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Re: 有人問我的問題

看板Warfare作者 (本槍價值參仟伍佰元整...)時間17年前 (2007/08/18 09:28), 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8 (看更多)
※ 引述《cobrachen (mustang)》之銘言: : 標題: Re: [轉錄]Re: 有人問我的問題 : 時間: Sat Aug 18 01:06:16 2007 : : ※ 引述《darktiticat》之銘言: : : 作者: SIG552 (本槍價值參仟伍佰元整...) 看板: MdnCNhistory : : I-16的設計受到1930年代初美國競速機的影響,強調高速而非 : : 運動性,當時蘇聯空軍的戰術是配合雙翼的I-15混合部署,以ꠊ: : 速度與運動性兼顧。基本上I-16面對九七還勉強可堪一戰, : : 但面對零戰就......... : : : I-16推出的時候是全世界第一下單人,低單翼,部分型號有封閉座艙 : 加上可伸縮起落架的戰鬥機,在西班牙內戰的評語是高速,運動型靈活,爬升率高。 : : 所以說SIG552說錯了嗎?並不是。運動性和高速都是相對的,他在西班牙內戰的 : 時候是相當先進的設計,可是到了1940年的時候就已經是落伍的機種。這在當時 : 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 : 我如果沒有記錯(要找一下),最初幾個版本的I-16的發動機可能沒有增壓器, : 所以他的最高速度出現在一萬英尺以下,對於零戰這個最基本版都有一級一速的, : 在一萬兩千英尺高度,I-16會有很明顯的性能差距,加上他的最高速度沒有零戰高, : 同時,零戰最佳運動性能是在220英哩以下的速度,這個範圍對I-16 : 來說已經有點高,那麼,I-16的運動性能,除了滾轉之外就有可能會惡化。這個 : 是我的想法,我對這架飛機的認識其實不多。運動性的推想是從二戰 : 時期大部分飛機的現象來看。 最早期的I-16-1/4使用的M-22沒有裝增壓器 使用M-25或M-25A的的I-16-5/6/10初期型應該也沒裝 但是後續生產的I-16-10使用之M-25V就不清楚了 有資料說該型引擎是為了在較高的高度操作所使用 但又沒明講到底有沒有加裝機械增壓器 只能從高空操作這點來推斷可能有加裝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 I-16-18所換裝的M-62引擎有加裝一具二速機械增壓器 又 我看到的資料 使用M-25引擎的I-16-5 最高速度出現在12,000ft左右(455km/h) 所以與零戰性能差距的根本原因還不在於增壓器 我個人認為 國軍的I-16系列性能上不如零戰的原因 主要還是設計老舊 以國軍1941年接收的I-16-17為例 所使用的引擎仍然為M-25V 但因為強化武裝 (7.62mm ShKAS機槍×2、20mm ShVAK機砲×2) 以致馬力重量比下降 爬升到5,000m的時間需要9分鐘左右 同時因I-16-17的重量增加到1,810kg 使其翼負荷增加到125kg/㎡左右 比零戰一一型的104kg/㎡要差 這樣來看的話 相較1940年初開始部署的零戰 1930年代初期設計的I-16 不單是引擎性能落後 整體設計的落伍 才是被零戰痛擊的關鍵 : : 高速下的運動性能很不好解決,要到spring tab成熟一點才算是可以高低速都兼顧。 : : 此外,I-16不是很好飛的飛機,新手摔的機會很高,這可以從國府購買兩百多架, : 甚至打算自己生產,可是消耗還這麼大看出這方面的影響。相對來說,零戰就好飛多了。 同意蛇大 像I-16這種受競速機設計 刻意縮短機身的機種 因為引擎接近飛機重心 結果造成整架飛機的縱向穩定性不家 對飛行員來說是並不好操縱 不過 零戰或許比I-16好飛 但遇上F4F、P-40等美製戰機 操縱性又不能相提並論了~XD : : : 一式戰面對P-40的問題追本溯源還是陸航「輕戰過熱症」的毛病 : : 。為了追求水平運動性能,雖然擁有相當優異的低空轉彎性能( : : 這樣日軍還不滿足喔,一開始一式戰被陸航嫌運動性不足...=.=) : : 但犧牲的代價就是缺乏高速性能,或許較輕的機體擁有不錯的剩餘 : : 馬力及海平面爬升率,但因為引擎出力不足,加上最佳化設定在低 : : 高度作戰,所以到20000ft以上的運動性能與剩餘馬力就開始下降, : : 偏偏P-40的引擎最佳出力高度就在這一帶...結果就是一式戰遭遇 稍微補充一下自己之前的說法 P-40的引擎最佳操作高度應該說是10,000~15,000ft之間 但是使用V-1650的P-40F因為有一級二速機械增壓 所以到20,000ft左右還能維持較佳的引擎操作效率 : : P-40時居然出現追不上的情形...冏 : : P-40的早期型都是一級一速的增壓器,和日本的差不多,而P-40對零戰的最高速度 : 範圍是出現在一萬五千英尺,比零戰還快23英哩,高度再上去零戰22型以後的 : 因為是一級兩速,有一點優勢,但是在中國戰區的時候,日本沒有運用這個優點。 問題是零戰二二型沒有大量部署在中國戰場 另外 晚期的P-40E/K/N也只有一級一速機械增壓 只是像P-40K在緊急輸出時允許引擎出力增加至1,550hp 光這一點就比隼式佔不知多少優勢 : : P-40初期版的滾轉率非常的高,比一些後期的飛機還要高,約120度/秒, : 這個最高滾轉率出現是在200多英里附近,因此高速下的影響還好,運用 : 得當是可以和日本戰鬥機一拼。 : F.H.Dean那本書的資料是130度/秒以上 跟Fw190A有得拼 而且P-40早期型的最佳滾轉率出現在480km/h以上 偏偏零戰或一式戰超過這個速度 副翼控制就變得極為沈重 所以P-40和日本戰鬥機比高速滾轉不只是可以一拼 根本是樂勝...... : 一式戰的問題我想可能和增壓器的設定有關係,他應該也是一級一速,但是 : 最佳高度範圍可能比較低,或者是螺旋槳,這要看資料才知道。誰可以查查當時 : 日本在一式戰上用的是木質還是金屬可變螺距的螺旋槳?這也會有差。 : 蛇大判斷正確~^^ 早期的一式戰Ⅰ型的Ha115引擎確實是一級一速機械增壓 而且最佳輸出高度只有11,000~12,000ft左右 但一式戰Ⅱ型之後換裝一級二速機械增壓器 一速輸出高度降到9,000ft左右 但二速輸出有18,000ft的水準 至於螺旋槳方面 隼式系列都是金屬材質) 只是一式戰Ⅰ型是使用雙葉可變螺距螺旋槳 一式戰Ⅱ型以後的機種換裝三葉可變螺距螺旋槳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 From: 216.84.37.58 -- 土兵:42一把要3500 好貴喔... 班長:笨兵!貴三洨! 地上隨便撿一把就有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2.212.126 ※ 編輯: SIG552 來自: 125.232.212.126 (08/18 09:29) ※ 編輯: SIG552 來自: 125.232.212.126 (08/18 09:39)

08/18 09:38, , 1F
一式戰早期發動機有運轉制限,說不定也有關係。
08/18 09:38, 1F

08/18 09:41, , 2F
很有可能,不只一式戰,零戰早期的引擎作戰馬力也有運轉限ꠠ
08/18 09:41, 2F

08/18 09:43, , 3F
制。
08/18 09:43, 3F
文章代碼(AID): #16naibOT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6naibOT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