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關於朝鮮用漢字導致文言分離的現象...

看板gallantry作者 (公館阿札爾)時間8年前 (2016/04/16 16:52), 8年前編輯推噓7(7044)
留言51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5 (看更多)
※ 引述《RoiSoleil (哲學家的太陽)》之銘言: : 有看過韓國古裝劇的人都知道, : 他們不館是匾額、家裡的屏風、朝廷的奏章, : 都是使用漢字。 : 因為至少自唐代以來, : 朝鮮半島就成了漢字文化圈的一環。 : 當時的知識份子(大多是兩班階級,也就是士大夫), : 書寫字完全是用漢文, : 所以我去修中文系開的韓國漢文學, : 讀起韓國文獻來一點都不費力。 : 因為就是正統的文言文跟詩詞格式。 : 也因為如此, : 不識字的百姓沒辦法讀懂漢字, : 用書寫表達意思, : 因此在朝鮮第四代世宗大王(一萬元韓圜上那一個)時, : 創造了朝鮮注音文, : 那時叫「訓民正音」, : 給老百姓使用, : 但那時只有老百姓會用, : 士大夫是不屑使用的, : 一直到二戰後民族主義抬頭, : 兩韓才全面使用諺文。 : 我的問題是, : 士大夫長期使用漢字, : 那他們平常講話是用黏著語語法的韓語嗎? : 還是實際上直接講漢語發音? : 也就是究竟是 : 1.書寫時與朗誦時都用漢字漢音。 : or : 2.書寫時用漢字,但腦袋裡跟日常生活是講韓語? : (這樣不會整個搞混嗎?) 實際上還是講韓語,比如說你所提到的訓民正音就有漢文版和「諺解」版(韓文翻譯) 漢文:https://goo.gl/STCH7X 諺解:https://goo.gl/YovxOJ 漢文版的「國之語音,異乎中國...」就是你我都看得懂的漢文 而諺解版就是用韓文翻譯漢文的內容 (不過15世紀的韓文和現在差異也很大,現代韓國人沒受這方面的教育也看不懂) : 我知道韓語有70%是漢字詞, : 大概等同於日本漢字也有很類似漢語讀法的讀音一樣, : (所以古代日本寫漢詩,還真的可以合漢詩的平仄押韻-- : 不知道他們寫時是怎麼讀的?@@" 畢竟和音漢字跟真正漢字讀音還是有差) : 拜求神大幫我釋疑! 韓語裡的漢字音有一套固定唸法,基本上和中古漢語可以對應 如果有一點古漢語音韻的知識,看到漢字要推出韓文唸法並不困難 這點和日文有吳音、唐音等複雜層次不太一樣 而日本人吟誦漢詩的時候,不會真的一個字一個字按照漢字發音來唸 舉例來說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會唸: 國破れて山河在り くにやぶれて さんがあり 城春にして草木深し しろはるにして そうもくふかし 而不是:國(こく)破()山(さん)河()在(ざい)...這樣一個一個依漢字發音 但韓國人唸漢詩的時候,就會逐字以漢字音唸誦出來,至於意思會另外翻譯 所以會是: 國破山河在 guk ba san ha jae 城春草木深 seong chun cho mok sim (不支援韓文所以我用羅馬拼音) 實際的吟誦: https://youtu.be/E3XJb6ZF180
(從2:40開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0.182.5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allantry/M.1460796751.A.371.html ※ 編輯: paulmcy1216 (111.240.182.53), 04/16/2016 17:00:12

