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淺論姜維洮西會戰

看板SAN作者 (金山好吃粥,伸!)時間5年前 (2018/11/15 04:39), 5年前編輯推噓0(0028)
留言28則, 1人參與, 5年前最新討論串5/33 (看更多)
先聲明以下僅為推測,和諸位前輩的想法略有不同之處,還請海涵 沒有說我一定是對的,大家參考就好

11/14 01:39,
王經沒有損兵數萬,史料也不見王經被調職,王經當雍州刺史
11/14 01:39
整理一下有關王經的史料,〈夏侯尚傳〉: "清河王經亦與允俱稱冀州名士。甘露中為尚書,坐高貴鄉公事誅..經不能從, 歷二州刺史,司隷校尉,終以致敗" 再看《魏氏春秋》: "(甘露元(256)年)二月丙辰,帝(曹髦)宴羣臣於太極東堂,與侍中荀顗、尚書崔贊、 袁亮、鍾毓、給事中中書令虞松等並講述禮典.." 案《晉書職官志》,尚書員額有5人,上述只提到3人,故王經有可能是另外的2人之一 約莫推一下較可能的王經之經歷為:249年曹爽GG以前是2000石的江夏太守→棄官回家 →重新從600石的刺史當起→255年9月以雍州刺史的身份,在洮西吞敗 →256年時或許已調回中央當600石的尚書 史料似乎找不到王經犯啥大錯,而從2000石的司隷校尉,降為600石的尚書的機會 加上《晉書職官志》:"每少帝立則置太傅錄尚書事,猶古塚宰總己之義,薨輒罷之。 自魏晉以後,亦公卿權重者為之" 故愚見以為《晉書何曾傳》的遷尚書意思,應為錄尚書事:"曾在司隸積年,遷尚書, 正元年中(254年10月~256年5月)為鎮北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假節" 何曾當司隷校尉時,恰為曹魏3少帝的時代,只是把太傅換成司隷校尉 《晉書何曾傳》、《晉書王祥傳》都宣稱毌丘儉之亂時,兩人皆為司隷校尉 但《干寶晉紀》的說法同於前者,假設前者為真的話,則王祥或王經的司隷校尉位置 顯然是何曾跑去幹鎮北將軍後,所空缺下來的 一直到〈元帝紀〉:"景元元(260)年十二月甲申,黃龍見華陰縣井中。甲午, 以司隷校尉王祥為司空",才讓鍾會接手司隷校尉 扯了一堆小結一下,就是王經當過司隷校尉的記載,除了因士族不再挺農民出身的他 而追究先前罪責,讓他不再錄尚書事,直接為"純"尚書以外 我實在想不到有啥其他的可能@@..之後王祥才當司隷校尉

11/14 01:39,
到257年並非不可能,而且附合王經傳的說法。260年四月司馬
11/14 01:39

11/14 01:39,
昭為相國加力錫,這時候用心腹為司隸監京畿好正常。王經四
11/14 01:39

11/14 01:40,
月為尚書也可以。
11/14 01:40
260年司馬昭還沒為相國加力錫喔,〈元帝紀〉: "景元元(260)年夏六月丙辰,進大將軍司馬文王位為相國,封晉公,增封二郡, 并前滿十,加九錫之禮,一如前詔;諸羣從子弟,其未有侯者皆封亭侯,賜錢千萬, 帛萬匹,文王固讓乃止" 是一直到263年10月才終於不辭讓了,〈元帝紀〉: "(263年)冬十月甲寅,復命大將軍進位爵賜一如前詔。癸卯,立皇后卞氏,十一月,大赦 " 這裡就沒出現辭讓的字眼,表示接受了 這可由《晉書文帝紀》佐證:"(263年)冬十月,天子以諸侯獻捷交至,乃申前命曰: 朕以寡德...(文)帝乃受命。十一月,鄧艾帥萬餘人自陰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7.39.23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N/M.1542227945.A.61A.html

