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夠了 理財素養才是重點

看板CFP作者 (逍遙遊)時間14年前 (2009/12/07 12:0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17 (看更多)
: → falseshelter:我也覺得d大的意思似乎和放給他爛沒什麼差別…不如提 12/07 10:51 : → falseshelter:出點建議不是比較好? 12/07 10:52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知名學者「赫茲利特」說過: 「經濟學的藝術就是: 不只觀察任何行動或政策的立即影響,更要看較長遠的影響; 不只追蹤政策對某個群體產生的影響,更要看對所有群體造成的影響。」 以台灣的教育政策為例:人人有獎的大學的政策。 導致什麼情況? 大學學歷愈來愈沒價值,而大學生的素養也一代不如一代。 二○○九年九月二十六日, 《工商時報》,內政部官員在受訪時說明, 為什麼台灣近來失業率下降的原因: 「台灣的高學歷者在經歷金融海嘯長期失業後,已漸能屈就低薪工作, 如今許多大樓管理員、警衛都具研究所學歷。政府補貼政策幫倒忙 但如果這些慘況,某一項政府的政策扮演了很重要的關鍵呢? 由教育部執行的「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 被認為就是實質降低全台灣所有畢業生薪資水準的一個關鍵性政策。 = 如果有學過經濟學的人, 就知道絕大部份政府政策會帶來「無謂損失(社會福利淨損失)」。 也就是「政策」往往只是片面照顧到「少數人」,卻犧牲「大多數人」的利益。 結果就是:愈搞愈糟。 至於理財教育政策, 因為最終會跟「投資」有連結,那就會產生了「利益衝突」。 當大家都在學校時,你我都是「同學」, 可以用朋友的想法來互動,彼此是有利益的。 但到真實的金融市場上,就沒有兄弟之稱,而是「敵人」! 試著想一個情境: 如果你是一位股市贏家, 你每次操作半年可獲利1億,你會告訴別人你何時進出嗎? 別傻啦!利益一定會被瓜分掉,賺錢都是贏在「資訊不對稱上」。 所以政策的推動,要考量很多環節, 不是喊爽就執行,那往往是「悲劇」的開始。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9.143.221
文章代碼(AID): #1B77zi7c (CFP)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最舊先):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4 之 17 篇):
文章代碼(AID): #1B77zi7c (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