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疑問] 明治維新''真正成功''的原因

看板historia作者 (普蘭可)時間14年前 (2009/08/21 01:55), 編輯推噓4(402)
留言6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0/21 (看更多)
※ 引述《chenglap (無想流流星拳)》之銘言: : 我們覺得明治維新成功, 是因為我們經常拿一個錯誤的對象去比較. : 就是洋務運動. 一般會拿"明治維新"跟洋務運動比較 是因為甲午戰爭清敗日勝的關係 : 推 sfsm:明治維新真的有成功嗎? 08/21 00:01 : → sfsm:搞到跟各國借錢,背負龐大負債隨時可以破產的地步 08/21 00:02 : → sfsm:這算成功嗎? 08/21 00:02 這個討論主題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先講結論 「明治維新」並沒有成功 而洋務運動也並沒有失敗 中國的失敗是在別處 甲午戰敗不是洋務之敗 是有人扯後腿 敗在清內部的政治鬥爭 不是國力不如日本 Enrik說洋務運動的"國企""民企"都賠錢 那是一開始 張之洞搞賠錢的 盛宣懷來就賺了 張狀元的更不用說 那是大賺的 袁世凱在直隸搞的國企民企 也是賺的 那麼說到日本 到二戰之前 日本民生工業產品的品質 還比中國貨還差 夏鑄九有說過一個故事 有日本火柴賣不好 靈機一動竟然包裝成仇日火柴(因應五三慘案) 結果因為品質太差還是賣不好 故事是否屬實無從考證 但是可以從日方動作側面證實 因為日本佔領中國土地 就是因為如果未佔領 日貨無力與歐美甚至中國貨競爭 日本國際貿易收支惡化到極點 只好惡向膽邊生 想說佔起來排除別國貨 二戰前的中國經過軍閥混戰非常殘破 結果日貨還比中國貨差 這樣 叫成功嗎? 一般的看法 因甲午戰敗 以為清的工業實力遜於日本 這是完全搞錯狀況 因為雙方的船艦都是買來的 根本不是自己的工業實力 差別在於 日本窮兵黷武 把國民搞到快累死餓死 擠出所有可能的每一分錢 加上英國人的有意培植打了點折 盡可能買船艦 清廷則是在翁同龢鬥爭李鴻章下 十年未購新艦 舊艦戰速遜於日艦 海戰首重航速 北洋海軍速度居於下風 被迫以還佔優勢的火力決勝 因此採最能發揚火力的陣形 不是一般以為的"丁汝昌不懂海戰" 再說 丁一開戰就重傷不能指揮 北洋海軍的將兵其實都相當優秀 並不遜於日方 戰敗主因是政治鬥爭 非戰之罪 日軍真正較優勢之處其實是陸軍 由於日本陸軍採西式教範建立 而清的新軍要待 甲午戰敗後袁世凱的小站練新軍才開始 因此陸戰上甲午 庚子 日方都痛電清軍 但這表示「明治維新成功」? 不 這只是日本"建軍成功一半"而已 為什麼說成功一半? 因為只能扁清軍 和靠距離暴力婊俄軍 勝之不武 而窮兵黷武的建軍方式 就直接導致日本隨時在破產邊緣 結果越來越捲入戰爭漩渦 甲午戰爭時 若日方未得到賠款 數月內就會財政完全破產 好死不死賠款救了日本 後來就想說快掛了就用武力搶看看 沒想到後來越搶越賠 越賠就越搶越大 最後終於引起眾怒 在ABCD包圍網下挑起太平洋戰爭 被美國人打爆 "維新"後的日本是一個面黃肌瘦快餓死的人 中國則是一個殭屍 快餓死的人飢不擇食 跑去啃了好幾口殭屍肉 旁觀的人說 : 哇 那個人好強 殭屍毫無還手餘地 所以他成功 殭屍失敗 對嗎? 等了一下 看到美國大兵來了把那個中了殭屍毒的人打成肉碎 才知道都是失敗 沒有成功 -- 《海角七號電影小說》 阿嘉的過去,友子的不平,馬拉桑的奮鬥,明珠的悲劇,栗原南的追尋。 《明騎西行記》The Lost Emperor, the Westering Chevalier 鄭和下西洋與百年戰爭,麥加朝聖與搶羊大賽。歷史,遊記,武俠。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25310 作者部落格 http://plamc.pixnet.net/blo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0.180.19

08/21 03:49, , 1F
推這篇
08/21 03:49, 1F

08/21 05:14, , 2F
推..歷史的必然與偶然 很難說
08/21 05:14, 2F

08/21 05:17, , 3F
所以以目前中國弱勢,日本強勢,以後會逆轉嗎?美國霸權以後不在
08/21 05:17, 3F

08/21 08:35, , 4F
這不能預測
08/21 08:35, 4F

08/21 08:35, , 5F
人為因素很大 變因太多
08/21 08:35, 5F

08/21 08:36, , 6F
只能暫時預測 但是可見的是預測結果會改變
08/21 08:36, 6F
文章代碼(AID): #1AZOtt2Q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0 之 21 篇):
文章代碼(AID): #1AZOtt2Q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