11/15 22:36, 5年前 , 1F
官的高低除石高還可以看朝位,朝位或可借看後來的官品制,
11/15 22:36, 1F

11/15 22:36, 5年前 , 2F
官品來說司隸升尚書是合理,兩職皆三品,尚書同品排名較前
11/15 22:36, 2F

11/15 22:36, 5年前 , 3F
。錄尚書事以外官總領尚書事,不會說是尚書。
11/15 22:36, 3F
朝位嗎?茲舉254年司馬師循霍光故事謀廢曹芳時,各大臣聯名的名單來看司隸校尉、 尚書差多遠,比司隷校尉高 & 比尚書低的我有些就省略了: "...於是乃與羣臣共為奏永寧宮曰:「守尚書令太尉長社侯臣孚、大將軍武陽侯臣師... 司隷校尉潁昌侯臣曾、河南尹蘭陵侯臣肅、城門校尉臣慮、中護軍永安亭侯臣望、 武衞將軍安壽亭侯臣演、中堅將軍平原侯臣德、中壘將軍昌武亭侯臣廙、 屯騎校尉關內侯臣陔、步兵校尉臨晉侯臣建、射聲校尉安陽鄉侯臣溫、 越騎校尉睢陽侯臣初、長水校尉關內侯臣超、侍中臣小同、臣(荀)顗、臣酆、 博平侯臣表、侍中中書監安陽亭侯臣誕、散騎常侍臣瓌、臣儀、關內侯臣芝、 尚書僕射光祿大夫高樂亭侯臣毓、尚書關內侯臣觀、臣嘏、長合鄉侯臣亮、臣贊、臣騫、 中書令臣康...臣峻等稽首言:臣等聞天子者...」"(魏書) 以下俸祿依《後漢書百官志》,找不到的話再參考《通典》 河南尹:原本中2000石,但"中興都雒陽,更以河南郡為尹,以三輔陵廟所在, 不改其號,但減其秩",所以低於司隷校尉,不算太離譜 中間武職部份因非文官體系,暫時先不論俸祿,但可看出即便雜號校尉,朝位仍高於尚書 侍中:比2000石 散騎常侍:1000石,"魏文帝黃初初,置散騎,合於中常侍,謂之散騎常侍"(通典)

11/15 22:42, 5年前 , 4F
司馬昭是沒有接受,但這本來就是自導自演的政治秀,稱王加
11/15 22:42, 4F

11/15 22:42, 5年前 , 5F
九錫是甚麼用意,正如曹髦所講是路人皆知。要演這場秀,派
11/15 22:42, 5F

11/15 22:42, 5年前 , 6F
鍾會領司隸是必然。
11/15 22:42, 6F
曹操為魏公有加九錫,則司馬昭的晉公沒九錫,好像哪裡怪怪的 這裡引用版上對鍾會甚有研究的amyvivian大的文章: #1QRVqWsT R: [問題] 為什麼司馬昭要用鍾會當主力而不是鄧艾? 來探討鍾會的司隸校尉,算以心腹 or 能力見任? == 從官爵來看,258年的鍾會先是「遷為太僕,固辭不就。以中郎在大將軍府管記室事」「 以討諸葛誕功,進爵陳侯,屢讓不受。」然後直接跳到「遷司隷校尉」,此事大約在260 年。做個對比,當時與黃門侍郎鍾會同樣在諸葛誕戰事中豫參謀略的散騎常侍裴秀,在這 之後先是「轉尚書,進封魯陽鄉侯,增邑千戶」,260年弒帝事件後又「以豫議定策,進 爵縣侯,增邑七百戶,遷尚書僕射。」那麼260年鍾會的司隸校尉一職,究竟能不能說得 上是寵幸呢? 鍾會一直領有宮中職務,不像是裴秀曾經擔任司馬昭的司馬,和司馬昭缺少一層直接關係 。再看之前,在徵召諸葛誕一事上,司馬昭也是先找賈充,鍾會甚至只能後知後覺。可能 到了258年,司馬昭與鍾會的關係有比較拉近,但是與裴秀、賈充相比能力受重視高過關 係的親密。 ==

11/17 00:01, 5年前 , 7F
甘露元年的尚書,歷代史表記述的另外三人是王觀、陳騫及荀
11/17 00:01, 7F

11/17 00:02, 5年前 , 8F
顗。荀顗傳記司馬昭輔政時遷尚書,司馬昭上一年遷大將軍錄
11/17 00:02, 8F

11/17 00:02, 5年前 , 9F
尚書事,荀顗甘露元年是尚書是可以對得上的。
11/17 00:02, 9F
"..尚書關內侯臣觀、臣嘏、長合鄉侯臣亮、臣贊、臣騫.." 那3人恐怕只有陳騫符合,上面顯示254年他已為尚書,然後〈高貴鄉公紀〉: "(257年)五月辛未,帝幸辟雍,會命羣臣賦詩。侍中和逌、尚書陳騫等作詩稽留"

