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教改究竟是哪裡失敗?

看板Education作者 (外星人)時間15年前 (2009/01/07 11:52),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19 (看更多)
※ 引述《memes (風聆)》之銘言: : : 品德教育 : 這個爭議起源於九貫,因為九貫把「道德」課拿掉了。 : 理念是認為品德教育應該融入在各領域中, : 學生該學的不是單一的標準,而是道德的形成,以及個人在群體之內的角色。 : 舉個例子來說,以前大概直接教你「要乖、要聽話、要遵守團體規範」, : 現在則是著重在「無數的個人構成團體,而個人可以參與團體規範的制定, : 規範的遵守有助於團體的運作」……(民主的概念更多) : 但因為很難教,所以真正被進行的幅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前文恕刪 我認為這個做法是對的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與進對應退還是只能從生活中學習 而且社會內的不同團體對於道德規範的認定還會有差異 這沒辦法訂出一套標準 況且跟學生說要乖、在學校應該要聽師長的話、要遵守團體規範 就真的希望他們會這麼做,無異於緣木求魚 我認為真正該教給學生的是法律 因為法律是建立在社會的道德與價值觀之上 在傳授法律的內容、以及"我們為什麼要這樣訂定法律"時 其實就等同於告訴學生在某件事情上 社會所採取的道德與價值觀、以及對於個人的期望是什麼 而且這道德與價值觀至少是社會上大多數人所認同的 依照組成份子的多寡,一個國家內部可以產生的關係可分為下面五類 個人對個人、個人對團體、個人對國家、團體對團體、團體對國家 若是"公民"與道德課,應該傳授的是前三類的法律 法律的內容以及原因必需告訴學生 但我覺得不應該告訴學生 "你要遵守法律"(我知道這聽來很怪) 對於一件事情,要遵守法律規範、要違法、或者是要改變這法律 應該是當事人考慮了可能面臨的風險後自己所要下的決定 我查到一個蠻有趣的東西,是1972年、1985年、以及1994年公民與道德課程標準教材綱目 http://0rz.tw/7d5gP 可以看到課程綱要的變化,打嘴泡的變少了,法治的部份增加了 我覺得這是好現象 只是兩性教育為什麼只有這麼一點?(1994年版本) 男女之間可以衍生出的問題明明就是這麼多 結婚、離婚、墮胎、親權、財產分配、性騷擾、性侵害、家暴等等 難道一個要踏入社會的人不該知道這些嗎?不可思議... 至少一個精蟲衝腦的小男生,想要跟小女朋友發生性行為時 如果小女朋友未成年,總得知道自己可能會面臨什麼問題吧... 一個計畫的成功或失敗的判斷,基本上是看有沒有在計畫的時限內達到設定的目標 我想教改也同樣適用 我查到教改的目標有下面五點(但我不知道教改有沒有時限) http://study.naer.edu.tw/UploadFilePath//dissertation/l017_05_011.htm 一、教育鬆綁 二、帶好每位學生 三、暢通升學管道 四、提升教育品質 五、建立終身學習社會 這裡面還有些細項,但這些細項要達到什麼程度就沒說清楚了 關於第一點,我想教育確實有比以前鬆綁,但升學以及文憑主義應該是沒有消弭 這點是成功還是失敗,請自行判斷 我覺得第二點很妙。首先,什麼叫做"好"?其次,把帶好每位學生當成目標, 是不是表示說教改之前的老師不想帶好每位學生呢? 第三點應該相當成功吧,太暢通了 至於第四點,教育品質應該有比以前好、至少現在班級人數比較少 但教育品質提升了多少,不清楚 最後一點,看來是有,至少有許多社區大學,有不同形態的正式與非正式教育學習機制 就教改目前達成的成果來看,似乎是還算成功 只是為什麼這成果跟當初我們所希望與想像的好像差很多呢? Ps.M大談到九貫的課程綱要那部份,所謂「要教這個」我可以理解 但"要把學生「教成這樣」"是什麼意思我就很難想像了 可不可以請M大再說明一下?謝謝 -- 學習,是不斷地知識解構再重建的一種過程 http://blog.pixnet.net/superalf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231.102.32

02/06 20:52, , 1F
兩性教育不侷限於『公民』 其他領域亦有
02/06 20:52, 1F

02/06 20:53, , 2F
如:健體(健教) 綜合(輔導)
02/06 20:53, 2F
文章代碼(AID): #19P2SNuk (Educatio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9P2SNuk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