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袁崇煥與皇太極議和

看板Warfare作者 ((Nomis))時間12年前 (2012/05/10 19:07), 編輯推噓24(24011)
留言35則, 2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9 (看更多)
※ 引述《hikki82119 ()》之銘言: : 最近金庸碧血劍的袁崇煥後傳的議和那段覺得有個疑問~ : 袁崇煥覺得明軍野戰打不贏清軍想借著議和來休養生息… : 而皇太極覺得長期的消耗戰對清軍很不利 而且明軍畢竟大於清軍幾百倍 : 只想要佔地為王,兩邊也都不太想打下去了,況且明朝從朝廷到民間 : 都對議和很反感,既然兩邊都不想打,清軍也只明軍打不贏他們但他們也攻不下明軍 : 怎麼不乾脆不打就好了,何必形式上的談議和,對於明朝來講更是大不忌,兩邊莫契 : 式的擺軍不就等同議和就好了,有什麼原因一定要談議和呢!? 您想啊,軍隊不管打不打仗它一定要吃飯,一支大軍擺著不去打人淨當飯桶,又 不敢明說不打人只擺著當好看,不但中看不中用還挺貴。何況軍隊中看是要看似中用 ,明朝這邊要擺布多少飯桶看起來才中用些?而且明末整體的經濟形勢和遼東有限的 資源注定供不了這些個飯桶。 好我們把帳算清楚些。晚明調兵遣將有個特點,那就是準備大舉進攻前針對一個 戰場可把全國的兵都調齊了;拿遼東與後金交戰的諸戰役來說,調遣的部隊就遍及北 邊九鎮、內地河南、浙江一帶,遠至湖廣、四川的土司也調動,南邊還把耶穌會士、 葡萄牙人的紅衣炮帶上。這與好比說李成梁鎮守時的遼東鎮不同,理論上九邊的每個 邊鎮是被當作具備一定的自給和自衛能力來規劃的,士兵主要是當地居民,朝廷只供 應很有限的物資。遼東鎮在民事上隸屬於山東布政司,但這種隸屬絲毫無損其獨立地 位,因為整個遼東星羅棋布的都是衛所,只有軍政沒有民政系統。 好嘛,但這種大部分自給自足的鎮戍體制就被努爾哈齊打垮了。早在薩爾滸之時 明朝就已經是抽調全國精兵發動的攻勢,這些部隊風塵僕僕不遠千里而來,就是還不 到戰場每個月的行糧也不能少給,仗還沒打路上得先養個一年半載。又,部隊開跋, 有家眷的士兵家裡沒個主,一家老小靠甚麼吃飯呢?那朝廷還得撥安家銀下來,這經 費一次就得給足一年半載,不定這錢吃到頭了家裡大人還沒回來呢。再說這沒回來的 情況,死了人少不了給一筆撫卹金。這些經費光憑遼東一鎮湊不齊辦不妥。 再說從努爾哈齊發難開始遼東就已經剩不到整個了。袁應泰兵敗遼陽,整個遼河 以東沒了;王化貞兵潰廣寧,防線一口氣就縮回山海關去。之後是孫承宗再經營起四 五年一步步把前線推回到寧錦一帶,整個遼西走廊的佈署從城寨到兵馬到招徠流民安 插難民開市屯田等等,差不多是從無到有規畫起,就因為上回總崩入關的難民就二百 多萬,關外都給蒙古人佔去說是替明朝保管,物力人力都得重新置辦。這時候也都不 叫遼東了,叫關寧,就剩從山海關到寧錦一帶,然後高第接孫承宗的任時差點連這一 條地皮也丟去。 那麼這剩不到整個的遼東承擔了多少兵力?在幾近自給的條件下,整個遼東鎮的 兵馬從來不到十萬;熊廷弼接任經略時一度膨脹到二十多萬,但此時遼瀋都還健在; 到孫承宗接收那些殘兵敗將時山海關只五六萬人,以後重新練起到十多萬,但只有遼 西一帶地土,不用說是眼巴巴望著朝廷供餉的,儘管孫承宗做了許多努力精兵省費, 用遼人守遼土、自個興屯開墾、罷去遠道而來的客兵,遼西資源就是有限--一般說 來邊鎮貿易開的都是馬市,遼東向來卻有木市,森林蓊鬱都在蒙古人的地界,漢人得 交易著燃料建材來用,那麼安撫蒙古諸部的賞賜也跑不掉。 