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從馬小九報導中探視媒體

看板media-chaos作者 (foudre)時間17年前 (2006/09/25 03:09),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12 (看更多)
※ 引述《dannyxx (故地重遊)》之銘言: : 好,你指出只在媒體中立的問題上著筆,忽略了媒體亂象。對於媒體亂象,待會 : 在我會再論述。 : 但你叫我貼在政治版比較有點意義 我正是由kmt版轉過來的 但跟你 : 的推論相反 kmt版有很多打馬派和反kmt派 對馬小九事件十分「關注」 : 但反而對我這篇有針對性的文章才是不理不彩 反而在這還有點回嚮   我所謂的比較有教育作用指的是能夠讓某些人學到一些東西,這跟得到 的回應多寡沒有必然的關聯,例如你這篇就是個例子,你得到的回應有兩大 類,一種是「沒錯,本來就應該這樣」,也就是說他本來就會這麼做,不是 經過你文章的啟發才豁然開朗;第二種是「這目前行不通」,事實上我還真 不知道是否有人不曉得要貼近真相是兩方面的說法多看,勉強想一想或許在 政治討論區還會有這種一頭熱卻沒偏見的人吧?你想說服打馬派是徒勞無功 的,因為打馬是目的,你的文章勸導他們可以找到真相,但如果真相就是打 馬不成,他們為了打馬的目的會把它視而不見。我並不聰明,但趨近真相要 兩方說法都看的原則我國中就知道,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也差不多,很多人 不是不知道,一種是因為本身就有偏見而「不想」,就像你所謂的打馬派那 樣,另一種是太忙不關注而「沒空」,我認識很多事業有成的長輩比較屬於 這一類。   在自然發展的環境中,前一類「不想」的是屬於比較偏激的一群,佔的 比例是極少數,你不可能完全消滅他們,也不用太擔心他們會有什麼作用, 但目前的隱憂是媒體正在努力製造這一群人,所以在台灣似乎有遠超過其自 然比例的趨勢(不過是否這也是媒體製造出來的另一個幻象讓我們覺得這種 人有很多那就不得而知了);通常佔大多數的是第二種人,這種人的影響你 可以參考本版6474那篇記者協會田習如的文章「你為什麼要相信媒體」。   總之,我不是說你錯,而是認為你想傳遞的想法其實沒有人不懂,對目 前的狀況沒有幫助。 : ↑以上的推論還能接受 跟化學上 ph7=中性值一樣 : ↓注意 再往下的推論 你就出現混淆了 不能把立場直接代入事實 變成 :   立場=事實 : 看了你的量化分析,你把「立場」跟「事實」搞混了。你可以把立場量化:從-1至+1的 : 不同立場中,0就是中立,其他就是不中立。你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但你把量化立 : 場的方法 去量化事實 得到立場=事實的結論 用來證明我說的話有錯  : 你歪曲了我的意思  : 硬要用你的量化方法的話 0就等如事實 事實不會改變 A媒體的立場是-1,B媒體的 : 立場是1 到最後A+B=0 事實就是通通都是0 但這樣分析不好 因為事實不會改變 : 變數是記錄事件的人(或媒體),他怎樣理解這件事 怎樣紀錄這件事 以下我會 : 說明   我並沒有混淆,而是用簡單的量化來示範媒體會如何把事實和立場與非事實 加以混淆,從你的回文來看似乎你假設事實一定是中性的,從超脫的角度來看倒 也是沒錯,一件事實你不去看、不去評價它,它是中性的,但一開始去評價它, 它就不是中性的,只是通常一件事實會有些混沌不明的彈性讓不同立場的人來看 會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就拿弊案來說,你如果抱著超脫的態度來看,「弊案有什 麼了不起?人之常情... 」你對兩種立場的印象不加分也不扣分,那麼這件弊案 的事實就是中性的,但如果你用對它的評價來對兩邊調整你對他們的印象分數, 那麼這件事實就有可能對某方立場有利對另一方不利,那就不再是中性。假設這 件弊案是事實,如果媒體據實以報,立場有利的那一方可能會稍稍讓此弊案看起 來更嚴重一點,而立場不利的一方則稍稍往中性那邊拉,但大致上這件弊案的是 非曲直我們還是可以比較出在什麼地方。