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誰會認為避雷針是專門設來給閃電打的?

看板Gossiping作者 (此方不可長)時間3年前 (2020/11/11 11:28), 3年前編輯推噓7(7030)
留言37則, 6人參與, 3年前最新討論串9/21 (看更多)
※ 引述《kennings (ken)》之銘言: : 你以上只說明了"一旦閃電打到了, 那良導體會分佈到大電流"而已 : 卻沒有辦法證明"閃電會挑良導體打", 照你的說法, 那每次稠密 : 人居之處打閃電就必然會有避雷針甚至是人被打, 請問有嗎? : 雷擊事件之所以會並不常在密集大樓處發生, 就是因為 : 這些大樓平常就用避雷針在中和區域電荷, 這才是避雷針的主要目的 若要認真說, 這個中和效果在避雷針密集的大都市區是有, 但單獨的一兩支的避雷針實在沒幾毛錢用 : >所以你說是會更容易被雷打還是不會 : >如果不會你可以考慮打雷時躲在田中央 : >好孩子不要學 : 是啊, 容易被打那你為何還要裝一根避雷針來被打? : 你不要笑死人了好嗎? 喔不我應該向你致敬為大家 : 消災解厄才對, 對不起XD .....為何呢 因為不裝的話, 可能會打中建築其他部位、打中人畜啊? 黑人問號.jpg 老實說我覺得你是來搞笑的 : >平常是慢慢中和 : >但雷雲來的時候沒在屌你這奈米小棒棒的中和效果 : >就直接灌下來 : >因為奈米小棒棒往天空突出 所以縮短電流路徑 : 請問對閃電的規模而言, 幾公尺的避雷針能縮短多少 : 電流路徑? 閃電本身是分正負電的, 哪裡有異性電 : 荷它就會被吸引去哪裡, 不差你人類架設的小小幾 : 公尺良導體的好嗎? 算了 直接讓中央大學物理系打你臉 自己看最後一個影片 然後看看他怎麼說的 2.導體表面的電荷密度與其形狀有關:表面曲率半徑大者(如鐵球),電荷密度小;表面 曲率半徑小者(如鐵棒尖端),電荷密度大。而導體附近的電場與其電荷密度成正比,因 此鐵棒尖端附近,要比鐵球有更較強的電場,鐵棒的靠近,改變了附近的電(荷)場分布 ,更容易形成放電,這就是所謂的尖端放電。 回到上一題的鐵球放電道理亦相同:鐵球比起鐵板,曲率半徑小,電荷密度大,因此自然 是從鐵球產生放電現象。 能否應用本實驗原理,解釋避雷針的運作方式? (在雷雨天,雲層帶有大量電荷,因此在高大的建築物上加裝避雷針,誘使雲層的電荷從 避雷針「放電」,以保護閃電不會擊中其他建築物,因此避雷針必需接地,才能將電荷引 導至地吸收。) ------- 喔 他說的比我還深入, 我還沒探討到尖端電荷密度大呢。 剩下的請你去找中央大學物理所吵架, 不要在這誤導大眾喔 ------- 你大概不知道避雷針是有接地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45.17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05065321.A.296.html

11/11 11:29, 3年前 , 1F
跑錯棚逆

11/11 11:31, 3年前 , 2F
他不知道卡到什麼怪東西 可以不用討論了拉
11/11 11:31, 2F
只是怕他誤導大眾 ※ 編輯: wahaha99 (1.171.45.177 臺灣), 11/11/2020 11:32:56

11/11 11:40, 3年前 , 3F
其實若用跑錯棚的想法,這問題很像這個
11/11 11:40, 3F

11/11 11:40, 3年前 , 4F

11/11 11:41, 3年前 , 5F
很多問題,在爭論兩個說法何者為對時,其實是同一個說法
11/11 11:41, 5F
不過他說避雷針會避免雷打上來 這點顯然很有問題 避雷針可以中和一部分電荷 但真的雷要打下來 會優先選避雷針

11/11 11:42, 3年前 , 6F
避雷針不是手機能量,幫手機充電嗎?
11/11 11:42, 6F
※ 編輯: wahaha99 (1.171.45.177 臺灣), 11/11/2020 11:43:26