11/17 18:53, 5年前 , 10F
聯名的排名可見是按石高排,但這解釋不了為什麼司隸校尉是
11/17 18:53, 10F

11/17 18:53, 5年前 , 11F
遷尚書,何曾也的確是尚書而非錄尚書事,可見另有標準。
11/17 18:53, 11F

11/17 18:55, 5年前 , 12F
鍾會不及賈充親並不代表就不是心腹。
11/17 18:55, 12F
人家amyvivian大也沒說不是心腹,她強調的是能力受重視,高過關係的親密 請勿模糊焦點,謝謝!

11/17 19:13, 5年前 , 13F
王觀傳清楚寫是加光祿大夫,尚書職還在。
11/17 19:13, 13F

11/17 19:57, 5年前 , 14F
荀顗雖不清楚時間但至少肯定尚書已經沒有缺。
11/17 19:57, 14F
沒有提出明確時間點支持,255~257年都可能發生的"遷尚書"的模糊地帶,這樣叫肯定? 不如肯定《魏氏春秋》成書早於《晉書》啦 你所為準的《晉書荀顗傳》,遷尚書的前後既沒交代年月,又沒"頃之"之類的時間副詞: "毌丘儉、文欽果不服,舉兵反。顗預討儉等有功,進爵萬歲亭侯,邑四百戶。文帝輔政 遷尚書。帝徵諸葛誕,留顗鎮守。顗甥陳泰卒,顗代泰為僕射" 只好參考〈諸葛誕傳〉:"甘露二(257)年五月,徵為司空。誕被詔書,愈恐,遂反" 意思是從司馬昭輔政開始算起,一直到徵諸葛誕為止,這麼大的時間帶裡都有可能遷尚書 那麼荀顗直到257年才遷尚書,亦非不可能的事情,畢竟那並非一個持續的動作 倒是我可以清楚跟你說,自從司馬師謀廢曹芳的254年起,荀顗就已經當起侍中了 《魏書》:"...於是乃與羣臣共為奏永寧宮曰:「...司隷校尉潁昌侯臣曾... 侍中臣小同、臣(荀)顗、臣酆、博平侯臣表、侍中中書監安陽亭侯臣誕...」" (這列表頗長,上面也有,我就只摘錄重點了) 後來持續到了甘露元(256)年,荀顗仍為侍中,《魏氏春秋》: "(甘露元年)二月丙辰,帝(曹髦)宴羣臣於太極東堂,與侍中荀顗、尚書崔贊、 袁亮、鍾毓、給事中中書令虞松等並講述禮典.." 我甚至嚴重懷疑成書於唐朝的《晉書》,因當時尚書的官品已提升 所以才會出現《晉書荀顗傳》裡,把漢末三國時代只有600石之尚書的履歷 放在比2000石之騎都尉的履歷後面,這樣的怪現象

11/18 23:00, 5年前 , 15F
王觀不是加光祿大夫時轉為右僕射是很清楚的,因直到甘露元
11/18 23:00, 15F

11/18 23:01, 5年前 , 16F
年十月盧毓還是左僕射,陳泰是右僕射。
11/18 23:01, 16F
因為王觀的右僕射並不是在甘露元年才轉的,而早在正元元年就轉了,〈王觀傳〉: "(正元元(254)年)高貴鄉公即位,封中鄉亭侯。頃之,加光祿大夫,轉為右僕射" 因為《後漢書百官志》找不到尚書僕射,我轉而找《晉書職官志》: "僕射...至漢獻帝建安四年,以執金吾榮郃為尚書左僕射,僕射分置左右,蓋自此始。 經魏至晉,迄於江左,省置無恒,置二,則為左右僕射,或不兩置,但曰尚書僕射。 令闕,則左為省主;若左右並闕,則置尚書僕射以主左事" 之後讓出尚書右僕射的位置給陳泰,〈王觀傳〉也沒說他又回去幹純尚書 有任何他不能只當光祿大夫的理由,好提供一下嗎,感恩 直到260年陳泰GG,所以王觀再度兼尚書右僕射,還ok吧,〈元帝紀〉: "(景元元(260)年夏六月)癸亥,以尚書右僕射王觀為司空,冬十月,觀薨"

