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道家與佛家之差異(有獎徵文,見本文頂處)

看板Taoism作者 (擲雷爆卦)時間7年前 (2016/09/17 12:50), 編輯推噓0(004)
留言4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7 (看更多)
※ 引述《WEINUO (行人)》之銘言: : 我只是補充我的想法~ : 順便推薦一下八卦板有篇在講台灣“民間信仰與佛道教”的文章,作者是ga037588 : 有興趣可以去搜搜,關鍵字就是引號內 : 大概內容是因為歷史與當時統治者的關係,道教與佛教在台灣又進化成一種新的形態, : 這也影響了後來民間對道佛二教的認知 : ※ 引述《ilanese (坐聽無弦曲)》之銘言: : : 標題: Re: 道家與佛家之差異(有獎徵文,見本文頂處) : : 時間: Sat Aug 27 21:24:15 2016 : 佛家說的我執,道家視佛家說的“我執”為外物之一。 我的流派會傾向以大圓滿的主張和彌陀淨土的特質來解題。 事實上彌陀淨土與大圓滿就連當時的佛學僧團也是不見容的,常樂我淨的中心思想完全與 佛陀授與聲聞的[苦空無我]背道而馳,就連阿難尊者也沒辦法參透[彌陀淨土無須彌山]的 禪機。 《佛說大阿彌陀經》CBETA 電子版No. 364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6/T12n0364.pdf 獨無須彌分第四十一   阿難聞佛所言。則大恐怖毛髮聳然。復白佛言。非敢有疑於佛。所以問者。以他 方世界四天王天及忉利天。皆依須彌山而住。彼獨無此山。恐佛般泥洹後。有來問者 無以告之。故以問佛。佛言。他方世界第三炎摩天。上至第七梵天。皆何所依而住。 對言。自然在於空中。佛言。彼剎中無須彌山。其四天王與忉利二天。亦復如是。天 人行業果報不可思議。其諸眾生住行業之地。亦不可思議。 佛道兩家對於常樂我淨的成就嚮往是一致的,而主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也是共同前行與 加行,問題只剩下五智五蘊的見地與成就。 接著要引用的經典是大圓滿法的主要教授願文: 《普賢王如來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 http://bud-yamola.blogspot.tw/2011/06/blog-post.html 「五毒惑熾盛,五毒業無間,故眾生迷基,即無知無明,由佛發願力,皆自知自心。」 「其俱生無明,是無知險處,其分別無明,即自他二執,俱別二無明,俱眾生迷基, 由佛發願力,生死諸有情,無知黑暗消,二執妄識淨,了悟自心性,」 經中接著提到普賢王如來轉識成智的殊勝大願: 「由佛發願力,令貪心有情,慾念不須斷,貪著亦勿取,內心自舒緩,任持覺悟地, 轉分別成智。」(對治惡鬼道) 「由佛發願力,令慢心有情,自心自然住,任持覺悟地,平等原智得」(對治天人道) 「由佛發願力,令鬥爭有情,不起怨仇心,任持覺悟地,得無礙業智。」 (對治阿修羅道與地獄道) 「由佛發願力,令諸癡暗者,現了明瞭念,得無分別智。」(對治旁生道) 類似的本智具足論也出現在另外兩部經典中: 楞嚴經有提到如果能視之力本不存在,就算因緣具足也沒辦法看。 金光明經提到的鼓聲喻同樣呼應了如果能聽之力本不存在,就算因緣具足也沒辦法聽。 接著比較彌陀淨土和洞天福地可知其根本差異為何: 最顯著的差異是佛教的心攝大千與誓願莊嚴為成就淨土之核心與究竟; 道教的洞天福地則是傾向明點論: 明點是人身中生命能量的凝聚點,是生命、精神之精華。 明點分四類:物質明點(精液)、風明點(氣)、咒明點(咒)、智慧明點。物質明點是 貪煩惱的產物,屬於無明;風及咒明點屬下三部密續所有,而智慧明點為無上密二、三灌 修法所有。 智慧明點又分兩種︰紅、白明點。白明點是精之淨分,紅明點是血之淨分。 白明點主要位於頭的頂部(中脈頂端)──此處是白色精液之淨分產生的地方。含五大, 尤其以水大為主。 紅明點主要位於臍部(中脈下端)──此處是血液之淨分產生的地方,也是身體熱量的根 本,證得拙火的基礎。含五大,尤其是火大為主。 