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情報] 美援變通膨 美軍吃喝中國埋單

看板MdnCNhistory作者 (calebjael)時間11年前 (2013/07/25 07:38), 編輯推噓10(1008)
留言18則, 1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6/16 (看更多)
※ 引述《cobrachen (mustang)》之銘言: : 推 calebjael:我不凹啊﹐我又沒有堅持說﹐這個行動就是“市場花園行動 07/24 16:54 : → calebjael:我已經說了﹐我更正為“盟軍1944年秋季攻勢之左翼21集團 07/24 16:55 : → calebjael:軍群行動”﹐你還要糾纏於更正前的文字﹐就如我無視於你 07/24 16:57 : → calebjael:更正為紅球快遞﹐而繼續抓住紅牛快遞﹐說明明這東西錯了 07/24 16:58 : → calebjael:而不顧你是在講補給﹐你覺得如何﹖所以我還是希望你﹐不 07/24 16:59 : → calebjael:要就更正前的文字糾纏下去﹐回到“肅清低地國家德軍及佔 07/24 17:01 : → calebjael:領萊茵河橋頭堡”為目的的這個“21集團軍群行動”上來。 07/24 17:01 : → cobrachen:你是被抓出市場花園行動的論點有誤,對行動的范圍認知與 07/24 18:32 : → cobrachen:歷史有差異,以這不過是文字簡單不同為藉口,反而跳過你 07/24 18:33 : → cobrachen:前面對作戰目地,時間點,安特衛普被盟軍收回的先後關係 07/24 18:33 : → cobrachen:等有問題的說法,放大範圍,凹了半天,是又想來個駝峰 07/24 18:33 : → cobrachen:空運不是给中國這種奇怪論調?你如果ㄧ開始就說自己舉 07/24 18:33 : → cobrachen:的例子有缺點也就算了,你的藉口是什麼: 你對市場花園 07/24 18:33 : → cobrachen:的定義認知與我們不同!這也能拿來凹? 07/24 18:33 推文長﹐回文來講吧。 先解釋﹕ 從蘇聯版12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史》開始﹐大陸的二戰歷史書中﹐ 並不常見“市場花園行動”這個名稱。 以軍事科學院簡編版《第二次世界戰戰史》為例﹐書中是這樣描述的﹕ 盟軍統帥部認為﹐必須首先殲滅荷蘭境內的德軍﹐因此盟軍決定從9月17日開始﹐ 由英國第2集團軍和加拿大第1集團軍組成的第21集團軍群兵力實施荷蘭戰役。 英第2集團軍的任務是突破敵人防御﹐向阿納姆發動進攻﹐在下萊茵河彼岸奪取登陸場﹐ 為爾後強渡萊茵河創造條件。加拿大第1集團軍的任務是﹐殲滅被包圍在布倫、加萊、 敦刻爾克的德軍集團﹐肅清埃斯考河口的敵人﹐爾後向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發展進攻。 4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也與此類似﹐不同的是將法國稱呼的 “埃斯考河(Escaut)”﹐改為英國稱呼的“斯海爾德河(Scheldt)”。 在前面的討論中﹐為了讓更多人明白﹐因此我將書中描述的這一作戰行動﹐ 用了在英美及受英美影響的台灣流行的“市場花園行動”來稱呼。 但有網友提出﹐“市場花園行動”是僅僅指稱英國第2集團軍奪取8條鐵路橋的行動﹐ 所以我就說﹐我更正為“英國21集團軍群肅清低地國家德軍的作戰行動”。 並且﹐我舉出我的前文中說到的本意﹐就是在講21集團軍群的作戰行動。 我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我在說什麼﹐因此用了一個較流行的名詞。 既然有人有意見﹐那麼我就“棄用這個名詞”。 現在針對這一文字問題進行同例舉証﹕ 由於兩岸文化的偏差﹐事實上有很多名詞雙方的定義並不完全相同。 譬如說﹐在這個板上﹐我們也常常看到說“大躍進餓死4500萬人”之類的說法。 如果按照大陸的定義(大躍進是大陸產生的名詞)﹐ 大躍進是1958年的工業大躍進﹐而說到餓死﹐則是指1959下半年-1962上半年的三年。 也就是說﹐台灣提到的“大躍進”﹐事實上包含了從1958年起﹐五年間的 “農業公社化”、“工業大躍進”、“浮夸風”、“三年困難時期”。 發生饑荒的其實是“三年困難時期”﹐而不是“大躍進”。 