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關於明朝對台灣的主權問題

看板TW-history作者 (~手胡南滾搖~)時間15年前 (2009/04/13 11:28), 編輯推噓0(003)
留言3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7/33 (看更多)

04/11 02:39,
滿人為自己歌功頌德的你也拿來証明﹐有什麼意義﹖
04/11 02:39
雍正:「台灣地方自古不屬中國,我皇考聖略神威,拓入版圖。」 施琅: 「台灣遠在海表,昔皆土番,流民襍處,未有所屬。」 (〈平台紀略碑記〉《台灣府志》頁261) 好吧...這是滿人自己歌功頌德 那 康熙:「台灣屬海外地方,無甚關係;因從未響(向)化,肆行騷擾, 濱海居民迄無寧日,故興師進剿。即台灣未順,亦不足為治道之缺, ...海賊(指鄭氏)乃疥癬之疾,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 「...海外丸泥,不足為中國之廣,裸體文身,不足共守。日費天府金錢而無益, 不如徙其人而空其地矣。」

04/11 03:04,
鄭芝龍打荷蘭人時說﹕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居住在這裡的人
04/11 03:04

04/11 03:04,
都是中國人。荷蘭人投降後也承認了
04/11 03:04
是鄭芝龍還是鄭成功阿?印象中鄭芝龍時代荷蘭人主要想打澳門、金門? 台灣是在澎湖被逼退之後之後過來的吧? 1662年鄭成功攻打台灣前要說服部將說:「本藩矢志恢復,切念中興,恐孤島之難居, 故冒波濤,欲闢不服之區,暫寄軍旅,養晦待時,非為貪戀海外,茍延安樂。」 鄭經說:「「東寧建國,別立乾坤」。 外國文書稱他為「The king of Tyawan(Taiwan)」 1667年鄭經在答覆孔元彰的招撫時說:「東寧遠在海外,非居版圖之中, 王侯之貴,吾自所有,衣冠之盛,不輸中土…」 同年清政府在跟他談的時候說:「自海上用兵以來﹐朝廷屢下招撫之令﹐而議終不成﹐ 皆由封疆諸臣執泥削髮登岸﹐彼此齟齬。台灣本非中國版籍﹐…

04/11 03:08,
我沒說台灣是中共的﹐台灣是中國的沒錯吧﹐目前中共跟ROC
04/11 03:08

04/11 03:08,
都宣稱對清國擁有繼承權
04/11 03:08
日本終戰的投降﹐不是向中華民國投降﹐而是向聯合國盟軍投降,聯合國最高統帥麥克阿 瑟將軍再命令「m在中國(東三省除外)﹑台灣與越南北緯16度以北地區之日本全部陸海空軍 應向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將軍投降。」所謂中國戰區﹐並不等於中華民國領土﹐而是 聯合國盟軍的中國戰區﹐這是就軍事意義而言的。台灣就在這種情況下,由蔣介石派員接 管。雖然當時號稱「台灣光復」﹐但就其實質﹐是一次過渡時期的暫時軍事接管。 詳細的台澎領土歸屬要等到中日另訂合約 但是這合約一直沒正式簽署 再來看看另外兩份文件 1949.1.19香港大公報東京航訊: 盟軍統帥麥克阿瑟說:「台灣現在還不是中國正式的領土,因此南京垮台後,中共不能進 入台灣,美國將協助台灣人獨立,並將提交聯合國決定。」 1949.1.19.路透社南京電: 「美國警告國民黨,盟軍總部對台灣仍有任務,故南京可遷都廣州,不能遷台灣。」 台灣到底是不是中國正反相關論述很多,這事吵不完

04/11 03:10,
我隻知道在日本人割佔台灣之前台灣島上漢人已經超過100萬
04/11 03:10

04/11 03:10,
現在估計漢人更多了。
04/11 03:10

04/11 03:15,
在明朝時期﹐台灣島上漢人也有10萬左右﹐當然不是多數
04/11 03:15
人多不能代表啥.....前面已經有人反駁過了 PS:本文部份資料直接引用某老師上課PPT......XDDDD -- 當耍冷變成一種習慣~~~~~~~ 吃火鍋~~~~ 似乎也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98.165 ※ 編輯: mdking 來自: 61.228.98.165 (04/13 11:29) ※ 編輯: mdking 來自: 61.228.98.165 (04/13 11:29) ※ 編輯: mdking 來自: 61.228.98.165 (04/13 11:30)

04/13 19:18, , 1F
反正臺灣在明朝是就是個無王朝的地方,國姓爺看這裡當
04/13 19:18, 1F

04/13 19:19, , 2F
根據地不錯所以就把部隊與百姓遷過來了。
04/13 19:19, 2F

04/13 19:21, , 3F
那時沒去佔呂宋島真可惜。有土斯有財,管它是不是中土
04/13 19:21, 3F
文章代碼(AID): #19uh5n4i (TW-hist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7 之 33 篇):
文章代碼(AID): #19uh5n4i (TW-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