以上這些沒有議和只擺兵的花費都跑不掉;那沒有議和的默契只擺兵,引起敵人 入侵的風險我們還沒算過。明朝在遼東歷次大大小小的敗仗,小的就不說,每一回大 敗仗就有數萬士兵被砍掉,重練很費勁不用說,之前努力訓練的心血和燒掉的糧餉大 半也都白費了。根據之前數次被強迫砍掉重練的經驗,有誰能保證這回聚集的大兵不 會讓歷史重演?要知道寧遠大捷是首次成功守住城池,但同時在覺華島上的物資倉儲 可也被努爾哈齊焚掠一空;後頭的寧錦之戰雖然守住了錦州和寧遠,可是明朝這邊逐 步築堡前進玩塔攻所建的大小凌河二城沒築完,給後金移平了去;明朝這邊的戰略目 的也沒達到,城池還是被砍掉重練。沒有正式的議和,誰來給這些風險提供擔保? 更別說不管有沒有議和或議和的默契,流寇是與整個崇禎朝廷相終始的,而西南 川貴一帶陪伴著天啟一朝的奢安之亂還留了兩年仗給崇禎打;考慮到關寧防線的自給 能力有限,同時要和流寇交戰的明朝要不一舉盪平後金,要不取得一個徹底的和平, 真正緩解它在其他前線上的壓力就這兩條。聚集大軍又不交戰、寧要長痛不要短痛, 不消說是下下策。 這是明朝的情況。另一方面,後金也是就兩條路走,不和就得戰;背後一樣是經 濟因素在發揮作用,只是和明朝的作用方式不同。 後金的興起靠的是甚麼?在經濟上,入貢明朝的貿易機會有很大的重要性。女真 人之間的戰爭很大一部分是為了爭奪朝廷的爵位和滿足入貢的條件,彼此之間爭奪羈 縻衛所的官職、將軍印信以及敕書;另一方面,如何調配這類入貢興販的權利就是維 持女真人部落間的勢力均衡、鋤強扶弱的訣竅之一。李成梁扶植努爾哈齊時就給他封 了個龍虎將軍、敕書三十道,到努爾哈齊統一建州女真時他已經收齊了敕書五百道, 以後還要沒收海西女真的。另一方面,努爾哈齊也將販賣生產東北主要物產的權力收 在手裡,包括人參、貂皮、珍珠等等,好與明朝交易,興販富國。這也就意味著後金 以其土產交換其內部無法生產或短缺的手工產品的貿易形態越趨定型,一但這類貿易 中斷就意味著國家內部整體的經濟活動轉趨蕭條。 不用說和明朝開仗以後參貂這類俏貨都有行無市沒路銷,紡織品與牲畜如耕牛也 越來越短缺。努爾哈齊還可以開無雙在遼東燒殺擄掠填補這方面的經濟損失,但到皇 太極時明朝在遼東防守力量的加強只使得這類方略在執行上越來越困難。這也是1627 年(寧錦之役發生在同年)入侵朝鮮(丁卯胡亂)的背景:強迫朝鮮改變其敵對態度之外 ,更重要的是重開與朝鮮的貿易,以及要求朝鮮上供後金需要的物資。然而李朝究竟 不比明朝富庶,後金所計畫的貿易規模從未達到過,因為他們是拿明朝的規格去要求 朝鮮。故而對李氏朝鮮的入侵也只是一時緩解。除此之外,後金不得不把矛頭指向漠 南蒙古諸部,避開易守難攻無利可圖的寧錦防線繼續以戰養戰,接收蒙古人的資源兵 員外另外再開闢入侵明朝的道路。於是有了1629年的首次入塞,掠奪物資之外還縱反 間計殺袁崇煥。 以上所述是未和談之下的史實。這也就是說從經濟的層面來看沒有恢復明與後金 間朝貢貿易的和談,就是在名義上也是不可接受的,一樣只是逼著後金出兵劫奪;經 濟危機解決前當然也不會有保持互不侵犯默契的可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2.58.12 ※ 編輯: Nomic 來自: 1.162.58.12 (05/10 19:14)