然而如果不利的那一方跳脫了據實以報 的限制,想要反敗為勝,無中生有地歷歷編造這個弊案是另一方陷害的陰謀,或 是有利的那一邊覺得要打蛇隨棍上,把一件小弊案編造成一連串的十惡不赦的貪 污計畫,這時候你的方法就沒效了。簡單說,理想上事實評價和立場評價是兩個 獨立的評量單位,但現實是媒體會把它混在一起,如果媒體據實以報,你可以透 過比較來減低立場評價的干擾,但如果媒體報導不實,除非你本來就知道事實是 什麼,否則是無法比較出來的。   你舉出馬小九的報導並不是太好的例子,因為打馬的報導並沒有做到很過份 無中生有的程度,你的例子中頂多是民視忽略馬英九的說法不報,而事實上後來 也有版友指出只是你沒看到,其實民視還是有報。類似性質的機要費,如果你能 像你第一篇討論馬小九的報導一樣,假設各方報導都是真的,在不否定任何一方 報導之事實的條件下,將各方說法綜合出一個陳水扁發票案的來龍法脈,那我會 改口說你的方法有用。   總之,我基調還是一樣,我沒有否定你的想法,只是大家不是不知道,而是 第一、沒有意願去做;第二、有意願去做也需要媒體據實以報來配合。所以你也 沒必要覺得我們是在否定你的提議,而是我們在努力鼓吹營造讓你的提議可以實 現的理想媒體環境。媒體的立場無法去除,但最起碼他們要誠實;前半句我們早 就知道了,重點要努力的是後半句,舉個例來說,就好像一群探險隊陷在濃霧中 找不到路,結果有人搞不清楚跳出來一直吵「要帶地圖,沒帶地圖就會迷路」, 但事實上地圖早就帶了,只是伸手不見五指有地圖也沒用,所以沒拿地圖出來給 你看到罷了,地圖要有用至少得把這片濃霧破開呀! : 我同意據實以報是媒體的責任 而且是最基本的要求  : 我提出個人淺見 我們需要一個監察媒體的機構 針對不實報導及不良的手法 : 有效的管制 本版亦是很好的一個場所 把不實的報導挖出來 教育民眾   的確是如此,另外我想補充的是這種監察機構應該有公民自發性的社會組 織來達成,而不是由政府機關如新聞局或NCC來做(NCC只應該負責大尺度的政 策執行方面)。主要是何為「不實報導」、「不良手法」往往涉及價值判斷, 政府機關會有偏隘獨斷的隱憂,民間媒體監督團體的串聯比較有容納各種聲音 的可能,也才比較能反應閱聽人要的是什麼,而非政治人物要是什麼。 : :   其實有時候真的覺得台灣媒體這樣赤裸裸的表露立場反而成了他們的 : : 一種護身符,面對任何批評,就直接把它們推給立場的問題,在媒體立場 : : 這麼鮮明的情況下,還真是他媽的有說服力,如果只看到問題的表面就很 : : 容易相信媒體的這種說法。 : 這是台灣媒體的一個普遍的現象 目前沒有一家媒體能超然中立於藍綠之間 :  所以我才提倡各家都要看一下 才不會被某一立場的思想蒙蔽    另一個比較讓人灰心的地方是監督媒體的團體很容易就被抹色,因為監 督媒體、批評不實報導不良手法的新聞本身也是新聞,位階上並沒有比其它 新聞高級,有相當多活躍的媒體監督團體被認為是「綠的」,如果我們相信 他們是綠的,那就很難不懷疑他們的訴求是否完全屬實,其實這邊也可以應 用你的想法,就是說他們是綠的沒關係,如果他們能夠結合別的被抹成「藍 色」的媒體監督團體針對某件新聞處理一起發聲,那就會讓這一則批判有說 服力。這應該是比你獨善其身的方式更有廣泛效果的,但為什麼做不到,其 實也和你的理想為什麼於現在的環境中做不到有著相當具關聯性的理由。 : 你說媒體背後有企業支助 所以市場機制沒有發生作用 不完全正確  : 若果應用在電視媒體上 比較說的通 因為廣告收佔它的總入 : 很大的比例 但廣告的本質 本身就具有催眠的作用 即使沒用政治立場的 : 廠商 它推出的廣告 也離不開宣傳手法 透過不斷的重復播放 盡量秀出 : 產品的優點及製做一個景象 使用它的產品 就很有優越感 如某品牌的衣 : 服 就很愛找明星作為代言人 又或早期的香菸廣告 就常打造出抽煙很成 : 熟、很有品味的形象 你把廣告的本質全套用在 媒體立場的取向(藍或綠)  : 卻是有點誇大了 我們不能拒絕廣告的侵擾 但我們還是可以選擇轉台 : 於政治立場濃厚的節目 如大話新聞或文茜小妹大 我們還是可以選擇轉台  : 事實上 每個人依本身的立場 就會選擇跟他們理念相同的節目 簡單說 : 就是人都愛看他們喜歡看的 媒體沒有到扼殺消費者選擇權的地步 再說 : 沒有證據證明媒體受到企業控制 相反 早前國民黨不是早前才關掉一 : 個前官方立場的報章 因為虧很大 這就是市場機制 要反市場機制不是沒 : 可能 只是付出的代價十分巨大   中央日報會倒我認為一方面是它功能性的市場被搶佔,也就是原本較持 平的報社逐漸往極端靠攏,壓縮它的生存空間。