11/18 23:07, 5年前 , 17F
晉書的記錄不看,三國志有劉靖從河內太守遷尚書,徐宣從散
11/18 23:07, 17F

11/18 23:07, 5年前 , 18F
騎常侍遷尚書,趙儼從度支中郎將遷尚書。
11/18 23:07, 18F

11/18 23:52, 5年前 , 19F
荀顗的情況亦有機會是同時尚書及侍中,如王觀的情況只是被
11/18 23:52, 19F

11/18 23:53, 5年前 , 20F
提及石高的職位。
11/18 23:53, 20F
竊以為同時是人在外郡的河內太守及尚書的機會,應該比同時是散騎常侍及尚書、 和同時是度支中郎將及尚書的機會低 徐宣的例子,或許說明曹丕合散騎於中常侍的石高,已非東漢時代中常侍的水平? 宦官的危害殷鑑不遠,故"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文帝紀) 而掌管財政的趙儼度支中郎將,去身兼曹魏時代就有的度支尚書,以方便統籌分配? "尚書雖有曹名,不以為號。(漢)靈帝以侍中梁鵠為選部尚書,於此始見曹名。 及魏改選部為吏部,主選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凡五曹尚書、二僕射、 一令為八座"(晉書職官志) 其中梁鵠的部份,"鵠卒以書至選部尚書"(衞恒四體書勢序)、"安定梁鵠。後漢人, 官至選部尚書"(法書要錄),所以合理懷疑他石高較高的的侍中為誤植 然後把度支的邏輯投射到侍中 & 尚書,大概最接近侍中職責範圍的,就是客曹尚書了吧 但也無法得知假設荀顗身兼二職時,是否亦恰為客曹尚書 只顯示他以石高較高的侍中為頭銜 退一步說,即便荀顗、陳騫讓256年的五曹尚書滿額,但如果王經始終都沒當過尚書 則他照理也應該冠上司隸校尉,而不是尚書這樣? 咱們再回頭看254年廢曹芳的聯名表,依照"守尚書僕射光祿大夫高樂亭侯臣(盧)"、 "守尚書令太尉長社侯臣(司馬)孚"之例,且"光祿大夫假銀章青綬者..魏氏已來,轉復優 ,不復以為使命之官。其諸公告老者,皆家拜此位..其諸卿尹中朝大官年老致仕者, 及內外之職加此者,前後甚眾"(晉書職官志) 事實上盧毓254年已破70歲大關,前面更有一個"光祿大夫關內侯臣(孫)"在卡位 表示用"加"或"代"的會擺在本職後面,但代的情況又和加的不同 司馬孚代王淩的太尉,比本職高,因而以代的作為朝位 或者其實單純司馬孚輩份比司馬師、司馬昭還高罷了 總之荀顗254年已為侍中,加上若劉靖徐宣的案例100%合理,加上趙儼,皆以朝位高的遷 朝位低的 這意味著若當時荀顗已遷尚書,應會以"尚書侍中萬歲亭侯臣(荀)顗"的形式出現,問題那 列表裡就只有侍中臣(荀)顗而已 結論就是荀顗變成侍中尚書荀顗的時間,會發生在《魏氏春秋》甘露元年2月那次開始 直到257年徵諸葛誕,這個區間裡