明點亦有粗、細之別,位於中脈上心輪中央的是細明點,而流通在其他脈中的是粗明點。 當這些明點融化並流經各脈時,就會生起樂的覺受。 中國傳統哲學在此有明確的指稱 仁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義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禮形 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智形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聖形於內謂 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德之)行。 仁之思也清,精則察,察則安,安則溫,溫則悅,悅則戚,戚則新(親),新(親)則 愛,愛則玉色,玉色則形,形則仁。 智之思也長,長則得,得則不忘,不忘則明,明則見賢人,見賢人則玉色,玉色則形, 形則智。 聖之思也輕,輕則形,形則不忘,不忘則聰,聰則聞君子道,聞君子道則玉音 ,玉音則形,形則聖。 「聖之思也輕」。思也者,思天也;輕者尚矣。 是以有正氣論出: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也因此聲聞之究竟並無[創生淨土]之累,進而與道家金仙罕有所別;皆以無我逍遙為解脫 。 但是一旦入道於登地菩薩之位,整個基道果位出現大翻轉! [當以救拔一切如母眾生為究竟。] 所以在彌陀淨土可以發現[大樂當以不惱害有情為頂嚴],這可以在淨土經卷中查考而知。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6/T12n0362.pdf 。諸菩薩阿羅漢。中有但欲聞經者。中有但欲聞音樂者。中有但欲聞華香者。有不欲 聞經者。有不欲聞音樂聲者。有不欲聞華香者。其所欲聞者。輒即獨聞之。不欲聞者 。則獨不聞。隨意所欲喜樂。不違其願也。浴訖各自去。行道中有在地講經者。誦經 者。說經者。口受經者。聽經者。念經者。思道者。坐禪者。經行者。中有在虛空中 講經者。誦經者。說經者。口受經者。聽經者。念經者。思道者。坐禪一心者。經行 者。未得須陀洹道者。即得須陀洹道。未得斯陀含道者。即得斯陀含道。未得阿那含 道者。即得阿那含道。未得阿羅漢道者。即得阿羅漢道。未得阿惟越致菩薩者。即得 阿惟越致。各自說經行道。悉皆得道。莫不歡喜踊躍者也。 因此個人主張道教尚清淨正氣,而佛教則以心攝大千暨圓成根本誓願為判教法。 : 可以參考莊子的逍遙遊,清代的經學家王先謙的《莊子集解》: : 「順事而不滯於物,冥情而不攖其天,此莊子養生之宗也。」 : 意即順著事物的自然之理,不被物所拘泥;忘去情感的悲歡不齊,而 : 不違反天命,這是莊子養生的宗旨。 : 註:王先謙的名聲有褒有貶,這邊就不討論此人作風 : 當然如果把忘我,只解釋成是忘掉身体 : 那又會和中阿含經 中阿含因品大因經第一中 : 佛陀對阿難解釋十二因緣為何看起來至淺,但其實甚深的原由 : 相呼應 : 說道家的忘我後與道相合,視成是我執擴大成萬物合一的大我觀, : 這聽起來有點像 : 某些小乘佛教徒瞧不起大乘佛教徒,某些大乘佛教徒也瞧不起小乘佛教徒 : 道釋儒自古以來,三教互相會嘲笑對方,也是常有之事 : :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 : : 一即一切;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 : :   用這種看法來看待的話,惠能大師豈不是要哭哭了。 : 講到佛教的宇宙觀(或稱世界觀),就要提一下華嚴經,有很完整的描述 : 有聽過道家也有類似的宇宙觀 : 四禪天,四空定,可以視做自身心性與之相感應,只算是修行過程的副產物 : 道家也有類似的用詞,像是玄幻小說用到爛的的築基,結丹等等 : :   道家甚少對入定作出定義來,以我看到的資料,頂多就是「無念」二字,也沒 : : 什麼太多解釋。 : :   「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六祖壇經.