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 台灣的宮廟文化是否受到日本影響?

看板historia作者 (Tsuyoshi)時間8年前 (2016/07/18 02:33), 8年前編輯推噓7(7052)
留言59則, 1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7 (看更多)
我講的是一般正常的宮廟不是那種住家開的那種 台灣的宮廟跟是否有部分受到日本神社系統的影響呢? 日本治台五十年,也曾經有系統的想要轉換台灣人的宗教取向 雖然因為二戰戰敗而功虧一簣,但似乎還是有影響到台灣的宗教文化? 一樣有華麗的神轎,繞境的活動。 一樣也有護身符 拜的對象也是 神,人,自然。(但這在中國自古就是如此) 當然電音三太子不算 我去港澳好像就沒看到如此,中國那邊也沒看過 是否是小弟才疏學淺沒注意到,仰或是在文革時期消失殆盡 當然上面說的清代既有,但像神轎與護身符,是否有受到影響而進化呢? 總覺得日治時期各方面都給台灣帶來影響,那在宗教上呢?是否也是如此? 不在台灣歷史版Po,是想說還牽扯到港澳的宮廟文化,以及中國宗教在文革後的修復 在分裂60年(加上日治實質100多年)兩岸三地各別的演進下,是否有造就出不同的差異 呢? 煩請版上先進解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18.13.14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468780432.A.B78.html ※ 編輯: tsuyoshi2501 (122.118.13.140), 07/18/2016 02:34:24

07/18 02:47, , 1F
去港澳看什麼?去福建看看就知道了
07/18 02:47, 1F

07/18 02:59, , 2F
那些不是文革後恢復的嗎?聽說台灣資助不少也,畢竟
07/18 02:59, 2F

07/18 02:59, , 3F
是兩岸(台福)共同的海神
07/18 02:59, 3F

07/18 02:59, , 4F
我想說港澳也是有中國的宮廟,但好像都沒啥活動也
07/18 02:59, 4F

07/18 03:32, , 5F
會聚眾的民間活動不用文革就砍光了吧?
07/18 03:32, 5F

07/18 03:54, , 6F
日本對台灣宗教活動一向不干涉.
07/18 03:54, 6F

07/18 03:54, , 7F
日本人自己有傳統信仰,也不推銷自己的或加入台灣的.
07/18 03:54, 7F

07/18 03:56, , 8F
日本的節慶遊街這些陣仗在國內才有,駐台日人太少,根本玩不
07/18 03:56, 8F

07/18 03:56, , 9F
起來.
07/18 03:56, 9F

07/18 03:57, , 10F
戰爭期間的統一崇拜活動是政治表演,針對學生和知識分子.
07/18 03:57, 10F

07/18 03:58, , 11F
台灣民間宗教發展跟日本統治是兩條路子.
07/18 03:58, 11F

07/18 03:59, , 12F
神轎遊戲何只東方,看西班牙的復活節活動,比台灣精彩多.
07/18 03:59, 12F

07/18 04:10, , 13F
陣頭因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社會動亂,曾經瀕臨絕滅wiki
07/18 04:10, 13F