05/10 19:41, , 1F
05/10 19:41, 1F

05/10 20:21, , 2F
05/10 20:21, 2F

05/10 20:54, , 3F
:
05/10 20:54, 3F

05/10 21:02, , 4F
大推
05/10 21:02, 4F

05/10 21:11, , 5F
甚好
05/10 21:11, 5F

05/10 21:16, , 6F
大推
05/10 21:16, 6F

05/10 22:03, , 7F
推!
05/10 22:03, 7F

05/10 22:25, , 8F
05/10 22:25, 8F

05/10 22:49, , 9F
大推!!
05/10 22:49, 9F

05/10 23:12, , 10F
推推!!!長知識!!!
05/10 23:12, 10F

05/10 23:18, , 11F
我很想問個問題 議和之後還要不要擺兵呢 還是可以少擺
05/10 23:18, 11F

05/10 23:19, , 12F
但少擺兵對面又打過來怎辦- -?
05/10 23:19, 12F

05/10 23:24, , 13F
先議和好處拿完 趁擺得兵少補刀 聽起來很有吸引力
05/10 23:24, 13F

05/10 23:40, , 14F
大推
05/10 23:40, 14F

05/10 23:48, , 15F
大推
05/10 23:48, 15F

05/10 23:50, , 16F
議和有穩定往來利益,除非打定主義要殲敵,不然暗算不划算
05/10 23:50, 16F

05/11 00:55, , 17F
議和之後雙方有了利益跟和平,沒有足夠動力不會重啟戰端
05/11 00:55, 17F

05/11 00:56, , 18F
後金本來也沒有打算要一舉滅掉明朝
05/11 00:56, 18F

05/11 02:29, , 19F
推這篇!
05/11 02:29, 19F

05/11 06:22, , 20F
05/11 06:22, 20F

05/11 09:08, , 21F
push
05/11 09:08, 21F

05/11 17:01, , 22F
後金究竟是出了什麼人才? 這麼會算計? :D
05/11 17:01, 22F

05/11 17:18, , 23F
05/11 17:18, 23F

05/11 23:11, , 24F
好文推
05/11 23:11, 24F

05/12 21:55, , 25F
後金出了皇太極 多爾袞啊
05/12 21:55, 25F

05/13 00:15, , 26F
皇太極(舊名黃台吉,自改為皇太極)確實是個厲害角色.
05/13 00:15, 26F

05/13 00:16, , 27F
大清的國號也是他命名的.
05/13 00:16, 27F

05/13 11:14, , 28F
與其說後金強,不如說明朝蠢,為了硬打東北搞到亡國
05/13 11:14, 28F

05/13 11:15, , 29F
如果明朝能夠早點議和先把流寇問題解決還有一線生機
05/13 11:15, 29F

05/14 18:05, , 30F
意識形態問題 講議和就會被指為秦檜 憤士大夫都不會認同
05/14 18:05, 30F

05/14 18:06, , 31F
這也算是意識形態禍國的好例子
05/14 18:06, 31F

05/14 19:29, , 32F
遙想三國當年,曹操要打孫權,還有後來司馬家一統三國,當中東
05/14 19:29, 32F

05/14 19:30, , 33F
吳跟蜀漢朝廷裏也是一堆議和投降之士,議政風氣相當開放.:D
05/14 19:30, 33F

08/13 07:28, , 34F
08/13 07:28, 34F

09/16 03:37, , 35F
我很想問個問題 議和之 https://daxiv.com
09/16 03:37, 35F
文章代碼(AID): #1Fgw5_0K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Fgw5_0K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