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哪裡有這樣的書店

看板eslite作者 (自由)時間21年前 (2002/11/24 01:3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1/64 (看更多)
謝謝您的回應(同時也感謝板主及您的推薦), 不過在回應您的文章之前, 我得先告知由於視力上的問題, 對 BBS 上結實的字體所構成的文章容易感到疲憊 因此可能疏忽些重要的詞彙, 或強化了某原本不甚重要的字眼, 或未能體察作者的本意, 還請多多包含, 但我仍會盡力著去了解您字裡行間的概念的~ ※ 引述《stanagain (甜心小寶貝)》之銘言: : 我也曾經是一個極端的後現代主義者 : 無線上綱的信奉所謂的『認同政治』與『文化相對論』 : 強調認同的差異 : 社會中每一種族群都擁有自己獨特的生命史 : 因此不需要也不可以把強勢族群的任何世界觀加諸在異己身上 : 各族群階級的地位是平等的 : 所以不可以用進化的觀點來理解各部同族群的文化脈絡 : 必須尊重每種不同的文化的價值觀 以上是您對文化相對論的簡述. : 既然這個社會是由各種族群與階級所組成的有機體 : 因此過份把不同的族群相對化只會導致相互的認識不再可能 : 同時容忍也不再是一種必要的美德 : 就如同今天翰如煙海的有線電視頻道中 : 我們總是缺乏欣賞自己喜好頻道之外的耐性 : 你可以說我們在觀看的過程中尋找認同 : 但是這只會使我們永遠處在自己的世界中 : 往往會把自己與他人的世界不當的僵固化 : 好像一切都是如此的理所當然 : 因此文化與社會的變遷將永遠不再可能 : 這會是後現代主義本身所造成的自我衰敗 : 當代社會或許會有解體的危機 : 然而在後現代主義無限的解構底下 : 所謂的一個族群在缺乏『異己』的對照後 : 本身也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區隔 : 最後,當走向極端,世界將會原子化 : 每個人將會是自己最後且唯一的認同單位 : 在這種原子化的社會中, 不只社會互動不可能 : 個體間的認識不可能也不需要外 : 所有的道德也將消失 : 因為沒有人可以拿自己的道德套用在別人身上! 以上是您就文化相對論所導致的可能現象(原子化)所作的推論(請恕我刪去了一些文句) 然而, 我個人以為"過份把不同的族群相對化只會導致相互的認識不再可能"略武斷了些, 也就是說, 我覺得導致"相互的認識不再可能"的原因不完全是"文化相對論" "文化相對論" 除了提供我們對目前社會文化應有的態度的建議之外, 同時還包含了對現實的描述 --這世界的確是由各不同的族群所建構而成的, 我想這是不容否認的吧 (我就把這一項描述當作我們之間的共識, 好嗎?) 事實上, 僅僅有這樣的一個現象就足夠構成了 "相互的認識不再可能" 吧!? 社會學中將人類團體的分類, 有一項是簡單地分為 "內團體" 及 "外團體" 兩大類, "內團體" 指的是包含個人的群體(比如說六年十班的我), "外團體" 則為內團體以外的團體(比如說其他六年級的班級, 或其他年級, 或其他學校) (我不善長作定義, 希望以上的描述不會讓您誤解, 更希望您早已從社會學課本中學過了) 個人在內團體中是熱情, 親切, 和平, 尊重等一般而言為較正面的情感, 但對於外團體, 則是冷漠, 敵意, 競爭, 衝突等的情感. 您同意嗎?? 希望您能同意, 同樣地也把它當成現實世界的描述, 因為我實在無法推論出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現象. 如果以上我們都能達成共識, 那麼我們應該可以這麼說, 對各個族群而言, 其他的族群都屬於 "外團體". 因此, 對於其他族群, 或多或少我們都有著負面的情感, 比如說, 冷漠不關心, 我想, 這就埋藏了 "相互的認識不再可能" 的種子了吧!? 