04/16 17:07, , 1F
推實例 上面的訓民正音諺解 就是當時的朝鮮語白話文
04/16 17:07, 1F

04/16 17:09, , 2F
而經過500年韓語改變 現在又需要新的韓語白話文諺解
04/16 17:09, 2F

04/16 17:11, , 3F
然後漢詩部分 是"現代"日文和韓文的讀法 韓語的漢字
04/16 17:11, 3F

04/16 17:12, , 4F
音讀 發音改變相對上較小加上本身音素較多 朗誦仍能
04/16 17:12, 4F

04/16 17:13, , 5F
押韻對仗 而日文發音改變較大,現在已失去很多音素
04/16 17:13, 5F

04/16 17:14, , 6F
逐字音讀已失去韻律及辨義 因此現在只有用漢文訓讀
04/16 17:14, 6F

04/16 17:16, , 7F
但最初傳入時漢文及漢詩都是能直接用當時的音讀朗誦
04/16 17:16, 7F

04/16 21:28, , 8F
感謝大大予以解答
04/16 21:28, 8F

04/17 06:59, , 9F
一樓說得跟現代中文不是一樣嗎XD
04/17 06:59, 9F

04/17 12:59, , 10F
不一樣 韓日語跟漢語文法不同 所以同一篇文章才需要
04/17 12:59, 10F

04/17 13:01, , 11F
漢文跟訓讀/諺解並列 而漢文文言文和白話文只是同一
04/17 13:01, 11F

04/17 13:03, , 12F
種語言的書面跟口語而已 所以不需要一篇文章同時寫
04/17 13:03, 12F

04/17 13:05, , 13F
文言和白話 白話文只出現在小說 現代才正式書面使用
04/17 13:05, 13F

04/18 00:55, , 14F
韻文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啊 能唸但是早就不押韻
04/18 00:55, 14F

04/18 01:01, , 15F
現代韓語跟現代漢語各方言 讀漢詩還是能押韻啊
04/18 01:01, 15F
就像竹王子上一篇回文所說的,韓語讀漢詩多半能押韻 這一點和漢語各方言一樣,甚至比很多漢語方言更能押韻 但我覺得日文之所以已經不以漢字音讀,另一原因是一個漢字在日語未必是一個音節 比如入聲字「國」、「木」分別是こく、ぼく,變成兩個音節 對於重音節數工整的漢詩來說(五言、七言),會破壞漢詩的韻律感 相比之下,一個漢字仍保留一個音節的韓語和越南語就可以維持這種音節工整的韻律感 ※ 編輯: paulmcy1216 (111.240.195.119), 04/18/2016 01:17:14

