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假設] 科舉考些實際一點的東西

看板DummyHistory作者 (bxdfhbh)時間7年前 (2016/12/20 17:23), 編輯推噓9(9044)
留言53則, 1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7 (看更多)
看到過一種說法,說朱元璋之所以搞八股文,并限定考試范圍為四書,就是為了 盡可能消除基於出身的不平等,打破階級固化。 宋代科舉考試所需的知識范圍很廣,經史子集都要熟讀才能考個好成績。 結果就造成富人小孩有錢買書,可以看大量的書籍,可以請好老師講解書上的內容; 而窮人小孩買不起書,請不起好老師,就考不過富人小孩。 書籍需要花錢買,如果所有的考試內容都是四書,那窮人小孩只要買四本書就夠了。 這樣窮人和富人的小孩,就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八股文類似,消除了考官個人對寫作技巧好惡的影響,所有人在同一個模式下寫作, 文章好壞一比就出來了。 科舉考試,選拔的不是吏,而是官。 官是統治者,是社會的支配者,需要的不是技術能力,技術方面的事情交給工匠就 好了。 而科舉考試,提供了一個相對公平的游戲規則,使得窮人的小孩可以一代翻身, 躋身統治者的行列,使得社會階級高度流動。 今天美國的學校教育,其階級固化程度遠超過科舉時代。 在美國,富人的小孩可以上私立學校,中產階級的小孩可以上好學區的公立學校, 窮人的小孩只能上很差的公立學校。 小孩從小在起跑線上就不同了,窮人的小孩要跑贏太難了。 科舉時代,官員是社會資源的支配者,官員的高度流動就決定了社會階級的高度 流動。 美國是相對小的小政府,官員權力被嚴格限制,社會資源大多控制在企業手里, 而資本是可繼承的,富人可以通過遺產的傳承維持自己的上層社會身份。 這點上,歐洲國家就做得好得多。 歐洲的學校以公立為主,窮人小孩也能上好學校,獲得相對公平的起跑線。 歐洲的稅收,包括遺產稅也都很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階級的固化。 但歐洲人有骨子里的貴族意識,在階級固化的觀念上比美國人強得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241.189.14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ummyHistory/M.1482225786.A.9D8.html