也就是說, 如果我們沒辦法體認到世界是由眾多的族群組合而成的, 而又無意識地任由我們內心對於"外團體"的情緒發展擴大, 族群的相互認識終至不再可能. 而我想, "文化相對論" 就是在描述世界包含眾多擁有自己獨特生命史的族群之外, 更提醒我們別讓強勢族群的世界觀加諸在異己身上 和 "族群間相互的認識不再可能" 的成因不是那麼的直接吧!? 您覺得呢? :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當我聽到中產階級宣稱: : 『叫那些布爾喬亞用自己的不義之財蓋一棟自己的城堡』時我會如此的驚駭 : 布爾喬亞如果完全被相對化,完全被摒除在社會公共領域外, : 這個社會事實上將會有解體的危機 : 因此我固然可以用我爸媽的資產打造一個屬於我自己的私人空間 : 但是這個社會卻將因此失去一個不同階級間辯證的動力 : 即使今天我們可以將一切的生活形式相對化 : 但不同階級間權力的不對等是無法隨之消解的 : 就如同在美國原住民保留區裡的印地安人被迫過著與白人不同的生活 : 使得他們難以脫離弱勢地位 關於這個例子, 同樣地我覺得印地安人的弱勢已是現實, 然而這樣的現實不是由美國設立原住民保留區所造成 廢除保留區也不會讓他們的地位提升 :) : 更可怕的是這種缺乏容忍的文化相對論更會成為類似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最佳藉口 : 因此,一個比較理想的社會也許是當中充滿各類族群的有機體 : 每一階層的個體可以學習理解包容與尊重異己的美德 : 所有的族群都是這社會有機體的一部份 : 所以互動是必然且必須的 : 每個個體也不可能永世不變 : 這種跨族群的互動也許可以給我們一個尋覓變化的靈感! 這不就是 "文化相對論" 中所強調的 "別讓強勢族群的世界觀加諸在異己身上" 嗎!? : 因此我才希望可以有一個能為布爾喬亞所設計的『公共』空間! 讓我開另一個議題吧, 我突然發現誠品書店嚴格來說, 並不算是公共空間吧!? 您認為呢? 但是我仍然相當欣賞佩服您的推論思考理路以及社會學學識, 也相當欽佩您的動機, 我想這裡的 "誠品之友" 都可因為這一長串的討論, 更能提醒自己不要藉強勢階級而使用暴力, 對於其他的朋友, 不論他的階級, 喜好, 外在的言行或內在的思想能包容, 尊重 欣賞這個由眾多不同的族群所構成的世界 這是在這資本主義民主社會中我所能提出最好的建議了 : 你說的知識是否為生產工具 : 在我的理解中無論是資本主義或是馬克思主義 : 都同意將他列為生產工具的一種 : 所謂的知識包括了專業技術外 : 也包括了創意,專利權,經營遠見,管理能力等等方面 : 這些可是會為你帶來很多財富的,因此他也會成為被資本家覬覦剝削的對象 : (當然還需要配合其他的生產工具你才能當一個布爾喬亞,否則只能去擺路邊攤吧!) 不好意思,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並沒有說得很清楚, 我承認知識的確是屬於生產工具的一種 而在民主社會中, 為了資本主義能確切地實行, 特將私有財產制入憲 但是對於知識, 我不是很確定將它劃入財產權當中加以保障及限制妥不妥當? 因為我以為知識應該是共享的 也就是說, 我們所應限制杜絕的應該是個人利用他人的智慧知識(簡單地說, 就是抄襲)來營利 但是對於資訊的流通及共享, 仍應加以保護的吧!? 我比較想討論的是這個 :) 但是我沒有修過智財法, 對現行法規也不甚熟悉, 想聽聽別人的高見, 若是要作更深入的討論, 我是萬萬沒有那個學識及資格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8.160.10.44
文章代碼(AID): #ztxoyEC (eslit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ztxoyEC (esl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