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日本疫情

看板nCoV2019作者 (...)時間4年前 (2020/03/16 01:59), 4年前編輯推噓14(14045)
留言59則, 20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5/31 (看更多)
來源 日本厚生省官網 https://www.mhlw.go.jp/stf/seisakunitsuite/bunya/topics_shingata_09444.html 每日日本時間12點統計 檢驗數 陽性 ALL 12197 762 3/15 107 63 3/14 859 40 3/13 1855 55 3/12 181 52 3/11 424 54 檢驗數每日跳動很厲害 但確診數都差不多?! 很難說是不是有意控制的 ※ 引述《CCTing (逃難回來囉,水有毒)》之銘言: : 昨天 32例 : 完全沒有大規模增加的情況 : 3/14 61例 : 3/13 40例 : 3/12 51例 : 3/11 53例 : 3/10 59例 : 3/9 28例 : 3/8 33例 : 整體看起來 甚至有趨緩的現象 : 到底是怎樣魔力 : 如果是蓋牌的話 能夠蓋牌如此久嗎? : 而且現在東奧大概很難順利辦了 歐洲整個大炸裂 也沒有蓋牌的必要 : 莫非這樣的數字就靠日本人自肅來達成 : 太不可思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04.118.23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CoV2019/M.1584295162.A.478.html

