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交響曲的發展?

看板clmusic作者 (李哲邦)時間16年前 (2008/07/04 23:29),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5 (看更多)
: → Gennifer:請問『純正的浪漫主義』的樣的詞彙是怎麼定義的??? 07/04 11:06 一般說到歐洲古典音樂十七到十九世紀中的發展,都是巴洛克->古典->浪漫 但這種分法是很不嚴謹的 例如巴洛克的意思是渦卷的,不規則的,不按照格式的 那麼你能將巴哈的音樂歸在"巴洛克"嗎? 著名的藝術社會學者亞諾豪斯根據歐洲藝術史以及參酌當時歐洲的社會情勢,對這段時間 的藝術分期作如下的區分 1.巴洛克主義 2.巴洛克古典主義 3.洛可可主義 4.洛可可古典主義 5.感傷主義 6.中產階級寫實主義 7.新古典主義 8.前期浪漫主義 9.浪漫主義 10.現實主義 以這樣的分法,若來解釋德奧系統的音樂 巴哈的音樂屬於巴洛克古典主義 巴哈的兒子,海頓,莫札特屬於洛可可古典主義 莫札特的部分作品以及貝多芬是洛可可古典主義轉入前期浪漫主義的關鍵 浪漫主義則一般認為以舒伯特為先聲,舒曼,李斯特,蕭邦真正揭開之,但前期浪漫主義並 未因此消失 浪漫主義的特徵包括: 1.不拘泥形式,揚棄古典主義種種的格律--維也納三傑的音樂和巴哈相比,其實更不古典 2.個人主義,加入個人的情感 3.崇尚精靈,神秘,並在作品中積極營造這樣的氣氛 4.採取民間的素材 1和2是必要條件,3和4則是浪漫主義藝術家常採用的策略 : → Gennifer:Brahms覺得自己才是真正遵循 貝多芬的傳統發展下來的 07/04 11:08 沒錯,因為布拉姆斯的形式,語法,管弦樂編制和貝多芬時代的習慣較接近 但華格納說過"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是進入戲劇音樂的入門",意指這首交響曲的表現,已經 宣示如何光用管弦樂就能貼近人生,貼近戲劇 所以我常說,布拉姆斯得貝多芬之形,華格納得貝多芬之神 : → Gennifer:Brahms 的交響曲也非常有戲劇性 也常有突強 07/04 11:12 : → Gennifer:Bruckner交響曲在曲式上 是有所革新的 07/04 11:13 : → Gennifer:不只是在呈式部會用三個主題 主題之間也省去了transition 07/04 11:15 : → Gennifer:Brahms覺得 Bruckner的音樂像 很多碎布拼成 07/04 11:16 其實舒伯特的第九號就已經很明顯有這樣的傾向 初聽會覺得突然有強音闖入,而這強音和之前的旋律沒有關聯 布魯克納之所以更嚴重,是因為他的交響曲採用了管風琴的語法,反應那種變換音栓的效果 : → Gennifer:『擁抱全有機體觀』滿深奧的 可以解釋一下嗎??? 07/04 11:19 藝術家在創作時,會構想一個意境,然後試圖將作品整體和這個意境緊密融合,缺了一個部 分就不成其意境,這叫"有機體"或"詩意" 但亞里斯多德說過:每件物體都有其該有的歸屬 這種思想造成了格式,機械化的情形出現 例如文章要求起承轉合,什麼樣的內容就該放在什麼樣的地方,造成詩意作用不充分,作品 像是數個情景組起來的 孟德爾頌在寫作"義大利"交響曲時,他必然原本也想把對義大利的印象融入在作品之中,但 因為他遷就古典的格式,所以四個樂章像是在說義大利的四個風土民情 到了浪漫主義,李斯特和蕭邦等人漸漸不愛用奏鳴曲式,而改用獨立短曲,就是為了使整體 成為有機體,詩意不被破壞 而浪漫主義之後的交響曲,就是試圖在這種曲式中做出李斯特,蕭邦他們那種短曲的擴大 當然聽起來是怎樣見仁見智,不過有個事實,布魯克納,馬勒以至西貝流士,尼爾森,他們的 交響曲反而不強調敘事性(也就是不強調第一樂章說什麼,第二樂章說什麼...),而是用整 首曲子去表達作曲家心中要表達的意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71.208.235

07/05 00:03, , 1F
分的好細...
07/05 00:03, 1F

07/05 04:58, , 2F
別的不說 馬勒交響曲的標題性(敘事性)很明顯吧?
07/05 04:58, 2F
文章代碼(AID): #18Ra7OF_ (clmusic)
文章代碼(AID): #18Ra7OF_ (cl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