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資源分配不均 貧生難翻身

看板Education作者 (替天行道)時間13年前 (2011/03/06 14:09),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12 (看更多)
※ 引述《handsomecat3 ()》之銘言: : 這裡有些基本問題要釐清: : 1. 到學校教育的目的僅是為了「脫貧」嗎? 如果是的話,那如果有其他的不用靠 : 受很多學校教育就能賺錢的更快的方式,那就用這個方式就好了啊,何必去學校學 : 一些自己不想學的東西呢? 現在工作又難找,讀了很多書又不一定能「脫貧」, : 這麼一來,受學校教育現在連「脫貧」這個目的性可能都不成立了, 說不定還會被 : 「反智主義」所嘲弄:"哀,書得那嚜多,賺的還不是沒我多,你以前讀書的時間我都 : 拿去吃美食,把妹妹,到處吃喝玩樂" 反智主義就是說認為智性或知識對於人生 : 有害而無益,對於知識分子的懷疑和鄙視。中國文革期間的讀書無用論不就是如此嗎? 單就脫離貧困這點來說 學校教育是比較簡單的管道 學校可以學到知識和技術 現在社會的環境 要找到工作 不可缺乏的就是知識和技術 所以學校教育對幫助脫貧是有用的 讀了很多書不一定能脫貧 那反過來問 有一定能脫貧的方式嗎 認為讀很多書但賺錢賺得少 所以讀書沒用 是把讀書跟賺錢放在一起的邏輯 但受教育的功用就只是吸收知識和資訊 要怎麼用這些知識就要看個人 可以用來賺錢 用來研究 或只是用來打發時間 所以受教育不只是跟賺錢扣在一起 : 2.如果到學校受教育不是僅為了脫貧,那教育的目的有哪些呢? 這個修過教育概論 : 的人可能都能洋洋灑灑講出很多,不過我想提出的是: 這些目的難道一定就得透過學 : 校才能達成嗎(實務上能否達成,也是個問題)? 如果能透過其他方式(如在家自學)達 : 成,那也就不需要學校教育了啊! 學校教育能否提出某些不可取代性、必要性的功能? 現代學校教育本質上是因應工業社會而出現的 讓國民有一定的素質可以到工廠上班 並且透過安置的功用讓父母可以安心上班 增加生產效率 最重要的 讓學生社會化 產生共同的意識形態 上面三種目的 都是很難被取代的 : 3.一些人反對複製階級的不平等,還是落入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 : 窠臼上,為什麼不想想偏鄉地區有什麼自己的優勢之處? 通俗點說,就是你玩你的 : ,我玩我的,你高雅打橋牌,我俗點鬥地主;你高端下圍棋,我上聯眾專攻五子棋 : ,大家自娛自樂,互不影響,在各自的地盤裡作各自的主。 此外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是有它的道理 受教程度越高 能選擇的就越多 博士生 可以往下做小學生程度的工作 但反過來 小學程度的人能做博士生的工作嗎 : ※ 引述《mew2 (ミウの歌)》之銘言: : : 葉芷妘/特稿 : :  大學多元入學,招收到的學生真的是「多元」的嗎?以智育為主的教育不能讓階級 : : 流動,反倒複製階級的不平等!今年學測有一百九十九名滿級分考生,其中不乏社經地位 : : 高的小孩,新竹科學園區實驗中學全校一百二十二名畢業生,就出了十一個滿級分生。 : :  台灣社會仍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再怎麼窮困的家庭,拚了命也 : : 要讓小孩有教育的機會,希望可以「脫貧」。但政府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導致社經地位弱 : : 勢的小孩沒有優秀的表現,是不爭的事實。 : :  台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在九十一年的進行的《誰是台大學生》調查中發現,台北市 : : 學生成為台大學生的機會是台東縣的十六倍,其中大安區的學生更是台東縣的三十一倍。 : : 在台大法學院學生中,父親是大學畢業生的比率有四十二%,母親也高達廿七%。 : :  大學多元化,理想上,學生可按照興趣念喜歡的學校,但社經地位低的學子反而更 : : 弱勢。家庭沒有多餘經費讓孩子上補習班、學習其他才藝,學測第一關考試成績就已敗下 : : 陣來,更別說在一疊申請入學的備審資料中脫穎而出。 : :  政府推動繁星計畫的美意是希望幫助偏遠的學生進入明星學校,真要能幫助弱勢, : : 應該要設排富和排除區域,或採多元評量,申請時可將考生家庭社經地位,列為評審資料 : : ,做為加分指標,讓社經地位低或偏鄉學生真的有翻身的機會。 : :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1051801/112011022200053.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2.209.1

03/10 16:34, , 1F
.
03/10 16:34, 1F
文章代碼(AID): #1DSoKfFv (Educatio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7 之 12 篇):
文章代碼(AID): #1DSoKfFv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