般若品 : : 第二》 : :   惠能大師對「無念」的解釋,我覺得倒也不錯就是了。 : 全句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 比較建議全句一起看。 : 佛家講成住壞空,凡緣起之物皆會壞滅,所以說是無常 : 佛家講三身,報身,化身(應身),法身; : 前二身是隨順因緣或願力而顯現,故有生有滅,法身則是不生不滅 : 佛道兩家對修行(自證)的切入角度不同,結果是一樣 : 至少我目前看到有佛家的人在讀道藏,道家的人也會讀佛教三藏 : 應該是互相認同吧。。。。。 : : 道教裡較嚴格的神仙分類是「先天神」和「後天仙」。 : : 神是先天氣所形成,凡人不可學。 : : 最著名的是三清,《道德經》裡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 」的經文片段影響了道教一炁化三清的神學理論。 : : 成仙則是一般人可以達成的。 : : 如果是由道教的觀點,佛教的佛是大羅金仙,算是仙裡最高等級了。 : : 至於道教並沒有「創造神」,只有「管理神」,因為宇宙的一切是由道所化 : : 成的,包括先天神。玉皇上帝算是等級最高的管理神了。(但在道教的神祇體系 : : 裡,至上神是三清裡的元始天尊。) : : 要成仙,可以自力達成,但理論上也可以完全依靠他力(例如:吃仙丹。問 : : 題是真能成仙的仙丹難得,吃了會中毒死翹翹的倒是一堆~~ XD) : : -- : : 推 wkwtb: 不死怎麼成仙? 39.15.6.131 08/27 21:57 : 死的是身体,成仙的是真人 : : 推 fck302: 問題是南傳很多人都不認同包括六祖在內的 60.246.228.113 08/27 22:07 : : → fck302: 大乘法義 60.246.228.113 08/27 22:07 : 若常看南傳經典,應該會感覺到南傳經典,會比較直白 : 南傳是小乘佛教為主,而大乘(漢傳)佛教是以文殊菩薩集結的佛經為主 : 所以會和小乘佛教的方向不同,小乘有十二部經典 : 大乘也有十二部經典,各有三部不同。可以參考聖嚴法師著的 : 印度佛教史。 : 南傳佛教說不認同大乘,其實是地理、人情、國情不同, : 造成修行與弘法過程的差異。 : 不然把二邊的上座部初果以上的長老放在一起 : 不就會發生你的初果不是我證的初果。那可就熱鬧了~ -- 七魄興輪無上伊甸瑜珈雖然是以看來較為平和的方式以蟬蛻和生乳取代血肉等腥穢之物 作為密義源起供養;然而聚歛於上的是冥界的深冤與大樂奔瀉的淨慈,行者於閉關修持 之時若生起退失動搖之心,則神識旋即離散且肉身消殞;即便如此還是願意受灌頂嗎? ---妖道七祖《攝一切魔根本瑜珈論/誓命問品第一》--- 文章代碼(AID): #1K0Lp7VP (CFantasy) [ptt.cc] Re: [新聞] 湖南偏鄉驚曝百餘...... 文章網址: http://webptt.com/m.aspx?n=bbs/CFantasy/M.1409375431.A.7D9.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9.247.23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aoism/M.1474087834.A.F9A.htmlGETpoint:轉錄至看板 Buddhism 09/17 12:50

09/21 00:47, , 1F
彌賽亞信仰
09/21 00:47, 1F

09/21 12:03, , 2F
中台出版的見性成佛一書,裡頭有惟覺老和
09/21 12:03, 2F

09/21 12:03, , 3F
尚在演講時對淨土與禪的解釋,又是不同的
09/21 12:03, 3F

09/21 12:03, , 4F
解讀
09/21 12:03, 4F
文章代碼(AID): #1NtCkQ-Q (Tao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NtCkQ-Q (Tao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