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簡論塑化劑事件的

看板Policy作者 (洗碗工)時間13年前 (2011/06/09 22:46), 編輯推噓3(3011)
留言14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9 (看更多)
經過這幾個星期 很多人對政府的行動感到不滿 但在我眼中 我更不滿媒體的素質 到現在 媒體並沒有澄清這次事件中很多重要的環節 也沒有提供民眾一些正確的觀念 反而加油添醋 製造更多錯誤的訊息 讓民眾恐慌 不知所措 到最後 其實甚麼問題都沒有解決 以下提出一些重要但媒體至今仍沒有準確報導的觀念和看法 1.塑化劑與起雲劑的關係 一般來說 在食品加工中 多數標明OX劑 的東西 都不是純物質 而是複方的混合物 或是某一群具有類似性質的化學物質 所以常見的塑化劑有七種 (但全部其實有數百種....) 起雲劑則是通稱可以讓飲料食品產生霧狀效果的添加物 所以起雲劑只是一種定義很模糊的通稱 並沒有固定的配方 這次發現的DEHP 加入食品後 有可以讓水溶性和非水溶性的物質混合均勻之特性 (界面活性劑) 另外也有穩定食品香味的功能 所以其特性可視作乳化劑的一種 而起雲劑中的複方成分需要介面活性劑使之混合均勻 所以加入DEHP 一開始把重點只擺在起雲劑就是錯誤 因為DEHP最大的功用就是充當乳化劑... 應該把所有需要乳化劑的產品一起清查 (這就是為什麼一些醬汁 果醬也都中標的原因) ---- 2.神話檢驗儀器 這次塑化劑的事件 其實是很碰巧被檢驗出來的 並不代表所有非法添加物都能用同樣的機器一次驗出 為何機器無法做到 前面幾篇已有人詳加說明 另外 義美企業設置了食品檢驗室 代表企業對自家品管的重視 但並不見得就真的是靠這些儀器避開這次的風暴 其實除了儀器外 食品業者其實也能透過其他方式能夠對上游業者做更深入的了解 只靠業務拿來樣品試做或檢驗 或是要求對方提出檢驗證明 這些都只是基本的把關 如果真的要嚴格 應該是要求去對方的工廠拜訪 了解生產廠房 勞工工作情況 甚至是老闆給人的感覺和其人格特質是否可以信任 這些都是另一種把關的方式 有些有經驗的人 就能從拜訪的過程中 給供貨商打下分數 但媒體並沒有提出這種把關方式 而是把重點全都放在儀器上面 彷彿儀器萬能 神話儀器的結果 並沒辦法解決問題 只是讓很多檢驗員背負莫名的壓力 ---- 3.零添加不等於零驗出 一般媒體只強調毒性物質的"有" "無" 而非強調"量" 從以前到現在 媒體不斷塑造一種錯誤的觀念 那就是毒物檢驗的標準就是有或無 事實上 任何化合物會變成毒物 都是"量"的問題 而非有或無 但在媒體的報導中 好像只要吃到就會出問題 另外 這次的塑化劑其實是合法可添加在食品容器中的 所以很有可能透過容器汙染到食品 造成微量的塑化劑含量 如果不允許背景值的話 恐怕會讓一些真的沒添加塑化劑的廠商 因為容器 而列入黑名單 (許多食品加工 過程所用的容器都是塑膠製品 像是醃製 浸泡 儲存等...) 另外所有機器都有檢驗的範圍 超出範圍外的劑量就難以檢驗 所以在檢驗的概念中 並無所謂的"完全沒有"的這種用詞 另外 任何檢驗儀器也都有可能發生兩種錯誤 超標卻無驗出 及 無超標卻驗成超標 (因為抽樣機率和儀器誤差造成) 這讓檢驗這種工作更加複雜 一般民眾除非有一定的背景知識 不然很難理解.... ---- 4.未說明檢驗標章的功能 其實任何的認證和檢驗標章 都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保證 更何況很多標章只是針對某一個生產環節做認證 (可能只是認證廠房衛生 部分原料安全 製造過程安全衛生 包裝材質) 對於有良心的廠商 這些規範幫助廠商了解如何改善產品品質 並且讓民眾更放心 但對於黑心的廠商 這些規範只是拿來當障眼法 騙民眾的 在規範以外的部分大動手腳 任何的標準 其實只要"有心" 都有其漏洞可鑽 食品加工 真的是一門良心產業.... ---- 5.衛生局人員的職權 其實衛生檢驗員在權力上並不大 除非有警方 檢方的配合 不然要做抽查真的很困難 許多廠商擺明刁難 卻無權可強制稽查 (可能只讓你看前面店面的部分 其他地方廠商就說是私人住家 不讓你查) 今天把矛頭指向政府稽查不力 但也要檢視一下法律是否有賦予這些檢驗員充足的背書 不然公務員本來就是依法行政 如果是因為法律綁手綁腳造成稽查困難 應該去跟民意機關抗議 ---- 其實還有很多媒體沒報導或曲解的層面 但一時無法完全列出 如果今天政府真的要對這次的事件有所對應 應該可以從這些方向去落實 1.建立一套親切 使用方便的食品安全資訊系統 其實政府這幾年的網站有不少公開的資訊 但是往往搜尋不便 使用者很難在數分鐘內 在數十個分頁中找到自己想要知道的訊息 (很容易在政府網站中迷路...) 另外很多專業的說明 對很多民眾也難以從文字中充分的了解 或許政府應該更努力花些心思 用一些多媒體方式 從淺入深教育民眾 2.建立檢舉通報系統 很多黑心食品 其實都是靠內部員工或鄰居檢舉才查獲的 但檢舉會有很多風險 所以要給予一定的誘因及對檢舉人的充分安全保障 3.編列較多的預算給相關檢驗單位 雖然說儀器不是萬能 無法檢驗出所有非法添加物 但是一般檢驗的流程還是可以對過去曾經發生的非法添加物作檢驗 (因為這些非法添加物已經列入黑名單 有化合物名單 檢驗就有方向) 例行性的檢驗還是很重要的 (其實衛生單位一直有在做 只是民眾對於"有聽過"的非法添加物反應不那麼激烈....) 4.修法讓衛生檢驗人員有更充分的權力 如上所說 如果衛生檢驗人員權力不夠 業者很容易規避稽查 5.建立一套處理食品非法添加物事件的標準程序 應該記取這次教訓 建立一套流程 列出在類似事件發生時 各部會的職責 及"可行"的作業時間表 這次的事件太多的緊急措施 讓各界無所適從 所以才會讓整個過程看似混亂 如果有一套標準流程 那各界就能比較清楚各個時間點該做甚麼 6.修改罰則 台灣很多的行政罰都是固定罰金 但這其實不是很合理 有些國家其罰金只有下限沒有上限 罰金應該依照公司的資本 營收而有所差別 不然容易出現罰則訂太高 小本生意一觸即死 罰則訂太低 大廠商根本不痛不癢的現象 ---- 這次塑化劑事件不會是最後一起非法食品添加劑事件 類似的事件以後一定還會再出現 (各種食品添加劑都有非法替代物...) 政府的確還有努力加強的空間 但食品安全把關的第一線 還是業者的良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1.169.12.210