12/20 17:38, , 1F
伊頓公學笑而不語。
12/20 17:38, 1F

12/20 17:44, , 2F
國中能力分班差一分打一下笑著看伊頓公學....
12/20 17:44, 2F

12/20 17:52, , 3F
伊頓公學是英國的,我說的是歐陸國家。
12/20 17:52, 3F

12/20 18:41, , 4F
歐陸國家更多階級複製,有名的像德國的教育體制根本就是階
12/20 18:41, 4F

12/20 18:42, , 5F
級複製的典範,超過6成是父母做什麼子女就做什麼,這不叫
12/20 18:42, 5F

12/20 18:43, , 6F
階級固化什麼叫階級固化?只是德國的工人薪資跟社會地位
12/20 18:43, 6F

12/20 18:43, , 7F
不低,大家忽視如果在其他國家這是多嚴重的問題
12/20 18:43, 7F

12/20 18:52, , 8F
科舉制度有優點也有缺點,所謂的廢科舉其實是廢
12/20 18:52, 8F

12/20 18:52, , 9F
八股比較重要,到最後其實科舉到現在兩岸都還在用
12/20 18:52, 9F

12/20 20:12, , 10F
就...高普考...
12/20 20:12, 10F

12/21 00:14, , 11F
德國教育小學五年級就分流,當然是父母決定小孩唸什麼,
12/21 00:14, 11F

12/21 00:14, , 12F
又,製造業的勞動者數量很龐大,自然就會變成父母做啥小
12/21 00:14, 12F

12/21 00:14, , 13F
孩就做啥,父業子承原本就是歐洲行之有年的傳統
12/21 00:14, 13F

12/21 00:18, , 14F
而且從結果上來看,強化產業競爭力,提升勞工收入和地位
12/21 00:18, 14F

12/21 00:18, , 15F
,相比台灣人人讀大學的政策,哪個更好,根本一目了然
12/21 00:18, 15F

12/21 13:47, , 16F
德國相當固化,考試還限制次數
12/21 13:47, 16F

12/21 15:12, , 17F
德國的工人薪資和社會地位不低, 那這還算階級固化?
12/21 15:12, 17F

12/21 15:15, , 18F
實際上管理階層的人數需求就是遠低於勞工階級, 搞一套
12/21 15:15, 18F

12/21 15:17, , 19F
彷彿大家都能翻身的制度, 結果沒人想當勞工才是大亂源
12/21 15:17, 19F

12/21 15:23, , 20F
99.9%科舉考不上的童生, 最後就只是不事生產的廢人
12/21 15:23, 20F

12/21 15:26, , 21F
科舉時代是整個拉開階級差距, 然後開一道小門讓你以為
12/21 15:26, 21F

12/21 15:28, , 22F
可以翻身, 實際上真的翻身的可能只0.01%不到. 德國那
12/21 15:28, 22F

12/21 15:29, , 23F
種制度是直接拉近階級差距, 連刻意翻身都省了, 那到底
12/21 15:29, 23F

12/21 15:29, , 24F
哪腫才算是階級固化..
12/21 15:29, 24F

12/21 15:35, , 25F
長知識推
12/21 15:35, 25F

12/21 20:06, , 26F
二樓上 我國經驗顯示 群眾喜歡翻身做主 所以先是技職
12/21 20:06, 26F

12/21 20:07, , 27F
轉變成科技大學"做學問"而非練實務技術 然後碩士大師
12/21 20:07, 27F

12/21 20:08, , 28F
海量生產 因為碩士"人才"起薪高 可以為研發"主力"產專利
12/21 20:08, 28F

12/21 20:09, , 29F
分紅利 再進階到博士趴趴走 因為博士就業起點高 當主管
12/21 20:09, 29F

12/21 20:09, , 30F
出一張嘴讓下面的人做事就可以爽賺....
12/21 20:09, 30F

12/21 20:10, , 31F
與此同時 產品跟服務都是低價競爭不看品質 結果管你啥
12/21 20:10, 31F

12/21 20:11, , 32F
學位的都很難找工作 找到也都是爆肝位子
12/21 20:11, 32F

12/21 20:11, , 33F
又怎樣? 我國人民就喜歡這種 同時要求學位要簡單快速
12/21 20:11, 33F

12/21 20:12, , 34F
才好趕快就業賺錢
12/21 20:12, 34F

12/21 20:25, , 35F
樓上的講到重點了,要能賺錢其實都要和人有點不同,才容易
12/21 20:25, 35F

12/21 20:26, , 36F
和大家一樣,除非卡到好位置,不然都是賺辛苦錢
12/21 20:26, 36F

12/21 20:28, , 37F
真要說儒家遺毒 大概就是每個人想當管理職吧
12/21 20:28, 37F

12/21 21:52, , 38F
有沒有明清科舉及第者的社會階層統計報告?我想到的
12/21 21:52, 38F

12/21 21:53, , 39F
方法是追查及第者父祖有無任官、任官情況(經濟分析
12/21 21:53, 39F

12/21 21:53, , 40F
太難做了,我不知道方法,但也可以嚐試;身份分析比
12/21 21:53, 40F

12/21 21:53, , 41F
較容易)。以明清科舉與社會流動為問題意識,應該可以
12/21 21:53, 41F

12/21 21:53, , 42F
做一篇博論?
12/21 21:53, 42F


12/21 23:39, , 44F
這篇是用姓氏追蹤社會流動, 也有應用到中國科舉, 基本
12/21 23:39, 44F

12/21 23:45, , 45F
上科舉實際對階級流動的幫助是超低的..
12/21 23:45, 45F

12/21 23:51, , 46F
另外明代中進士的平均年齡約33, 明代男性平均壽命45,
12/21 23:51, 46F

12/21 23:52, , 47F
也就是說一個男的不事生產考到35-40歲想要放棄科舉,
12/21 23:52, 47F

12/21 23:52, , 48F
大概也差不多可以等死了...
12/21 23:52, 48F

01/02 21:36, , 49F
百無一用是書生 考四書考不上 真的什麼生存技能都不會
01/02 21:36, 49F

01/02 21:37, , 50F
社會的正道 是給技術人員中產階級的薪水 不低於管理職
01/02 21:37, 50F

01/02 21:38, , 51F
不然大家都好高騖遠搶管理職 每校改制大學 什麼都不會
01/02 21:38, 51F

01/02 21:39, , 52F
勞心者治人 勞力者治於人 治於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於人
01/02 21:39, 52F

01/02 21:39, , 53F
此天下之通義也 孟子早就說過管理職是受技術職供養..
01/02 21:39, 53F
文章代碼(AID): #1OMFXwdO (DummyHist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OMFXwdO (Dummy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