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為何中國古代漢人很難打贏遊牧民族?

看板Warfare作者 (東岐明)時間12年前 (2011/12/10 23:37), 編輯推噓3(302)
留言5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15 (看更多)
※ 引述《armida (東岐明)》之銘言: : 首先要瞭解幾千年前的古代生態和現在是不一樣的。應該說很不一樣的! : 人類文明的開發,基本上就是不斷在破壞生態。 : 看看現在的兩河流域,很難相信是人類最早發展農耕之地。 : 但那裏的確是,因為九千年前那裏生態並不像現在這樣! : 北非以前是羅馬帝國的穀倉,沃田遍野,但現在呢? : 中東有個著名廢棄古城叫佩特拉,當年發現時世人無法理解為何荒漠中會有美麗城市。 : 現代考古研究證明了,原來古城旁有森林,因為人類文明濫墾,退化為草原,終成沙漠。 關於這一段再加一點補充。記得相關資料大多來自 Jared Diamond 的《大崩壞》一書, 但我手邊現在找不到書,所以憑記憶說明。 所謂開發的破壞生態,主要是指農業開發所造成的表土流失及土壤鹽化。 通常只要農耕就必須要破壞原有的森林或草原以開闢耕地。 一般非水稻的旱田耕作,因為農耕作物而除草致使表土大多裸露,容易風化吹失。 佩特拉城周遭土地就是如此流失表土,最終只剩岩層裸露,再也難以支撐生態。 (還有過度放牧,致使草皮植被破壞難以恢復,也使情況更加嚴重。) 現在中國北方草原也是如此正在沙漠化,因為破壞草原後,表土就不斷流失。 但若是所在地域還有塵土不斷吹來,就還可能繼續累積表土,不致沙漠化。 表土何時喪失殆盡,一是相關表土層有多厚,二是表土能否持續累積。 上述兩點都要視地域環境而定。 若是表土層薄,又沒有塵土吹來補充,就是生態脆弱區域。 一旦將森林或草原進行開發,不久就會開始荒漠化。 若是表土層厚,但沒有塵土吹來補充,可以撐得久,但遲早也會用完。 絕大多數表土隨風飄揚的最後歸處就是進入海洋。 本地若要自行積厚表土,需要自然界長年茂密生態,才能由動植物上慢慢累積腐植物。 所以實際上,農耕可以運作,是憑藉自然界長年積累在地表的表土。 就如同我們消耗的石油,是億萬年生態的積累而成。 一旦消耗完了,並不容易馬上可以補充。 已經開發成耕地的地方,雖然喪失了森林或草原的保護, 若是持續還有農耕在維持,至少還有農作的保護,可以流失得較慢。 若是農耕系統被破壞,在沒有保護下,表土會更快流失。 北非耕地就是在汪達爾人入侵下破壞農耕體系,終至急速荒漠化。 中亞則是在蒙古人入侵下也發生急速荒漠化。 相比之下中國華北黃淮平原,實在是個幸運之地。 因為有北方塵土一直吹來覆蓋,所以即使幾千年的消耗,即使森林草原早已喪失, 還能持續耕作至今,但這是靠其他地方的表土吹來補充的。 荒漠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土壤鹽化。 自然界本來土壤大多是靠雨水滋潤,雨水已先經蒸發,較無礦物鹽分。 一旦為了農耕,開始引河水或井水灌溉,土壤就開始鹽化過程。 尤其井水比河水更糟,因為礦物鹽分更多。 但這都不是幾年可見,也不是幾十年可見的影響。 而是百千年慢慢造成的影響,兩河流域的耕地就在灌溉下慢慢鹽化了。 當然,上述兩點原因也還和地區雨量豐枯有關。 簡單說,現今地球上的可耕地力,若以銀行存款比擬。 我們人類文明從古到今的使用,幾乎就是不斷支出,而幾乎沒有收入。 即使是現今北美的農耕地區,雖然表土很厚,但也因耕作而不斷流失中。 大多的古文明區域,尤其是雨量少的,都是有著生態貧弱問題。 這是因為幾千年的開墾,大多將原有地力消耗殆盡。 我所記得的,大概就是這樣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2.134.174 ※ 編輯: armida 來自: 125.232.134.174 (12/10 23:58)

12/11 02:01, , 1F
草原地帶開耕還容易引發蝗災 進一步沙漠化
12/11 02:01, 1F

12/11 02:04, , 2F
鹽化土地硬是用水灌溉就容易變成好長雜草的泥沙地 蝗蟲就多
12/11 02:04, 2F

12/11 09:14, , 3F
那中國慶幸有沙塵暴嗎?
12/11 09:14, 3F

12/11 11:48, , 4F
也不只,北非歷史上被各種民族爆頭的例子頗多
12/11 11:48, 4F

12/11 11:49, , 5F
Mesopotamia 更是終極的四戰之地
12/11 11:49, 5F
文章代碼(AID): #1Euto_Qg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6 之 15 篇):
文章代碼(AID): #1Euto_Qg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