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男女平權

看板Feminism作者 (水藍色,白色,紅色)時間18年前 (2006/07/16 09:57),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6/30 (看更多)
概略看了一連串精采的討論 有些想法我想提出來給大家參考 也可以同討論

用自己經驗與身邊親友經驗可以歸納四個字:當局者迷
關於用自己的經驗與親友經驗的討論與分享 我倒覺得是"性別平等"的契機 近來,像是口述史、生命史、敘說探究等研究方法 以及其背後所指陳的方法論 都想要讓身於結構的行動者可以分享本身所聞、所見以及其意義價值系統 像是口述史 有許多與我們所知的"歷史"不太相同 生命史也是以"特殊"研究參與者為主 當然,不能否認社會結構存在以及其運作 所以這些研究或是論點 還需要與結構或是理論架構進行對話 總之,個人認為分享討論個人經驗並無不妥 不過社會結構以及性別體系並不是不存在 個人(行動者)-社會(結構)之間是相互互動的 當然也會變遷或是改變 這部分我持樂觀的態度 但是,改變的是表面(角色)還是深層意識(歧視、偏見等) 這也需要深究 歷史軌動的方面而言 性別樣貌(社會性別、性傾向)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過去沒有"同性戀"這名詞,後來教會為了區隔以及污名、定罪,才建構出這個名詞 若以羅蘭‧巴特符號學而言,"同性戀"本身只是表面意涵, 深層意涵與表面意涵並無直接關聯,而是社會文化的建構 像是某些人(可能是大多數人)想到"同性戀"即與"Home Pa"or"愛滋病"作"連結" 但是這樣的連結本身是有其問題的 "同性戀"這名詞,台灣社會團體取用周華山的"同志論"用法以及其政治意涵 稱之為"同志運動",開始不再用"同性戀",因為此名詞本身包含著病態的意涵 從這樣簡單的歷史脈絡看來,這些性別樣態是會變遷的 但是,其背後的深層意涵以及意識形態為何? 個人認為才是能否達成"性別平等"的重要因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58.175.182

07/16 14:05, , 1F
看到自己的id還是要推一下 ~
07/16 14:05, 1F
文章代碼(AID): #14kPqNtI (Feminism)
文章代碼(AID): #14kPqNtI (Femi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