03/16 02:03, 4年前 , 1F

03/16 02:04, 4年前 , 2F
這是不是直接用word作業啊? XD
03/16 02:04, 2F

03/16 02:05, 4年前 , 3F
地方自治體回報很慢... 可能真的用 Word
03/16 02:05, 3F

03/16 02:06, 4年前 , 4F
日本我多少會參考,中國就算了
03/16 02:06, 4F

03/16 02:07, 4年前 , 5F
各地方自治體數據不會馬上回報厚生省
03/16 02:07, 5F

03/16 02:07, 4年前 , 6F
這點聯邦政府對美國CDC也一樣啦
03/16 02:07, 6F

03/16 02:07, 4年前 , 7F
這篇數字才對 那邊數字都打錯 = =
03/16 02:07, 7F

03/16 02:08, 4年前 , 8F
03/16 02:08, 8F

03/16 02:09, 4年前 , 9F
今天的命中率有點高
03/16 02:09, 9F

03/16 02:10, 4年前 , 10F
大概都驗高風險團體的 跟韓國教團一樣
03/16 02:10, 10F

03/16 02:10, 4年前 , 11F
輕症的不厭就是
03/16 02:10, 11F

03/16 02:17, 4年前 , 12F
原po講反了....是厚勞省根本沒控制力
03/16 02:17, 12F

03/16 02:18, 4年前 , 13F
這種數字誤差大概就開根號去看啦
03/16 02:18, 13F

03/16 02:18, 4年前 , 14F
每個縣還會自己開記者會
03/16 02:18, 14F

03/16 02:18, 4年前 , 15F
日本像古代封建 地方與民間各有能量
03/16 02:18, 15F

03/16 02:19, 4年前 , 16F
一整天都是速報 大阪+6 之類的
03/16 02:19, 16F

03/16 02:19, 4年前 , 17F
所有數字從100~3000都是正常數字
03/16 02:19, 17F

03/16 02:19, 4年前 , 18F
因為地方延遲回報的話 中央根本不知道
03/16 02:19, 18F

03/16 02:20, 4年前 , 19F
檢測總量多少啊
03/16 02:20, 19F

03/16 02:20, 4年前 , 20F
很奇怪, 但就是日本體制....連CDC都沒
03/16 02:20, 20F

03/16 02:20, 4年前 , 21F
美國不是放棄報告檢疫數了?也許日本檢
03/16 02:20, 21F

03/16 02:20, 4年前 , 22F
疫量並不準確 其實也至少驗了超過一萬
03/16 02:20, 22F

03/16 02:20, 4年前 , 23F
仍然沒有大爆發 只能說人民有差
03/16 02:20, 23F

03/16 02:21, 4年前 , 24F
美國有CDC也無法掌握檢驗量啊
03/16 02:21, 24F

03/16 02:21, 4年前 , 25F
日本理論能量是國家+地方+產業+學界
03/16 02:21, 25F

03/16 02:22, 4年前 , 26F
但厚勞只直接掌握國家級單位
03/16 02:22, 26F

03/16 02:22, 4年前 , 27F
總檢查數 12197
03/16 02:22, 27F

03/16 02:23, 4年前 , 28F
日本人大概比較害怕國家機器太強勢
03/16 02:23, 28F

03/16 02:23, 4年前 , 29F
我認為日本應該還不至於驗出不報
03/16 02:23, 29F

03/16 02:23, 4年前 , 30F
上次放任國家機器太強 被丟原子彈
03/16 02:23, 30F

03/16 02:25, 4年前 , 31F
.....日本連普遍打疫苗, 國家都不能強
03/16 02:25, 31F

03/16 02:25, 4年前 , 32F
制推動進校園注射你小孩
03/16 02:25, 32F

03/16 02:26, 4年前 , 33F
這個應該不準 看各自治體的資料
03/16 02:26, 33F

03/16 02:27, 4年前 , 34F
3/12為例 東京93 大阪123 加起來就
03/16 02:27, 34F

03/16 02:27, 4年前 , 35F
超過厚勞省的數字了
03/16 02:27, 35F

03/16 02:29, 4年前 , 36F
麻煩是日本也沒中央單位強制更新整合
03/16 02:29, 36F

03/16 02:29, 4年前 , 37F
厚勞省的每日數字參考價值很有限
03/16 02:29, 37F

03/16 02:30, 4年前 , 38F
應該被統計到隔天吧 日本12更新資料
03/16 02:30, 38F

03/16 02:33, 4年前 , 39F
那筆3000的就暗示 他們沒啥規律
03/16 02:33, 39F

03/16 02:34, 4年前 , 40F
可能統計晚1天或1週或1個月
03/16 02:34, 40F
※ 編輯: oude (59.104.118.235 臺灣), 03/16/2020 02:35:58

03/16 02:34, 4年前 , 41F
即時報給中央 大概不是什麼義務或責
03/16 02:34, 41F

03/16 02:35, 4年前 , 42F
任. 各地都我自幹
03/16 02:35, 42F

03/16 02:43, 4年前 , 43F
厚勞省那個數據我已經懶得看了
03/16 02:43, 43F

03/16 02:44, 4年前 , 44F
只能推各地回報有落差或是周休的狀況
03/16 02:44, 44F

03/16 02:45, 4年前 , 45F
簡單說 垃圾延遲週休二日古代統計
03/16 02:45, 45F

03/16 02:45, 4年前 , 46F
自治體真的各自發布
03/16 02:45, 46F

03/16 02:47, 4年前 , 47F
單單兵庫就有縣廳,神戶,尼崎,姬路吧
03/16 02:47, 47F

03/16 02:48, 4年前 , 48F
千葉的市川,船橋好像也是獨立發布
03/16 02:48, 48F

03/16 02:54, 4年前 , 49F
沒看到日本前 我還以為封建制度已經
03/16 02:54, 49F

03/16 02:54, 4年前 , 50F
消失了.
03/16 02:54, 50F

03/16 02:55, 4年前 , 51F
安倍的封臣的封臣 不是安倍的封臣
03/16 02:55, 51F

03/16 03:30, 4年前 , 52F
英國跟日本的防疫有啥差別阿
03/16 03:30, 52F

03/16 03:48, 4年前 , 53F
才驗100多就中一半..驗的標準訂太高..
03/16 03:48, 53F

03/16 03:59, 4年前 , 54F
我本來就不太相信日本沒蓋牌...
03/16 03:59, 54F

03/16 05:05, 4年前 , 55F
台灣檢驗數都超過這個了
03/16 05:05, 55F

03/16 08:03, 4年前 , 56F
病床數不足 日本不敢驗的
03/16 08:03, 56F

03/16 08:04, 4年前 , 57F
怕驗到輕症還要去佔床
03/16 08:04, 57F

03/16 09:10, 4年前 , 58F
英國驗了3萬多 也不能說不認真
03/16 09:10, 58F

03/16 09:12, 4年前 , 59F
人均檢驗數超過日本蠻多
03/16 09:12, 59F
文章代碼(AID): #1URcpwHu (nCoV2019)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URcpwHu (nCoV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