04/18 03:16, , 16F
對了 上述漢語各方言 當然也包含國語(現代北京話)
04/18 03:16, 16F

04/18 03:17, , 17F
日語受限於本身音素 漢語音中的雙元音,尾鼻音,入聲
04/18 03:17, 17F

04/18 03:18, , 18F
都變成兩音節 不只是無法押韻 連對仗也辦不到了
04/18 03:18, 18F

04/20 15:27, , 19F
所謂押韻,也要講求聲調的. 不同聲調,縱使韻部一致也不用.
04/20 15:27, 19F

04/20 15:28, , 20F
而韓國人讀漢詩,因為韓語無固定聲調,押韻就缺乏美感,除非
04/20 15:28, 20F

04/20 15:29, , 21F
改成歌唱,唱歌時沒影響.
04/20 15:29, 21F

04/20 15:30, , 22F
而詩韻對韓語人的規範就不大重要了.
04/20 15:30, 22F

04/20 15:31, , 23F
除非韓國人本身再編一本本土化的漢語詩韻.
04/20 15:31, 23F

04/20 15:33, , 24F
橘過淮為枳,那裡歸的韻部不同.
04/20 15:33, 24F

04/20 15:35, , 25F
對於近代中國文人而言,押韻是一種形式主義,並非聲音美感
04/20 15:35, 25F

04/20 15:36, , 26F
要求.清朝皇家貴族都講北方話,一聽就知實際韻不對,他也無所
04/20 15:36, 26F

04/20 15:37, , 27F
謂,不會去改詩韻,沒有人那麼好膽.
04/20 15:37, 27F

04/20 15:38, , 28F
入聲詩也不作了.
04/20 15:38, 28F

04/20 15:39, , 29F
民間小調是後來發展的,但是文言詩要承接歷朝歷代文庫,
04/20 15:39, 29F

04/20 15:41, , 30F
實際不押韻,是一種缺憾,但是形式主義更重要的.
04/20 15:41, 30F

04/20 15:42, , 31F
你看康熙帝一篇又一篇寫,他都不在乎了.
04/20 15:42, 31F

04/20 15:42, , 32F
比起宋太祖的"大膽興革",反而實際多了.
04/20 15:42, 32F

04/20 15:43, , 33F
我認為韓國文士並不在意押韻問題,連中國都不押了......
04/20 15:43, 33F

04/20 15:45, , 34F
你可以下載韓國古代的漢詩看看....他們作法出我們所料.
04/20 15:45, 34F

04/20 15:47, , 35F
而看了那麼都古文我發現,從有詩韻這害人的東西開始,漢詩
04/20 15:47, 35F

04/20 15:49, , 36F
一直都有普遍押韻不符韻書的老問題.只是大家馬馬虎虎慣了.
04/20 15:49, 36F

04/20 15:50, , 37F
考試那天別填錯就好了.韻書派也別過度認真了.
04/20 15:50, 37F
的確唐宋詩韻無論在中國或韓國之後都已經變成形式大於實質的東西 即便如此,無論是中國或韓國文人寫五言、七言風格的漢詩時, 依然會遵照廣韻、集韻、平水韻等韻書的韻部 但相對於中國官話而言,韓語漢字音更能貼近前述唐宋韻部分類 比如大多數官話中已經不存在的: 保留-m(咸深等攝)、-p、-t、-k(入聲)及麻攝二三等同為a元音、山攝三四等同為eon 等等特徵,都使得漢詩以韓語漢字音來讀時是押韻的,聽起來也順耳一點 現代首爾韓語的確沒有聲調,但十六世紀以前韓語是有聲調的, 而以釜山話為首的慶尚道方言也保存著聲調 在古代文獻裡,也會注意每個漢字的聲調,並在諺文旁邊註明 沒有點是平聲、一點是去聲、兩點是上聲 如上面的訓民正音諺解就有標明聲調

04/20 17:11, , 38F
語言字音隨著時間改變 當然當初的韻文規定格式就會
04/20 17:11, 38F

04/20 17:13, , 39F
不切實際 後世要作唐詩 一種是嚴格按照古韻書音韻
04/20 17:13, 39F

04/20 17:14, , 40F
一種是專注於現時讀音韻腳 或是另外發展出宋詞,元曲
04/20 17:14, 40F

04/20 17:15, , 41F
,新詩...等 以現時發音押韻,並非"只是形式,無美感"
04/20 17:15, 41F

04/20 17:16, , 42F
流行歌,打油詩不見得押韻 但有韻的還是比沒韻的好聽
04/20 17:16, 42F
中國的韻文發展倒也沒有這麼死板 雖然文人在以五七言為主的文言漢詩死抱住唐宋的韻不放 但也不是沒有其他新的韻書出現以反映當代的押韻 好比元朝的中原音韻反映當時北曲、散曲用韻,已經不將入聲單獨列出 而福建的戚林八音、彙音妙悟也分別以福州話、泉州話為準,而非死守唐宋韻書 ※ 編輯: paulmcy1216 (140.112.4.190), 04/20/2016 20:08:40

04/20 20:59, , 43F
是啊我上段就是同原po補充的意思 還有從現代北京話
04/20 20:59, 43F

04/20 21:00, , 44F
讀詩經仍大部分能押韻來看 朗誦古韻文的影響並不大
04/20 21:00, 44F

04/20 21:56, , 45F
看不出樓上有補充 只看到一直被糾正
04/20 21:56, 45F

04/20 22:07, , 46F
我說我上段推文跟原po補充的同意 怎樣看成我補充的
04/20 22:07, 46F

04/20 22:09, , 47F
討論內容看不懂也罷 連白話敘述都顛倒誤讀別硬亂入
04/20 22:09, 47F

04/21 10:41, , 48F
呵呵~~
04/21 10:41, 48F

04/21 19:15, , 49F
押韻還是得看平水詩韻.至於大部頭韻書(廣韻等)有其更強大功
04/21 19:15, 49F

04/21 19:16, , 50F
能.
04/21 19:16, 50F

04/21 19:17, , 51F
考據文字的就要依賴廣韻了.
04/21 19:17, 51F
文章代碼(AID): #1N4VrFDn (gallant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N4VrFDn (galla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