有一本"中國兵器史稿"專論
06/22 17:33, 21F

06/22 17:34, , 22F
中國兵器源流,尤其花很多篇幅在戈的演進,我有買到民國70
06/22 17:34, 22F

06/22 17:34, , 23F
其實早期維京人的鑄劍技術也很成熟 只是也失傳了
06/22 17:34, 23F

06/22 17:34, , 24F
年出版的舊書(郭沫若名字還被塗白)不知是否有再版
06/22 17:34, 24F

06/22 17:35, , 25F
維京人鑄劍技術其實還好 ,目前歐美流行的pattern welding
06/22 17:35, 25F

06/22 17:36, , 26F
就類似,他們當時必須把好幾根鐵條鍛打在一起做成一把劍
06/22 17:36, 26F

06/22 17:48, , 27F
推!
06/22 17:48, 27F

06/22 19:58, , 28F
中國兵器史稿簡體有再版
06/22 19:58, 28F

06/22 20:04, , 29F
Swords of the Viking Age一書簡介了維京人的造劍法
06/22 20:04, 29F

06/22 20:04, , 30F
主要方法就如樓上所說, 把好幾種含碳量不同的鋼條扭成
06/22 20:04, 30F

06/22 20:06, , 31F
一條, 敲扁, 然後另外加上堅硬的鋒.
06/22 20:06, 31F

06/22 20:08, , 32F
有些有品牌的劍(譬如Ulfberht, Ingelri)則可能整把劍
06/22 20:08, 32F

06/22 20:09, , 33F
用高品質均質鋼造的. 材料可能是維京人從外地進口的.
06/22 20:09, 33F

06/23 00:03, , 34F
真是詳盡 感謝 !!!
06/23 00:03, 34F

06/23 00:08, , 35F
06/23 00:08, 35F
文章代碼(AID): #1HnKgjsw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8 之 25 篇):
文章代碼(AID): #1HnKgjsw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