如果在大陸問以前的老人﹐大躍進時發生了什麼﹐是會回答“全民大煉鋼”﹐ 而不是回答“全民大饑荒”。 這就是雙方定義不同的一個例子。 最後對這一文字問題的辯駁﹕ 所以很明顯的﹐討論的主要點﹐在於討論的實質。 也就是說﹐在說到“大躍進餓死4500萬人”這種說法時﹐我們要明白﹐ 說這話的人是在討論1958-1962年的整個過程﹐這才是他說這話的本意。 所以就算是爭論到底死了多少人﹐也該圍繞這個本意來進行﹐而不是抓住文字﹐ 說什麼“大躍進不過是高爐煉煉鋼﹐根本就一個人都沒死”。 解釋清楚給對方知道定義的不同﹐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明知對方討論的本意﹐而故意忽略這個本意來回避討論﹐ 卻把重點放在定義的不同的糾纏上﹐我認為這才是凹。 如果﹐在有網友指出“市場花園行動”僅僅是英國第2集團軍奪取8條鐵路橋的行動之後﹐ 我還堅持說﹐要以我的定義為準﹐“市場花園行動”是我的定義﹐不是你的定義﹐ 那就是我在硬凹。 但是在我已經更正﹐棄用“市場花園行動”這詞。並且表示﹐我討論的本意﹐ 就是指整個第21集團軍群的作戰行動﹐是這整個作戰行動的未能成功和拖延﹐ 才使得第12集團軍群也不得不停步齊格飛防線前﹐否則突出部戰役會否發生﹐ 還是兩說的事。 並且指出﹐這才是跟我前文在討論滇西緬北戰場﹐與豫湘桂戰場重要性中的論點相同的。 即是﹐我認為對後勤運補通道的改善作戰﹐其重要性遠高於不能改善運補狀況的作戰。 且認為﹐如果早日改善後勤運補通道的作戰﹐甚至一些敵方的進攻可能不會發生。 (很明顯﹐這才是前面在爭論兩個戰場誰更重要的關鍵點之一) 這才是我討論的本意。如果是之前我在推文中的幾次解釋都還不夠說明﹐ 那我希望現在的這篇能夠說明清楚。 如果這樣說明、舉証之後﹐還是要繼續糾纏﹕ “市場花園行動”明明就是英國第2集團軍奪取8條鐵路橋的行動而已﹐ 不包括安特衛普附近的運補改善﹐所以即使你說的成立﹐也不會改善運補﹐ 証明重要性不大。那我真的無話可說了。 但我會認為這樣跟在辯解“大躍進明明就是全民大煉鋼﹐一個人都沒餓死﹐ 所以用來討論毛澤東的錯誤﹐証明你在硬凹”一樣﹐回避討論的實質﹐才是真正的硬凹。 既然廢話了這麼多﹐那我就繼續再題外話廢話一下。 名詞的用法不同﹐或者用錯了名詞﹐然後更正﹐我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 所以有人說﹐那為什麼前面ntnurod大舉出的資料﹐我就認錯道歉﹐這裡就不呢。 我就順便解釋一下。 在學術上﹐用錯資料、名詞是很常見的﹐否則也不會很多文章都引起別人的回復、爭論。 如果僅僅是指出資料用錯﹐那麼大多數人大概就是“知道了﹐然後保持靜默”﹐ 或者是“喔﹐原來是這樣。”最多就再說聲“原來是這樣﹐謝謝指教。” 誰的資料都難免有錯﹐包括ntnurod大在反駁我的資料時﹐所舉出的資料也有錯。 一些關於國軍是否還有能力繼續作戰﹐是否有多余兵力的問題﹐我也是有不同意見。 而我所引用的那些二三四五手資料﹐也不是全錯沒有正確的﹐但我還是直接認錯。 我發現有些人有誤解﹐故而認為為什麼我都認錯了﹐怎麼還可以繼續爭論呢。 因為我並不是向ntnurod大認錯﹐而是向國軍認錯。 這是因為在一開始﹐我引用這些資料﹐是認定國軍“將帥不和、作戰不力、 爭權奪利、保存實力、勾心鬥角、坐視不救。”所以河南會戰必敗。 而ntnurod大的資料指出﹐很多國軍已經盡了力﹐是力有不逮。 因此雖然結論相同﹐都是認為河南會戰必敗﹐長衡會戰也很難打(最多衡陽能相持住)。 但國軍確實不是我說的那樣“將帥不和、勾心鬥角”等等。 (還是能舉例有派系鬥爭﹐但不是我原先說的必敗的主要原因和責任。) 這表示我原先對國軍在1944年豫湘桂戰場作戰表現的態度不對。 因此我認為必須“無條件向國軍認錯”﹐不管ntnurod大的資料中對河南戰場到底 有多少個國軍師有怎樣戰力與我的認知不同﹐我都該認錯且回避。 因為先入為主帶了態度去審視﹐就不會公正﹐在徹底消除原有態度之前﹐ 就不適合在繼續討論國軍的作戰表現的問題。 否則﹐如果我爭論國軍到底出了九分力還是十分力﹐ 抓住少數特例可能有的一點點小私心﹐就來替自己辯護“國軍果然有私心”﹐ 那也都不是豫湘桂失敗的主要原因和責任﹐跟我之前的討論的本意不同﹐ 才就是在硬凹了。 所以說到底﹐總還是要看討論的本意是什麼﹐這才是討論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與討論的本意無關的﹐我就不再回復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3.1.187.192

