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Re: [問題] 性向與憂鬱症的關係

看板bi-sexual作者 (凌溫香)時間16年前 (2008/05/19 22:2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16 (看更多)
※ [本文轉錄自 transgender 看板] 發信人: LifeGoOn@kkcity.com.tw (人不為己), 看板: transgender 標 題: Re: [問題] 性向與憂鬱症的關係 發信站: KKCITY (Mon May 19 19:57:46 2008) 轉信站: ptt!Group.NCTU!grouppost!Group.NCTU!KKCITY 因為權限沒通過,所以不能直接在ptt上回應 我在BI版看了諸多回應 很感動honkwun站在第一線為TG及TG運動者抵擋砲轟 這個話題早在林國華過世後不久就在TG圈吵翻天了 立場一模一樣,就是這兩派 如果你把林國華當成自己的親人或是團體內需要保護的成員 就會出來捍衛他所受到的不平等 許多TG友善的醫師不是沒遇過類似的求診者 但是他們絕不會上媒體數落個案自己有問題 林國華自殺是一個社會新聞 站在社會運動及社會教育的立場 必須對外發聲引導讀者的思考角度(要不然會被報導得更不堪) 我們究竟要讓社會大眾有什麼樣的認知? 變性人如果長得醜或沒錢就會很慘? 有憂鬱症困擾的變性人不能變性,但也沒辦法解決性別困擾? 大家都抱怨TG新聞太負面影響TG形象 摸索中的朋友也因為很多負面報導被嚇得辦死 但是好不容易有人出來為變性人講句話,社群內部就開始圍剿 有沒有人想過破蛹成蝶這篇文章不但是在保護當事人及其家屬 更是在保護TG社群內外許許多多脆弱的靈魂!! 我們可以看見TG生存的確需要一些條件和能力 也可以推想林國華會自殺絕不是單純的性別問題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見許多人為改善惡劣環境的用心和努力 條件差的、能力不足的人一定會最先出事,這個現象在任何弱勢族群中屢見不鮮 在責怪當事人能力不足的時候,有沒有想過 他們在年幼的時候是否有好的環境讓他養成健全的人格和市場需求的工作能力? 記得葉永誌都還還來不及長大就罹難嗎? 這個故事離我們並不遠! 我們得承認自己能力有限,無法挽救許多悲劇 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當事人的價值,藉此鼓勵在暗處的朋友不要害怕 弱勢朋友經常得面對沒有語言可以表達自己,沒有正當性可以抬頭挺胸活著的窘境 把林國華當成我們的妹妹好嗎?你會怎樣對待你的妹妹? 別像一般人一樣把可憐的TG踢到牆腳 即便他有很多複雜的問題,也不能粉飾社會上對不男不女的歧視 ※ 引述《honkwun.bbs@ptt.cc (反皮草 拒絕血腥時尚)》之銘言: > ※ [本文轉錄自 bi-sexual 看板] > 作者: honkwun (反皮草 拒絕血腥時尚) 看板: bi-sexual > 標題: Re: [問題] 性向與憂鬱症的關係 > 時間: Mon May 19 01:38:35 2008 > 很高興跨性別在這個版引起討論, > 我怕回得太長,先回一部份好了。 > 有未盡回覆之處,請多海涵。 <(_ _)> > 用改文補充一段,先說以下回文不是爭一個絕對對錯, > 但有很多重要的點值得考慮。 > : 有跟林國華進行深度諮詢的人是林醫師而不是本文作者 > : 我不知本文作者有什麼依據光憑知道林國華的死就去推翻專業醫師的判斷 > 性別團體(所謂本文作者)是一路陪著林國華的,不是光憑他的死。 > : 所以我認為這裡的推論整個一個主觀 > (我現在用同性戀的角度敘述,希望bi版也能試圖理解。) > 跟同性戀無法成為異性戀,勉強成為異性戀容易痛苦一樣, > 跨性別的原生性別只會帶給他痛苦。 > 這不是兩條可以比較的路,對當事人而言,只有一條路。 > 同性戀無法想像,要經過醫師同意才能跟同性談戀愛。 > 但是不少同性戀應該遇過,父母阻止你, > 阻止你跟同性戀愛、想強迫你跟異性結婚。 > 想想看,父母何嘗不是基於善意, > 想讓你走一條比較好走的道路呢? > 誰都知道社會對性少數不友善, > 有多少人願意讓性少數走他自己想走的路? > 當一個不能再忽視自己同性情慾的同性戀走進輔導室, > 如果輔導老師以「善意」的立場勸他「回頭」, > 對當事人而言,這就是落井下石。 > 在90年代,連什麼同志遊行、諮詢都還沒有的時候, > 即便一個同性戀跟輔導老師說:「同性戀也可以過得很幸福呀。」 > 老師是不是很可能「合理地」跟他說:「孩子,你真是太傻太天真。」 > 「基於『為你好』,你還是先別當什麼同性戀吧。」 > 如果你硬要當,後來又感情不順,那就是你不聽專業言,吃虧在眼前。 > 雖然我們很願意相信諸如老師或醫生的專業, > 可是光是周遭的同性戀朋友,就遇過很多無法理解自己的「專業人士」。 > 很多時候,專業是一回事,願不願意了解、接受性少數是另一回事, > 以上再怎麼以同性戀比喻跨性別的處境, > 都不及跨性別處境真正困難程度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 關於這點,我另外轉文好了,先提更重要的一點。 > 關於精神專業,特別是對弱勢部份, > 以及精神科醫師的社會角色,這裡有篇文章提供參考: > 作者也是心理學專家喔,這也是專業意見喔! > 但他認為精神科醫師應扮演的角色,就和性別團體較為接近。 > 這種態度並非理論上的,對於性少數, > 日本的醫生就不會把問題歸咎到個人身上, > 而是提出要改善社會的建議。 > --------------------------------------------------------------- > > 社會改變是一條人們通往快樂與希望之必要道路 >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03/02/03) > 美國頗具聲望的心理衛生先驅Albee學者曾於1999年明確地指出美國(或是世界其他國家) > 果要達到減少或消除民眾發生情緒障礙的理想目標,從事「社會革命」是一條非常必要的路 > 徑。他認為個別心理治療只能運用在少數人身上,大多數的心理症狀是無法在單一個人> 間的情況下被治療復原。另外,心理治療是立基於西方個人主義傳統(每個人只對自己負責) > 與順應中產階級價值(服務只是少數人能享有)之上,再加上它是社會達爾文進化論(人的成 > 敗與否來自於遺傳基因的好壞,而不是處在其社經環境如何的影響)之變體,以至於對貧窮 > 、無能、身體缺陷、被剝削、被壓制之人,閉上其「關愛」的眼睛。 > Albee學者出身賓州且現年82歲高齡,從其縱橫心理學領域長達半個世紀的歲月中,他體會 > 出兩件最重要的事情,第一、社會主體意識(ruling ideas)與政治保守觀點(心理疾病的主 > 因是來自個人問題,而不是社會不平等與不正義所造成的)是支持統治階級(ruling class) > 的,而且握有政治、經濟、法律等實力的統治階級之價值與意見也掌控社會整個主體意識, > 兩者彼此共生與共榮。第二、從1950年代以來,心理疾病(或社會病理)從來沒有被真正治癒 > 過,就算是宣稱成功的心理治療模式也「無法」抑制「新」個案的發生。但目前心理衛生領 > 域仍然被醫療模式與階層牢牢的掌控、壓抑、箝制………。 >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DSM)(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師甚至諮商心 > 理師、學校輔導老師、社工等診斷某人有心理疾病或困擾的主要參考依據)在1952年剛出第 > 一版時只有100頁而已,但是到了1994年最新的第四版問世卻暴增至900頁之多。這是否意謂 > 在40年之中,心理困擾患者已成長9倍之多,花了這麼多社會資源養了這麼多種類的心理衛 > 生專業人士到底做了哪些事!?是不是「加工製造」出更多的心理困擾患者,或是為自己「 > 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如果我們社會還不有所警惕、改變、抵抗的話,難保再過40年, > DSM會增加1800頁以上,這些心理衛生專業人士仍然會高喊「病人不夠」、「經費不夠」、 > 「人力不夠」,未來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將是令人不敢想像。 > 精神科醫生比其他心理衛生專業者更瞭解「疾病」(disease)需要有明確且可辨認的標誌 > (marker)才能正確判定有無。例如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可判定糖尿症狀、癌症擴散與否可從 > 病理切片得知、做血管超音波與攝影來觀察是否有阻塞、皮膚發疹可能會出現有色斑塊、化 > 驗室檢查可以得知腎結石的症狀……。