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 日據時代日本殺了多少台灣人?

看板historia作者 (加藤家的惠是我的!)時間7年前 (2016/10/04 19:46), 編輯推噓6(6021)
留言27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9 (看更多)
※ 引述《elmotze (On my way)》之銘言: : ※ 引述《AlbertSpeer (德國軍備部長)》之銘言: 所以 在一個把對方打趴的戰場 在太平洋戰爭前夕 被天皇拿出來酸陸軍大臣還是誰的 原來被天皇酸的人其實是天皇冤枉了他? 更不要說天皇對中國戰場的戰況非常不滿常常在罵的 其實天皇是罵錯了?應該要替那些人平反嗎 原來elmotze比昭和天皇更瞭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1.21.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475581562.A.FF5.html

10/04 19:50, , 1F
越戰和平談判中 美國嗆北越代表:你們從來沒有在戰場
10/04 19:50, 1F

10/04 19:51, , 2F
上擊敗我們! 北越代表回嗆:那又如何?! 對於貶低抗戰
10/04 19:51, 2F

10/04 19:52, , 3F
的傳教士們 也可以效法北越代表這樣回嗆 更何況國軍
10/04 19:52, 3F

10/04 19:52, , 4F
的確打了不少次貨真價實的戰場勝利
10/04 19:52, 4F

10/04 19:53, , 5F
原來真的是想創造民族自信心
10/04 19:53, 5F

10/04 19:53, , 6F
越共從未在戰場上真正擊敗過美軍 照樣笑到最後
10/04 19:53, 6F

10/04 19:54, , 7F
中日戰爭中真正笑到最後的是毛澤東
10/04 19:54, 7F

10/04 19:54, , 8F
國軍讓日軍吃過多次敗仗 更有資格笑!
10/04 19:54, 8F

10/04 19:56, , 9F
至少蔣中正與國軍有資格笑 正如同越南的武元甲有資格
10/04 19:56, 9F

10/04 19:56, , 10F
笑 阿富汗的馬蘇德有資格笑!
10/04 19:56, 10F

10/04 20:43, , 11F
我只能說麻煩下去找昭和天皇痛批他罵錯了
10/04 20:43, 11F

10/04 21:21, , 12F
日本就是敗了 蔣介石就是成為常任理事國之一了 洗什麼風向?
10/04 21:21, 12F

10/04 21:21, , 13F
不然去跟聯合國說中國就是靠美國憑什麼有常任理事國可以當?
10/04 21:21, 13F

10/04 21:22, , 14F
本歷史版版主表示:中國之所以能撿到常任理事國是因為
10/04 21:22, 14F

10/04 21:22, , 15F
美國要制衡日本。 制衡一個被戰勝國佔領的戰敗國XD
10/04 21:22, 15F

10/04 21:23, , 16F
沒辦法屌打中國的日本撿不到常任理事國 而某島連國都不是
10/04 21:23, 16F

10/04 21:24, , 17F
啥某島現在愛自稱是國? 那還不是多虧了被日本屌打的某光
10/04 21:24, 17F

10/04 21:24, , 18F
頭的福
10/04 21:24, 18F

10/04 21:28, , 19F
可惜四國分割日本計劃沒成功
10/04 21:28, 19F

10/04 21:39, , 20F
我才說是為了捧日本ˊ基本邏輯都不管
10/04 21:39, 20F

10/04 21:40, , 21F
1945年日本都已經亡國了 還制衡的屁
10/04 21:40, 21F

10/04 23:04, , 22F
現在擔任常任理事國那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
10/04 23:04, 22F

10/04 23:04, , 23F
覺得那個國家很偉大的話, 隨時可以過去投靠.
10/04 23:04, 23F

10/04 23:11, , 24F
現在統治這座島的是中華民國 最高領導是中華民國總統
10/04 23:11, 24F

10/04 23:11, , 25F
不喜歡這個國家的話 隨時可以從太平洋游出去
10/04 23:11, 25F

10/04 23:11, , 26F
1971年以前的常任理事國叫做ROC 謝謝
10/04 23:11, 26F

10/04 23:27, , 27F
聯合國憲章是寫中華民國 謝謝
10/04 23:27, 27F
文章代碼(AID): #1NyvPw_r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7 之 9 篇):
文章代碼(AID): #1NyvPw_r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