11/19 23:42, 5年前 , 21F
王觀傳記的一句是高貴鄉公時期的事,當中只有加光褖大夫是
11/19 23:42, 21F

11/19 23:42, 5年前 , 22F
即位不久加的,轉右僕射是後來的。按時序未看最快是甘露元
11/19 23:42, 22F

11/19 23:42, 5年前 , 23F
年十月,盧毓升司空,陳泰補左僕射,王觀任右僕射。光祿大
11/19 23:42, 23F

11/19 23:42, 5年前 , 24F
夫已講是加官,一定有本職,本傳的記載沒有提其他變動,如
11/19 23:42, 24F

11/19 23:43, 5年前 , 25F
是轉右僕射是同時,應寫頃之轉右僕射加光祿大夫。
11/19 23:43, 25F
〈王觀傳〉:"高貴鄉公即位(254年),封中鄉亭侯。頃之,加光祿大夫,轉為右僕射。 常道鄉公即位,進封陽鄉侯.."再參考〈盧毓傳〉得知256年時尚未被拔掉光祿大夫 到了曹奐時代看來就沒了光祿大夫,〈元帝紀〉:"(景元元(260)年夏六月)癸亥, 以尚書右僕射王觀為司空,冬十月,觀薨" 因為沒有"轉為右僕射"的情況,所以你說的頃之轉右僕射加光祿大夫 應該指以右僕射的本職加光祿大夫 而我意思是以純尚書的本職,來加光祿大夫,之後旋即轉右僕射,轉的同時仍為光祿大夫 至於〈盧毓傳〉寫的是盧毓推掉司空給別人: "正元三(256)年,疾病,遜位。遷為司空,固推驃騎將軍王昶、光祿大夫王觀、 司隷校尉王祥。詔使使者即授印綬,進爵封容城侯"

11/21 22:52, 5年前 , 26F
除了正式公文,其他時候好少會把所有官職都寫出來,因此無
11/21 22:52, 26F

11/21 22:52, 5年前 , 27F
提並非被拔掉。如是立即轉右僕射,總會提中間又轉甚麼職務
11/21 22:52, 27F

11/21 22:52, 5年前 , 28F
,又因何轉回原職。
11/21 22:52, 28F
正式公文以外,好多至少寫兩個官職,光《魏書》搜尋侍中尚書,就一堆了 除中間轉啥職務再轉回原職,最簡單的就王觀那幾年始終待在尚書右僕射的位置上啊 還是有尚書右僕射的任職期限為若干年的史料,煩請補充,thx.. 另我對趙儼的度支中郎將遷尚書,實在很有興趣,所以腦補了一下,先摘要他的履歷: "(魏)文帝即王位,為侍中。頃之,拜駙馬都尉,領河東太守,典農中郎將。黃初三年, 賜爵關內侯。孫權寇邊,征東大將軍曹休統五州軍禦之,徵儼為軍師。權衆退,軍還, 封宜土亭侯,轉為度支中郎將,遷尚書。從征吳,到廣陵,復留為征東軍師" 其中,典農中郎將的經商"治生"求富,顯然也是曹丕自認屯糧還夠的情況下,所默許的 〈司馬芝傳〉:"..芝奏曰:「...自黃初以來,聽諸典農治生,各為部下之計, 誠非國家大體所宜也....」",其他還有例如: "青龍中,石苞鬻鐵於長安"(世語),又"販鐵於鄴市"(晉書) 所以才有〈和洽傳〉: "太和中,散騎常侍高堂隆奏:「時風不至,而有休廢之氣, 必有司不勤職事以失天常也。」" 汲汲於"治生"的一部份原因,可能來自〈文帝紀〉在220年下的這封減輕關稅的令書: "「設禁重稅,非所以便民;其除池禦之禁,輕關津之稅,皆復什一」" 以便於實現之後〈倉慈傳〉的:"西域流通,荒戎入貢"、"欲從郡還者,官為平取, 輙以府見物與共交市" 直到在穀價貴,而不得不在221年10月罷五銖錢後,順勢於《江表傳》中的: "是歲(221年)魏文帝遣使求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 同件事亦見於《通鑑》:221年11月,"(魏文)帝遣使(向孫權)求雀頭香、大貝..." 這樣以物易物的環境下,用寶物來向民間交換,跌價沒多久,還不算太便宜的穀類 以充實軍資,還算合理,結果"孫權寇邊"預告了將爆發懲孫戰爭 趙儼也就順理成章地從典農中郎將,轉為度支中郎將 個人甚至大膽猜測,若趙儼"遷尚書"恰為度支尚書的話,乃是要借重他過去經商的人脈 同時掌握軍、政兩端的開銷,才更有利於做最有效率的分配 之前才有發生過度支中郎將唱衰曹丕用兵,而慘遭處理掉的案例,《魏略》: "(魏)(曹丕)出征,度支中郎將新平霍性上踈諫曰:「...兵者凶器,必有凶擾... 誠願大王揆古察今,深謀遠慮,與三事大夫筭其長短..」奏通,帝怒,遣刺姦就考, 竟殺之" 倘若度支中郎將 兼 度支尚書,能更清楚衡量收支狀況,就比較不會惹曹丕生氣了吧 ※ 編輯: Houei (150.117.39.230), 11/24/2018 02:34:29
文章代碼(AID): #1Rx8VfOQ (SA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Rx8VfOQ (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