07/18 04:14, , 14F
日治,寺廟因民變改建成神社,戰敗後,大規模破壞神社
07/18 04:14, 14F

07/18 04:14, , 15F
宮廟不滅,應該歸因KMT統治
07/18 04:14, 15F

07/18 04:17, , 16F

07/18 04:54, , 17F
to s大 如果是這樣的話 為何日本期間日本人要蓋一堆神社?
07/18 04:54, 17F

07/18 04:55, , 18F
另外傳統也有宋江陣吧 只是不知道流傳下來多少
07/18 04:55, 18F

07/18 08:17, , 19F
從東南亞華僑看就知道啦
07/18 08:17, 19F

07/18 08:50, , 20F
福建的陣頭還有扮大神踩高蹺,以前台灣也有,現在也消失了
07/18 08:50, 20F

07/18 08:50, , 21F
,臺灣改用神尪仔就不流行了,氣勢出不來
07/18 08:50, 21F

07/18 08:53, , 22F
日本也不是沒有影響,但護身符和繞境活動是本身就有的,但
07/18 08:53, 22F

07/18 08:53, , 23F
華麗大神轎多少有影響,神道本身的信仰跟道教相似,也給日
07/18 08:53, 23F

07/18 08:53, , 24F
本在壓迫道教信仰時留了些隱密角落發展
07/18 08:53, 24F

07/18 08:55, , 25F
日本影響最大的,大概是現在多數廟宇用“宮”而少稱“廟”
07/18 08:55, 25F

07/18 08:57, , 26F
護身符反而是現代日本動漫影響有改,以前統治時期基本沒變
07/18 08:57, 26F

07/18 09:32, , 27F
民間信仰是最頑固的。
07/18 09:32, 27F

07/18 10:51, , 28F
黑道搞廟會的部分不
07/18 10:51, 28F

07/18 10:51, , 29F
知有無影響 兩邊蠻像的
07/18 10:51, 29F

07/18 12:14, , 30F
宮是道教才稱宮吧
07/18 12:14, 30F

07/18 12:58, , 31F
但在對面好像也沒看過護身符之類的,港澳好像也沒
07/18 12:58, 31F

07/18 12:58, , 32F
有。我覺得多少,二戰後許多神社改成宮廟與寺。留下
07/18 12:58, 32F

07/18 12:58, , 33F
的東西不會全扔掉吧
07/18 12:58, 33F

07/18 13:01, , 34F
一般名間信仰的說法認為主神為帝/王/后級別的廟宇才
07/18 13:01, 34F

07/18 13:01, , 35F
用宮 但現今混用的情形多
07/18 13:01, 35F

07/18 15:03, , 36F
台灣很多民俗活動, 早在明清就有, 日據時代有沒有混血
07/18 15:03, 36F

07/18 15:04, , 37F
不太確定, 應該沒有或是僅限於極少數特例. 今天民間拜
07/18 15:04, 37F

07/18 15:05, , 38F
的宮廟神明, 好像沒一尊跟日本有關的.
07/18 15:05, 38F

07/18 15:31, , 39F
總稱應該是寺院宮廟
07/18 15:31, 39F

07/18 18:43, , 40F
台灣漁村裡很早興起小廟,自立門號.說是黑道也太超過,但
07/18 18:43, 40F

07/18 18:45, , 41F
確定是民情所請,興廟者為角頭(村自衛隊或村領導階級).
07/18 18:45, 41F

07/18 18:46, , 42F
台南沿海有一漁村(國賽港)清代時有池姓王爺公,人稱賊池.
07/18 18:46, 42F

07/18 18:47, , 43F
因為此地多海盜(古代漁民也兼差打劫附近船隻),眾人出獵前
07/18 18:47, 43F

07/18 18:48, , 44F
到廟裡擲筊下決心.
07/18 18:48, 44F

07/18 18:50, , 45F
廟會是傾眾人之力,無論黑白兩道,都是虔誠信徒,不再區分.
07/18 18:50, 45F

07/18 18:52, , 46F
另外平埔後裔漢化時,衍生出的XX公,XX老祖也是從原本阿立祖
07/18 18:52, 46F

07/18 18:53, , 47F
和阿立母(矸仔男女神)而出.
07/18 18:53, 47F

07/18 18:54, , 48F
這也算是一種新的神種.
07/18 18:54, 48F

07/18 18:57, , 49F
神裡面的貴族如媽祖等是來自唐山,其他小神多為本土製造.
07/18 18:57, 49F

07/18 18:59, , 50F
這些大小宮廟相互濡染,風格漸一致化.
07/18 18:59, 50F

07/18 19:00, , 51F
看來看去,沒有一家跟日本寺廟相像.
07/18 19:00, 51F

07/18 19:03, , 52F
近年以來許多大廟回大陸認祖廟活動,就沒聽過去日本探親的.
07/18 19:03, 52F

07/18 22:23, , 53F
受日本影響?? 想太多了,去福建漳州泉州看看,根本一模一樣
07/18 22:23, 53F

07/18 22:25, , 54F
台灣可能在口音上是漳泉都混在一起了,有空回祖籍地走走吧~
07/18 22:25, 54F

07/19 20:07, , 55F
現在所謂"宮廟"是指那些通靈者自家小廟(隨便一個透天厝
07/19 20:07, 55F

07/19 20:08, , 56F
一樓就開張了,門前放個大鐵桶燒金,到晚上十點還在問神,吵
07/19 20:08, 56F

07/19 20:08, , 57F
鄰居那類的神棍堂.
07/19 20:08, 57F

07/19 20:10, , 58F
正統媽祖廟就跟這個不同了.
07/19 20:10, 58F

07/22 01:28, , 59F
google一下 你在港澳沒看到不代表沒有
07/22 01:28, 59F
文章代碼(AID): #1NYy-Gju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NYy-Gju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