06/10 08:58, , 1F
其實你在怪媒體沒作這些說明的時候 也可以怪政府官員不做
06/10 08:58, 1F

06/10 08:58, , 2F
這種事。 媒體沒有幫政府解釋澄清的義務。
06/10 08:58, 2F

06/10 10:56, , 3F
那請問一下媒體是幹嘛?專職等人餵消息才能報導嗎?
06/10 10:56, 3F

06/10 10:57, , 4F
記者的英文是reporter,不是recorder
06/10 10:57, 4F

06/10 11:06, , 5F
06/10 11:06, 5F

06/10 11:07, , 6F
政府是有提供資料供媒體和大眾採用的
06/10 11:07, 6F

06/10 11:09, , 7F
如果要排除媒體不抄或亂抄 那"強制統一供稿"或許不錯XDDDDD
06/10 11:09, 7F

06/10 13:35, , 8F
這裡是說媒體職業道德吧,總不能靠腥煽色來爆新聞
06/10 13:35, 8F

06/10 20:30, , 9F
所以才希望政府自己有自己的傳播管道 不需透過劣質媒體
06/10 20:30, 9F

06/10 20:31, , 10F
台灣媒體的專業知識根本不足 而且還自以為無所不知
06/10 20:31, 10F

06/11 01:30, , 11F
樓上 那不就是最令人詬病的「某某報是政府養的」 然後予以不信
06/11 01:30, 11F

06/11 01:31, , 12F
任嗎... 媒體就是要傳播正確的資訊 然後監督政府 是中立的勢力
06/11 01:31, 12F

06/11 01:31, , 13F
在台灣這勢力的確崩壞 但是政府辦的怎麼可能可以取代 Orz
06/11 01:31, 13F

06/11 13:29, , 14F
政府網頁應該更人性化 另外鼓勵大家參與政策討論
06/11 13:29, 14F
文章代碼(AID): #1DyDok80 (Polic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DyDok80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