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三國君主(三)劉禪

看板SAN作者時間20年前 (2004/07/20 02:0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61 (看更多)
簡論三國君主 (三) 劉禪 以繼位順序來說﹐劉禪是三國時代第三個君主﹐雖然年紀並非最大﹐卻是稱帝最久 的一個。當然﹐後世大多對於他的印象也不是很好﹐將他視為‘昏君’的代表之一﹐ 只不過在於他的一句名言﹕‘此間樂﹐不思蜀。’ 當然﹐直到現在﹐終於出現了一些關於劉禪的翻案文章﹐認為他‘樂不思蜀’並非 昏庸無能的表現﹐而是為了自保。不過這並不代表他是個‘名君’﹐雖然他也並非 一個‘昏君’。簡單來說﹐劉禪是個‘庸君’﹐能力平庸﹐而且自甘於作為一名性 格老實的君主。這種君主在今天的君主立憲國家﹐頂多鬧鬧八卦而已﹐不過就已知 的資料看來﹐劉禪可能連個桃色新聞都鬧不出來。 那麼‘扶不起的阿斗’﹐是怎麼一回事﹖其實應該說﹕‘扶不起的蜀漢。’蜀漢立 國之前﹐關羽戰死﹐荊州落入孫權的手中﹐而後開國君主劉備也在復仇性的東征行 動中徹底慘敗﹐然後跟著氣死。 這已經是先天不足。 然後諸葛亮臨危受命﹐努力支撐大局﹐南服孟獲﹐鞏固後方之後﹐再行北伐﹐可是 卻屢戰屢敗﹐直到蜀漢滅亡。而在北伐期間﹐武將老死﹐文臣凋零﹐後起之秀的能 力也不夠挑起重擔﹐有些老將如廖化等人﹐從開國服役到亡國﹐也真是夠可憐的了。 這可說是後天失調。 先天不足加後天失調﹐蜀漢可說是始終慘淡經營。可是蜀漢若是放棄‘漢賊不兩立’ 的立場﹐不求北伐﹐偏安一隅﹐厚植自己的實力﹐等到最好的時機再行出擊的話﹐ 會不會比較好呢﹖ 假設這樣做會比較好的話﹐那麼要求‘主動出擊’﹐並且總是抓錯時機的﹐是諸葛 亮﹑姜維等人。姜維不用說﹐他只不過是延續諸葛亮的戰略。諸葛亮才是必須為設 立這個錯誤戰略而負歷史責任的人物﹐因為首先在初次北伐時﹐且不說他拒絕魏延 的建議是否正確﹐當時曹魏的君主曹叡﹐也許喜歡浪費和女色﹐但決非一個膿包。 更何況曹魏的統治根基已經鞏固﹐也許邊陲地帶尚未完全心服﹐但就算諸葛亮一出 擊就拿下長安﹐曹魏擁有壓倒性的總體優勢﹐諸葛亮即使獲得大勝﹐也只是幻影般 的價值罷了。 既然如此﹐幹嘛還要打個不停﹖很簡單﹐蜀漢對曹魏固然是‘漢賊不兩立’﹐實際 上曹魏對蜀漢又何曾是‘魏寇可共存’﹖所以諸葛亮的理由是﹕不斷出擊﹐在還能 打的時候儘量的打﹐免得到時候連打都不能打了﹐就只有亡國的份。 諸葛亮的戰略當然是錯誤的﹐他有考慮到以後嗎﹖有考慮到萬一屢戰屢敗的結果嗎﹖ 甚至他有考慮到培養下一代人才過嗎﹖不﹐他都沒有﹐他要求的只有凡事必須在他 生前完成﹐而且親眼看見這些目標完成。所以諸葛亮並不是一個高瞻遠矚的戰略家﹐ 實際上他只是一個短視近利的投機主義者罷了。 那麼劉禪有沒有去阻止呢﹖他什麼都沒有做﹐實際上他也什麼都不能做﹐因為政府 完完全全的掌握在諸葛亮的手中﹐無論他生前還是死後﹐諸葛亮才是蜀漢真正的君 主﹐甚至應該這樣說﹕諸葛亮是蜀漢的‘憲法’﹐而劉禪始終只是一個比劉協還可 憐的傀儡君主。 所以﹐劉禪在成都稱帝時﹐他的生活基本上可說是灰色的﹐那麼他當然會‘樂不思 蜀’了﹐因為他這個皇帝當的也很沒意思。實際上明明不應該是他的責任﹐日後全 部都落在他的頭上﹐那麼這個冤枉﹐該向誰算呢﹖ -- 近代中國陸軍建制史稿 作者:LQY 插畫:CY 上冊199元 下冊399元 兩冊合買550元 如需購買請聯絡http://home.pchome.com.tw/web/liqiangyang/ -- ※ Origin: 臺大電機 Maxwell 站 ◆ From: 218-163-144-143.dynamic.hinet.net
文章代碼(AID): #10_0nY00 (SA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0_0nY00 (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