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連鎖店裡的臺語

看板TW-language作者 (卡普可)時間16年前 (2008/06/25 15:06),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8/9 (看更多)
※ 引述《changlu (cccc)》之銘言: 抱歉我習慣分段回文,如果造成閱讀誤解,請多包涵 : 我覺得我的文章並沒有什麼壓不壓抑的問題 : 首先 : 在服務業而言 : 本來就是以顧客優先 : 顧客講英文 : 很少店員會繼續說他的北京話吧? : 顧客講福佬話、客家話、原住民語 : 卻還有一堆人自己覺得講北京話是正常的 : 這是臺灣普遍的悲哀 您這種講法本質上是沒有錯誤的,但卻是「去脈絡化」的。 今天要是有個架空的國家,如果沒有其他特殊原因, 上面多數人所說的語言通常會被定為公用語或「共通語言」。 如果是包容性高一些的語言政策,則可能會實行多語教育。 這時候我們才有理由「期待」您說的情境裡面, 店員能夠依照顧客需求來切換服務的語言(因為都會), 如果店員擅自的使用顧客不懂的語言,這樣才是失禮的。 可惜今天的台灣不是。目前政府的體制和國族想像, 很明顯的,不是為當前2008年的台灣共同體來打造的, 而是一個上世紀中葉的歷史事件所締造的遺留。 在這種條件下,官方承認的語言只有「國語」(華語), 店員因應顧客的語言而使用非官方語言固然是一件美事, 但不使用也不是不合理的事情,我們應當理解。 : 遇到這種狀況正常的商業禮貌 : 應該是如果會顧客的語言就應該轉換為顧客的語言 : 如果不會 : 就應該婉轉說明一下不會顧客的語言 : 然後表示抱歉 : 應該不會有就此不甘休吧! : 假如在現在去買東西還要講北京話 : 才叫安全 : 那不就是又回到過去戒嚴時期或日治時期的末期? 我前面文章說的「安全」,指的是主動使用的場合。 設想,今天一位不知道說何種語言的顧客上門, 店員預設使用非共通語來進行對話,是適當的選擇嗎? 的確,語言政策使得很多事情變得荒謬或悲哀, 但是現實情形下,台灣的共通語就是華語,這是現實。 「年輕一代喪失母語能力」這個現象是可以討論並檢討的。 然而個案中,店員不會說台語不是什麼可責難的事情, 因為「會說台語」並不是國家的教育體制下所要求的。 我們對當下語言政策可以不滿甚至痛罵, 但不要把現實情形的脈絡去除,這樣很可能產生偏誤。 : 而我的經驗是 : 很多店員分明就是福佬人、客家人 : 卻不會、不敢說福佬話、客家話 : 這是令人痛心的事! : : 我鼓勵大家盡量不要使用北京話 : 因為臺灣其他語言正漸漸流失 : 而北京話永遠是霸權 : 因為有十億以上人口使用 中國境內的許多語言也漸漸的在流失當中。 全世界的共通語都會帶來互通性的便利, 卻也同樣會產生「其他弱勢語言流失」的副作用, 我們要思考更包容的語言政策,這是很重要的。 另外,北京話不等於國語也不等於普通話 這點我想討論串都有前輩提出了完整的說明。 : 逼不會福佬話的學福佬話 : 逼不會客家話的學客家話(特別是客家地區) : 逼不會原住民話的學原住民話(特別是原住民地區) : 這樣臺灣語言才有公平一天 我能理解changlu大的焦急,也知道您立意良善。 但是,與其用這種第二次壓迫的急促方式來挽救母語, 不如想辦法擴展母語利用的環境,或是大眾對母語的誤解降低。 雖然我認為根本問題在於國家的獨尊「國語」政策, 但顯然部分的民眾也接受現況,或是對此沒有太多興趣。 「逼」是不會成功的,你要如何限制人們的語言習慣? 而且這樣只會產生更多對於母語的誤解,有害而無益。 我個人上過一門課,課堂上教授也很反對獨尊國語的體制, 但班上有外省裔、客家裔甚至是星馬港澳的學生,聽不懂台語, 不管是講課需要或是課程內容,如果出現使用鶴佬語的部分, 教授必定用華語再翻譯過一次,或是作額外說明。 這是一種尊重的表現,並不是教授屈服於什麼霸權之下。 而不懂台語的學生有因此而享有什麼特權優勢嗎? 我個人初步的了解,他們不但不會因此而視之當然, 反而還積極的想要去理解課程中那些鶴佬語的部分, 說實在的,即便是外省第三、四代,能聽說台語的大有人在, 每個人的語言能力受到成長環境的限制,不應隨意責難, 強迫各個族裔使用他們「應該會而不會」的母語,可能有反效果。 只是台北的語言習慣的確特別,華語的使用非常強勢。 (文末恕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2.136.242

06/25 17:27, , 1F
推原PO也推我也有修的這門課!是個大好的教授呢:)
06/25 17:27, 1F

06/25 19:19, , 2F
大推
06/25 19:19, 2F
文章代碼(AID): #18OUwBlO (TW-languag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8OUwBlO (TW-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