其實有個類似的例子,就是 有些人習慣用談話節目來評斷電視台屬藍或屬綠,但試想如果你是一個立場 傾藍的電視台老闆,頂級的藍色媒體人如趙少康、陳文茜等等都被別台先搶 了,你要忠於你的藍色立場請次一級的藍色媒體人開講,收視率大敗呢?還 是請頂級綠色媒體人來賺另一邊的錢?一般的選擇會走市場取向選後者,但 這不代表媒體就是完全照著市場取向走,因為他可以同樣的在新聞手法上散 佈藍色思想平衡過來,是看新聞的人多,還是看談話節目的人多呢?簡單說 閱聽人市場機制並非完全被捨棄,但一般你可以在小地方攏絡閱聽人市場, 但影響大的地方則賣給你認為功能性對你有利的邏輯思想。中央日報也是類 似,他會退出市場,主要是因為他想講的話已經有別人講了,當然另一個原 因國民黨失去政權又被追討黨產,財務緊縮也很重要,但若它的功能性沒有 被佔,對國民黨的發展仍有很大的貢獻性,或許那國民黨也可以選擇先緊縮 其它部門,或是會有其他需要其功能的人出來接手。   確實閱聽人會挑他們喜歡的看,但問題是媒體不會笨笨的只餵給你純粹 喜歡或純粹不喜歡的東西,一定都是糖果混著毒藥一起餵你,餵政治社會的 東西更簡單,因為政治社會已經被塑造成大家都討厭的東西,但是大家討厭 卻又不能不知道,所以既然大家都討厭,他取閱聽大眾討厭程度較輕或較重 的那一種餵你差別就不是那麼大,重點反而變成他的糖衣包得好不好,大部 份人不會為了選比較不討厭的東西而將就比較不喜歡的附帶品,而是會選擇 比較喜歡的東西去容忍比較討厭的附帶品,而容忍久了有時候就會覺得其實 也不是那麼討厭。但能否創造出比較被喜歡的東西則和經濟上或文化上的資 本有關,如果雙方比例失衡得太嚴重,就很容易附帶創造出有利於強勢經濟 階級或強勢文化的政治社會環境,這也是為什麼如果沒有公民社團聯合,一 盤散沙的閱聽大眾很難去抵抗商業邏輯潛移默化的原因。   至於你說我把藍綠媒體歸因為商業邏輯太簡化問題,這我承認但也不太 承認,其實我個人是認為都是可以的,只是有些部份需要很冗長的推論,而 且也不見得能說服所有人,所以我還是承認比較省事,因為我的重點不在於 是不是都是,而是希望大家可以跳脫藍綠意識型態的喜好,多少可以看到除 了意識型態外其實還有商業文化的動機,媒體老闆會這麼做不可能完全沒有 意識型態,但也不可能完全出自意識型態,通常是各種不同的因素混合驅動 他的做為,通常這些因素之間也會互依互生。其實省略冗長的推論,簡單看 一下現狀的事實台灣的企業家到底是喜歡哪邊多一點,就不言可喻了,不過 請注意我的意思不在於針砭哪一方,不是說企業家這樣不中立不應該,也不 是說失去企業家支持的那一邊是倒行逆施,咎由自取什麼的,而只是說,如 果企業家的聲音大幅度地壓倒社會上其它階級的聲音,那這個社會會有穩定 性問題的。   另外我不認為報紙廣告就佔入的比例比較低,尤其是各大報廣泛地免費 大方送,訂第四台至少還要權利金。企業對媒體的贊助也不僅限於廣告,它 也可以訂報當作贊助啊,即使是免費送報給企業也是可以換取其它方面的支 援當作報酬,我對於訂報收入能補回多少報業投資的金額是相當有疑問的。 當然就像我上面說的,我也不否認有意識型態的影響存在,或許報業受意識 型態的影響比電視台高,所以相對受商業影響較小,因為報人通常比較有一 種「匡正世道」的社會責任感,而這種責任感脫不出成長過程中意識型態塑 造的影響,不過現今報老闆一般也都有其它方面的投資,這些投資與期望利 潤是否大於對報業的投資與期望利潤,他意識型態塑造出來的社會責任感是 否是他立論的主要動機亦或只是正當化其商業動機的自我催眠與表面包裝, 這都是很難加以釐清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4.126.149.133

09/25 08:38, , 1F
09/25 08:38, 1F

09/25 13:50, , 2F
@@" 好長一段喔... 所以結論是什麼啊....已經昏了....
09/25 13:50, 2F
文章代碼(AID): #155jVH0e (media-chao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55jVH0e (media-cha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