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漢跟隋唐是靠啥凝聚人心、維持向心力的

看板historia作者 (las)時間1年前 (2023/02/23 16:34), 1年前編輯推噓1(1014)
留言15則, 3人參與, 1年前最新討論串4/4 (看更多)
※ 引述《amidha (東岐明)》之銘言: : ※ 引述《ccyaztfe (1357924680)》之銘言: : : 如題 : : 古羅馬帝國是靠公民權吸引外邦人,用公民權當誘因驅使非公民奮鬥以獲取公民權 : : 宋代以後是靠著完善的科舉制度(與士大夫共天下)來籠絡人心,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往後的李自成、朱元璋、滿清等政權,一崛起就急著辦科舉 : : 那在漢朝(沒有科舉)以及隋唐(科舉不完善)這兩個年代,這些大一統王朝是靠著什麼東西在凝聚人心啊? : 是靠世界政府的文明中心信仰 : 中國在兩漢到隋唐時期,在東亞是至高獨霸的文明上國存在。 : 兩漢以前的夏商周,實質上是像聯合國的世界體系,境內並無國家認同,只有文明認同。 : 隋唐以後的兩宋,中國實質已然四分五裂,遼金可是自稱中國還有自己文字; : 日本作為週遭鄰邦也已崛起,兩宋不再有以往兩漢隋唐中國之卓越超群地位。 : 秦朝統一六國,在當時人們心中是文明世界的世界政府成立,只是暴虐遭到推翻。 : 漢朝隨之成立,兩千多年來統治中土的炎黃貴族傳統完全斷絕。 : 漢朝代表兩千多年炎黃貴族統治傳統下的家國民眾,完全融合建立文明世界政府。 : 漢族認同是其後漢朝四百多年後才形成,更早認同的是對於文明中心上國的自信。 : 隋唐則是漢亡大亂後的再次融合統一,又再建立文明世界政府。 : 唐初更是建立在漢胡夷狄一體的文明認同上,成為當時東亞的文明上國霸權。 雖然這個論調算是,耳熟到第一時間想不出來做為答案, 但仔細想想卻也不是不能相關。 原題目說得不太精確,舉例指向的是平民階層和階級流動問題, 但在凝聚人心這個大題目上又不算很呼應。 如果說,作為地區霸權的文化自信與紅利, 感染不到也激勵不到一般民眾的話, 從反面想,至少內部遠離戰爭的這個狀態, 有助於催生一種,對戰爭的厭惡與恐懼, 當人民不熟悉戰爭時,自然容易覺得, 接受統治儘管有各種缺點,也比面臨戰爭威脅好。 這和一些勢力割據長期處在戰爭狀態的國家人民, 整個思考與態度都會有很大不同。 另一方面從歷史記憶來看, 從春秋戰國時期看到漢朝時期,人民應該也能意識到, (或者在大一統政權偏好的史觀宣揚下) 跟隨地區勢力領袖去打仗,也只是成為一種賭本被消耗。 統一的目的是為了內部實現和平,停止內耗。 這樣的願望或說希望,作為凝聚人心的力量算是能對底層有效的吧。 (王者天下的漫畫XD) 雖然同樣概念原理,在西方會叫Pax romana, 但有些人詮釋東方則可能出現所謂費拉化這種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77.59.11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677141249.A.6EB.html

02/23 17:26, 1年前 , 1F
熟悉戰爭的人民也不一定會挺身對抗任何入侵者 。
02/23 17:26, 1F
的確不一定想抵抗,但跟意願無關, 而是因為各種條件,(組織方式/戰爭距離) 導致有很多手段可以強制動員這些人參與。

02/23 21:37, 1年前 , 2F
所以秦國就以制度封鎖除耕作和軍功外的上升渠道,繼而迫
02/23 21:37, 2F

02/23 21:37, 1年前 , 3F
使農民聽到打仗就急不及待去爭相上陣
02/23 21:37, 3F

02/23 21:39, 1年前 , 4F
當戰爭帶來的紅利高於其他渠道,整個社會就會自然而然形
02/23 21:39, 4F

02/23 21:40, 1年前 , 5F
成尚武風氣,整個社會制度也會圍繞戰爭活動SheJi
02/23 21:40, 5F

02/23 21:42, 1年前 , 6F
熟悉與否並不能阻止戰爭紅利激起對名利財富的渴求
02/23 21:42, 6F
會覺得,封鎖進而強調軍功作為渠道的部分,固然有影響。 但效果沒那麼大,也跟原本底層農民無關。 因為即使不封鎖,那個渠道對大眾來說也沒太大意義, 頂多是影響一些中間階層想更上一步的投資方向。 想想平民真正熱衷軍功的動機。 秦人本來就熟悉戰爭,跟當時的各國人民一樣, 平民就是被拉伕形式與強迫參與,頂多冠上保衛家園的理由。 秦制改革是在原本幹免錢基礎之上,增加了各種獎勵誘因, 那參與的積極度自然就上升了。 而這一切建立的前提其實是,秦國具備戰略/組織上的優勢, 能持續吃到戰爭的紅利才能長期/制度化,所以守勢的各國難以輕易效法。 試圖把秦制直接實行到更習慣和平的人民上,效果可能差很多。

02/23 21:53, 1年前 , 7F
秦其實有制度外的"特例"..就是史記裡"比封君"的富商-烏氏倮
02/23 21:53, 7F

02/24 12:18, 1年前 , 8F
然而秦國並不是烏氏倮遍地走,反過來說,在烏氏倮發蹟時,
02/24 12:18, 8F

02/24 12:18, 1年前 , 9F
他身處的區域並沒有那麼強的秦國行政力量,才使他有空檔在
02/24 12:18, 9F

02/24 12:18, 1年前 , 10F
邊境搞貿易致富
02/24 12:18, 10F

02/24 12:50, 1年前 , 11F
他身處的烏氏縣正好是秦惠王征服之處 尚未穩定下拉攏很合理
02/24 12:50, 11F

02/24 13:13, 1年前 , 12F
奪烏氏縣距離土地收歸國有政策 最多40餘年 可能尚處試探階
02/24 13:13, 12F

02/24 13:13, 1年前 , 13F
段 或許有配套惟史料未明 否則直到嬴政才比封君 似怪怪der?
02/24 13:13, 13F

02/24 13:22, 1年前 , 14F
不然從一律禁私人畜牧一段期間 再開放烏氏倮畜牧的可能性?
02/24 13:22, 14F

02/24 13:36, 1年前 , 15F
若視畜牧為廣義所准的農業 但烏氏倮沒軍功如何"以谷量馬牛"
02/24 13:36, 15F
※ 編輯: fw190a (203.77.59.115 臺灣), 02/24/2023 14:48:29
文章代碼(AID): #1ZzoK1Rh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ZzoK1Rh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