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論懶人包

看板PublicIssue作者 (edss)時間10年前 (2014/05/31 05:48), 10年前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10 (看更多)
※ 引述《vu0ru043 (麥茶)》之銘言: : 我贊成你的想法, : 我認為大家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其實就是懶人包的一種, : 也就是將複雜的東西簡化。 : 從國小開始,過去所學的一切學問, : 不論是國文、英文、數學、自然等等, : 全都是將最嚴謹複雜的事物簡化而成的,方便讓人理解並建立基礎, : 之後才能循序漸進延伸到更高深的學問。 : 事實上大學研究所所學到的學問,還可能只是水果外面的一層皮罷了, : 所以懶人包的簡化是必要的。 : 懶人包另一個爭議的地方,是作者用個人的思想去解讀的話 : 很可能會扭曲原本的意涵, : 並讓閱讀者接受到錯誤的訊息。 : 但仔細想想, : "個人的解讀" 就等同於 "扭曲原本內容" 嗎? : 或者 "個人的解讀" 是 "扭曲原本內容" 的前設動作嗎? : 要真是如此, : 那所有的思想家都應該去撞牆了,他們不就是用個人的思想去解讀這世界嗎? : 但大家會因此否定這些思想家嗎? : 並沒有。 : 因為 "個人的解讀" 並不等於 "扭曲內容" 的本身或前提。 : 解讀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更可能只能解釋某部分的現象, : 但這些解讀是否經得起思考或驗證,並帶給人們更多的想法, : 才是最重要的。 : 基於簡化以及解讀的兩種觀點,我想對懶人包的態度就很明確了, : 把懶人包當作一種基礎教材,但也不能完全相信, : 去思考、驗證作者的解讀,激發更完備的理論、想法。 : 解論好像蠻理所當然的XD 我也認同教育/教科書是懶人包的一種,把複雜的東西簡化。 報章雜誌其實也算是把事件簡化的懶人包。 教科書和報導說明了懶人包主要的作用之一:知識轉譯 由於傳授的知識、或是社會事件常常過於複雜和龐大 所以媒體或是過去上課的課本才需要「專家」詮釋 將事件和概念簡化,並且改用多數人能了解的語言 舉大量的例子讓我們能夠了解。 每個議題背後往往有很多入門的知識需要了解 像是核廢料與燃料棒是什麼、現行樹木移植方式的缺點...等 沒先了解這些入門知識,很難真的看懂深入的論述 議題懶人包做了很多知識轉譯的工作 透過簡化與說明建立讀者對於議題的認知基礎。 (舉例來說,反核的影片懶人包就解釋了核廢料與燃料棒是什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3eSt6UFnVY
) 而很多人所批評的立場問題 我覺得則反過來是懶人包的另一個作用:了解爭議點 (認真說每個論述也都有其觀點,根本沒有中立客觀這種神話般東西啊) 學運期間很多對懶人包的批評是: 不要只是看懶人包,要回去看原條文 說的好像只有從原條文中理解的人才中立,不被別人影響 看似有道理,但兩岸服貿協議不僅只是那幾頁白紙黑色的條文 它可能帶來的對於整個產業鏈的衝擊,以及未來台灣的產業結構的影響 以及這過程中所涵蓋的經濟、貿易、法律、社會、程序正義、憲政體制...等多個面向 這些常常不是一般人在看完這些有限的文字所能理解。 所以需要不同領域的專家就自己的專業進行論述 (就像鄭秀玲教授從經濟學的專業先提出她的質疑) 需要不同產業的人也就自己的衝擊提出質疑 (就像郝明義先生從文創出版業的角度提出反對聲音) 懶人包只是將這些意見與觀點進行整理歸納,讓社會更多人得以了解目前的爭議點為何。 (其實很多懶人包都是從鄭秀玲教授的論點出發,將這些爭議轉成易接收的語言與圖片) 再來,關於懶人包專業度的問題 我覺得這跟網路先出版後審查的特性有關 我認同輔大新聞系陳順孝老師,在網路新聞的課堂中所提到的概念 (大意是這樣的) 「網路改變了社會結構,讓人人得以產製訊息, 我們不該再期待有公正客觀中立的一篇經典懶人包。」 「現在是專家對抗專家的時代。」 現在的環境讓正反雙方都能自由的產製懶人包去溝通他們所支持的概念 所以懶人包也將如同論述般會相互交鋒 如果有不專業的懶人包,就會有持反對意見的人去製作更精確的懶人包 受到支持的論點就會自然吸引更多人去自發性幫忙產製更多內容宣傳 最終達到有質量的、論點為多數人接受的懶人包才會被繼續的傳閱, 所謂專家對抗專家的狀態。 個人覺得,懶人包提供一個理解的基礎 讓願意用「理性思考」的人得以快速的進入一個新的議題 並了解不同立場的專家怎麼看事件 願意關心該議題的人們 自然會再透過延伸閱讀一層一層的深化理解 然後靠著自己的判斷,決定自己的立場與行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6.0.176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PublicIssue/M.1401486504.A.E83.html ※ 編輯: edss821 (36.226.0.176), 05/31/2014 05:50:53

05/31 09:03, , 1F
推~
05/31 09:03, 1F

05/31 12:46, , 2F
真的~ 其實就是兩方意見領袖辯論的效果~
05/31 12:46, 2F
文章代碼(AID): #1JYFoew3 (PublicIssu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JYFoew3 (Public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