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疑問] 為何美國在越戰打的比較保守?

看板historia作者時間13年前 (2010/12/14 22:59), 編輯推噓1(107)
留言8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14 (看更多)
※ 引述《DLowe (马英九是丑八怪)》之銘言: : ※ 引述《tcbus (女友很像希崎Jessica^^)》之銘言: : : 美國當初在二次大戰打日本時 : : 丟了2枚原子彈 : : 又派上百架B52對東京 大阪 名古屋等大城市實行地毯式轟炸 : : 對為何後來打越戰時 : : 越南國力應該不可能比當時的日本強 : : 但是為何美國反而打的比較保守 : : 要去和越共打游擊戰 : : 直接對河內進行毀滅性轟炸 : : 或是丟原子彈 : : 不是可以減少美軍傷亡 : : 又可使越共直接投降 : : 然後再派軍隊接收全越南? : 我前不久才去河內, 導遊是學歷史的有提過這個問題 : 美軍確實有轟炸河內, 不過他轟炸的是郊區目的是示警, 原因有以下幾點 : : 1. 河內是法國掌管中南半島的首府, 至今保有 8000 棟法國殖民時代 : 留下的建築, 就像二戰時美軍司令不想炸京都一樣 : 2. 河內市區有美軍戰俘營 : 3. 越共這種游擊戰打法, 用轟炸經濟效應不高 : 不過美軍也絕非善類, 惡名昭彰的落葉劑使用最多的地方就在河內附近 : 至今紀念碑多, 畸形兒多 (甚至很多是混血兒) : 對越南最有感情的應該是法國, 戰後想繼續統治越南 : 至於美國的圍堵政策而言, 接收他們陌生的越南恐怕是另一場災難

12/14 17:34,
不同意第三點,遊擊的必要條件是後勤
12/14 17:34
推文不小心超過三行了...請原post幫忙刪除了.. 游擊戰的後勤雖然重要,可是不同於傳統作戰方式,游擊戰可以從敵方和平民取得 許多必要的物資。更何況VC的活動範圍經常是在美軍所"控制"的南越, 而且許多美軍提供給南越軍方的物資和軍械,經常又流入越共手中。 這也是游擊戰最難纏的地方,因為只要獲得當地居民援助,或者直接從南越農村 搶奪所需要的物資,美軍很難有效地切斷越共的補給來源。 美軍轟炸北越基本上不太會影響南越境內的游擊作戰,因為這些越共的物資是取自南越。 越共也經常以柬埔寨和寮國為基地騷擾美軍和南越部隊,美軍透過大規模轟炸所能 達成的目標真的很有限。 即使隔三十年後,美國在阿富汗也是面臨類似的窘境,美阿戰爭明明是2001年底就開打 可是戰事卻還逐漸惡化中,反之美伊雖然是2003年才開打,情勢卻已經穩定下來了。 原因之一就是美軍在伊拉克戰役的對手是正規軍,伊拉克戰前也是國家建設組織健全。 而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卻是游擊戰組織,就像是美軍當時對北越投下的炸彈數量, 還遠超過二次大戰期間整個美軍在歐陸戰爭所投下的數量,卻依然無法使北越投降。 現在阿富汗戰爭已經是美國歷史上打最久的戰爭了,而證明再多的飛彈和轟炸機也無法 取代游擊戰爭中地面部隊的重要性。 -- "The Force is strong in Desirewu. May the force be with him, always." ▁▁▁▁▁▁▁▁▁▁▁▁▁▁▁▁▁▁▁▁▁▁▁▁▁▁▁▁ ████████████████████████████ ══||||█ ▔▔▔▔▔▔▔▔▔▔▔▔▔▔▔▔▔▔▔▔▔▔▔▔▔▔▔▔ Made by Johnmik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161.66

12/15 03:30, , 1F
小弟對倒數第二行不解,美國打最久的不是越戰嗎? 1960-1975?
12/15 03:30, 1F

12/15 09:08, , 2F
越戰我是從東京灣事件後,美國國會通過東京灣決議
12/15 09:08, 2F

12/15 09:09, , 3F
開始算,因為美國總統此時才有廣泛地被國會授權可以
12/15 09:09, 3F

12/15 09:11, , 4F
使用正規部隊公開和北越交戰,因此是1964年(1973撤離)
12/15 09:11, 4F

12/15 23:55, , 5F
原來如此,要有國會正式同意才算是啊,受教了。
12/15 23:55, 5F

12/16 12:57, , 6F
這是我的認知啦 如果有錯誤麻煩版友糾正
12/16 12:57, 6F

12/16 12:58, , 7F
因為1964年以前還是以軍事援助和非正式的一些軍事攻擊
12/16 12:58, 7F

12/16 12:58, , 8F
為主,正式有陸戰隊等大規模陸軍部署都是1964以後
12/16 12:58, 8F
文章代碼(AID): #1D1uPh3M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最舊先):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5 之 14 篇):
文章代碼(AID): #1D1uPh3M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