11/11 11:43, 3年前 , 7F
電,本身沒有知覺,絕對不是挑電阻最小的跑;它不知道的
11/11 11:43, 7F

11/11 11:43, 3年前 , 8F
但是畫完等效串並聯電路後可以計算,算完會發現大部份能
11/11 11:43, 8F

11/11 11:44, 3年前 , 9F
量經避雷針導走。少部份仍會走原路徑,仍要符合分壓定理
11/11 11:44, 9F

11/11 11:45, 3年前 , 10F
就算兩者電阻差到十的九次方也一樣,還是要分壓計算
11/11 11:45, 10F

11/11 11:46, 3年前 , 11F
前一篇我畫了三個模型,第一個是不管值怎麼調,人身上電
11/11 11:46, 11F

11/11 11:46, 3年前 , 12F
永遠要通過那麼多;一直畫到最後才有差.因為是複雜串並聯
11/11 11:46, 12F

11/11 11:47, 3年前 , 13F
即使是解離,中和的算法,一樣可以給定等效電路
11/11 11:47, 13F
閃電有一個過程 是先建立路徑(擊穿) 而且這個路徑很難評估 所以閃電才會是那樣彎彎曲曲的 你如果直接建RLC模型、而沒有考慮這部分 會有點問題 真的要說的話 這個當下大氣變得有點像是壓敏電阻 壓敏電阻的特性曲線又有點像雙向TVS二極體 ...二極體可是主動元件 ※ 編輯: wahaha99 (1.171.45.177 臺灣), 11/11/2020 11:54:14

11/11 11:47, 3年前 , 14F
也就是空氣中佈滿電容電阻
11/11 11:47, 14F

11/11 11:47, 3年前 , 15F
結果就是:要找喜歡的,但喜歡有錢的。。。。幹,一樣嘛
11/11 11:47, 15F

11/11 11:51, 3年前 , 16F
11/11 11:51, 16F

11/11 11:55, 3年前 , 17F
沒有要算精確啊,要算精確就連怎麼彎曲都可以算了
11/11 11:55, 17F

11/11 11:56, 3年前 , 18F
空間遍佈電容是可以並聯成一個等效電容的,但最後有些不
11/11 11:56, 18F

11/11 11:57, 3年前 , 19F
能併,如果併成這圖,就算你說避雷針電阻遠小於人體
11/11 11:57, 19F

11/11 11:58, 3年前 , 20F
不是 1比一百,而是 1 比一億,一千億,但 100歐姆上的電
11/11 11:58, 20F

11/11 11:58, 3年前 , 21F
流永遠不會變小啊;所以不能簡化到這樣
11/11 11:58, 21F

11/11 11:59, 3年前 , 22F
至少再簡化也得長這樣
11/11 11:59, 22F

11/11 12:00, 3年前 , 23F
那雖然電不會走最小電阻,但分壓是有差的
11/11 12:00, 23F

11/11 12:01, 3年前 , 24F
剛沒貼到;絕不能簡化成這樣
11/11 12:01, 24F

11/11 12:01, 3年前 , 25F
因為這張圖不管你怎麼修改數值,再誇張也無法解釋
11/11 12:01, 25F

11/11 12:02, 3年前 , 26F
最後只好神話電子有靈魂,竟然會走最小電阻,那不見鬼?
11/11 12:02, 26F
.......... 香港天文台 https://tinyurl.com/yxedfcgz 由於大氣中的雜質和水份會令空氣在不同的方向產生電離,而閃電通道是依著電阻最少的 路線伸展,所以閃電往往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彎彎曲曲的。 ----- 你說的模型都是閃電路線建立後的事情, 但其實閃電要先評估路線建立這件事的本身 ※ 編輯: wahaha99 (1.171.45.177 臺灣), 11/11/2020 12:08:12

11/11 15:05, 3年前 , 27F
我不在乎計算路徑的事啊.. 我只在乎人不要被閃電打中
11/11 15:05, 27F

11/11 15:05, 3年前 , 28F
事實上計算出人身上會流經少量電流,也符合事實..
11/11 15:05, 28F

11/11 15:06, 3年前 , 29F
打閃電時,如果給你眼罩,耳塞,防風衣,然後就完全無感?
11/11 15:06, 29F

11/11 15:06, 3年前 , 30F
那少量電流應該是有感但又電不死人,模型完全正確..
11/11 15:06, 30F

11/11 15:35, 3年前 , 31F
說回未擊穿時先放電以減少閃電這說法,如果要有效的話
11/11 15:35, 31F

11/11 15:36, 3年前 , 32F
可能避雷針形狀改一下更好,比如魚骨狀(電視天線)那種
11/11 15:36, 32F

11/11 15:36, 3年前 , 33F
多幾根一起放電啊 XDDD
11/11 15:36, 33F

11/11 23:54, 3年前 , 34F
閃電是一個很複雜的大氣電漿產生的現象 很難用穩態的RLC描
11/11 23:54, 34F

11/11 23:56, 3年前 , 35F
述 只能就部分的現象結果解釋 畢竟電漿牽扯不只電磁場
11/11 23:56, 35F

11/11 23:58, 3年前 , 36F
還參雜流體力學 很多理論還在發展中
11/11 23:58, 36F

11/12 00:09, 3年前 , 37F
評估閃電路線建立這件事的本身就是一大理論的挑戰
11/12 00:09, 37F
文章代碼(AID): #1VgrffAM (Gossiping)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9 之 21 篇):
文章代碼(AID): #1VgrffAM (Gossi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