這些可能是非常「高深」的醫學專業知識,但一般人 > 也知道以上的身體疾病都不是主要從病人「口述症狀」來診斷的。我們相信精神科醫生的醫 > 學專業背景,但我們不敢確定忙碌的他(她)們除了抱一本聖經(DSM)之外,有多少時間與多 > 少精密儀器來仔細判斷「每」個人的心理困擾是疾病、困擾或只是需要一個「支持」。 > 1997年,Kutchins與Kirk兩位學者曾經仔細研究「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DSM)」的發展, > 其指出有下列幾個重要改變過程,1952 年DSM第一版即將「同性之愛」(homosexuality)列 > 為「人格違常」,1968年第二版時從人格違常之列移除,轉為是「性偏差」。到了 1980年 > 第三版問世時,發生前所未有的巨大改變,同性戀不再被認為是精神疾病。男女同性戀者 > 效運用各種策略與運動(人權、少數族群權利、婦女權利),成功且「永遠」地去除社會主流 > 精英長久以來帶給他(她)們的困擾、歧視與不認同。同時DSM第三版,另一相對的重要事件 > 是「創傷後壓力症狀」(PTSD) 因在許多越戰老兵身上出現而被列入手冊,成為精神疾病的 > 一種。當時有很多老兵不滿被列入是病態,但有些人主要是想要因此得到政府的一些照顧與 > 補償。同性戀者的「want out」與越戰老兵的「want in」的強烈對比與最後結果,我們可 > 以瞭解DSM是一部多麼不讓人信服的「精神醫學寶典」。 > Kutchins與Kirk兩位學者也談到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曾試圖將「被虐待人格疾患」 > (Masoch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病稱列入手冊,但最後遭到女性主義者們的強烈反 > 對而作罷,這些包括了一些女性的精神科醫生與心理學家。這真是令人玩味,只有關於自己 > 的事情才會出來爭取與抵抗,那有關受助者權益的事情呢?她們(精神科醫生與心理學家)會 > 拿著彩虹旗跟著一起吶喊嗎?!更奇怪的是那些男性的精神科醫生與心理學家為什麼沒有出 > 來講幾句話,如果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被尊重與關照的話,為什麼依然是如此的沉默 > 不語,面對「Rich Old Boy Network」主控社會的如此不平等與壓制,這難道是幾世紀以來 > 專業利益與發展所形成的視而不見、默許、私相授受或是綿密的共生集團? > 正如Albee學者多年來一再呼籲,我們台灣的心理衛生專業該有所改變與行動了!此時,臨 > 床與諮商心理學者應該去除「沉默與畏懼」的專業性格,積極與主動起來,成為受制族群的 > 最佳代言人與社會改變的最佳發動者,一起努力去抵抗來自保守精神醫療模式(認為全部的 > 心理困擾是由疾病、腦部病變、基因遺傳等所導致)的壓力,除了本身專業對受助者的個人 > 臨床與諮商服務之外,並且發掘個人心理困擾的社會因素,擴展專業處遇的視野(vision), > 透過有效的社會改變的工作策略去達到平等與公義的社會生存環境,整合學校、鄰里、社區 > 與企業等部分,形成集體接納與支持力量。如此一來,21世紀的新時代才將會是台灣「每一 > 位」人民快樂與希望的年代。 > 轉貼自:http://blog.roodo.com/compsy/archives/2772699.html -- ◆ 花魁藝色館--掃除污名 重建性   找歌最方便 KKBOX 歌詞搜尋!! Sex.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59.120.148.91 ──┘   唱片公司授權,音樂盡情下載 --

05/19 21:41,
推qq
05/19 21:41
-- 啊 我 樂 妳 。 都 啊 都 ? 聽 氏日 ? 啊 日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243.30
文章代碼(AID): #18COxDn5 (bi-sexual)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8COxDn5 (bi-sex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