07/25 11:34, , 1F
這認錯態度真的十分罕見,值得鼓勵。君子之爭如是
07/25 11:34, 1F

07/25 11:58, , 2F
推文走向講的好像眼鏡蛇都沒錯一樣XD
07/25 11:58, 2F

07/25 14:55, , 3F
推討論態度
07/25 14:55, 3F

07/25 15:05, , 4F
"市場花園"不是什麼流行不流行的問題,他就是一個盟軍
07/25 15:05, 4F

07/25 15:08, , 5F
作戰正式名稱,有明確目標目的跟範圍
07/25 15:08, 5F

07/25 15:13, , 6F
就如同史達林格勒戰役可能各家定義不一,但天王星行動
07/25 15:13, 6F

07/25 15:14, , 7F
是不會有定義不一或是去扯到哪邊說法流不流行的問題
07/25 15:14, 7F

07/25 15:27, , 8F
把這責任推給兩岸文化偏差,我覺得並不妥當
07/25 15:27, 8F

07/25 21:49, , 9F
市場花園行動不是重點 別失焦了
07/25 21:49, 9F

07/26 10:13, , 10F
像你這種優質發文者,多多亦善阿
07/26 10:13, 10F

07/26 17:33, , 11F
07/26 17:33, 11F

07/26 20:31, , 12F
07/26 20:31, 12F

07/27 15:25, , 13F
這篇文章哪裡有將責任推給兩岸文化偏差?文章怎麼讀的啊
07/27 15:25, 13F

07/29 05:23, , 14F
兩位都好有風度啊 真正有東西的人不會永遠是對的 但是
07/29 05:23, 14F

07/29 05:24, , 15F
會不斷修正 論點不同筆戰激烈卻不帶人身攻擊
07/29 05:24, 15F

07/29 05:25, , 16F
這幾年在歷史群組好罕見 由衷佩服
07/29 05:25, 16F

08/06 04:55, , 17F
佩服
08/06 04:55, 17F

08/06 23:38, , 18F
只遺憾ntnurod沒有繼續回應呢
08/06 23:38, 18F
文章代碼(AID): #1Hy6MJeT (MdnCNhist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6 之 16 篇):
文章代碼(AID): #1Hy6MJeT (MdnCN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