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女腳卡捷運月台縫隙 民眾齊推車廂助脫困

看板MRT作者 (廣平君)時間5年前 (2018/12/16 00:53), 5年前編輯推噓19(24551)
留言80則, 31人參與, 6年前最新討論串1/1
https://news.ebc.net.tw/News/Article/144003 內文附影片,請愛用。 女腳卡捷運月台縫隙 民眾齊推車廂助脫困 東森新聞 2018/12/15 22:09 提醒民眾,搭乘捷運或台鐵時,上下車要特別注意。15號下午在新北市 新埔捷運站,一名女乘客疑似就是沒有注意,腳因此卡進月台及車廂的縫 隙當中,當下捷運趕緊廣播,要乘客們都下車幫忙推車廂,撐開車廂跟月 台間的縫隙,好讓女乘客可以順利脫困。 捷運廣播:「麻煩旅客幫忙一下,推一下車廂,讓旅客腳可以拔出間隙 ,謝謝」。 捷運車廂內的乘客,聽從廣播,紛紛往月台上走,因為一名女乘客的腳 ,卡在月台以及車廂縫隙當中。 當時一名女乘客,就是在新埔捷運站,疑似沒有注意到,因此腳卡在月 台還有車廂的縫隙當中。 事發在15號下午,捷運新埔站,因為捷運車廂和月台間,有大約10公分 的縫隙,因此女乘客的腳,有可能是平行卡入縫隙當中。 捷運乘客:「不會注意欸,好像不會欸,會稍微注意一下,如果是穿有 跟的鞋子的話,大家一起幫忙,還滿感人的」。 捷運公司則回應,這次案件並非首例,處理方式都是按照SOP,而除了 捷運之外,台鐵也發生過類似意外。 台鐵人員(2018.05):「踩到這個縫隙,身體被車廂和月台縫隙夾住 」。 今年5月,一名77歲的婦人為了拿遺留的便當,衝上已經起步的列車, 沒想到踩空掉落間隙,好幾名乘客下車幫忙推車,希望能救出婦人。 屏東火車站站長董阿成(2018.05):「看到她靠近車廂的時候,我們就 立刻吹哨子,然後副站長有無線電通知司機員停車」。 民眾(2018.05):「我覺得說很危險,這個動作不可以」。 這次也發生在捷運站,雖然並非首次,但捷運公司還是提醒民眾,上下 車別再滑手機,小心再小心。 == 我的說明與評論: 1.原文應該是口播稿,所以主播、記者和受訪者的話沒有截然分開; 但為了方便閱讀,把影片中受訪者的話用黃色標示。 2a.我今晚7點多吃晚餐時看到這則新聞,   內心其實很火、甚至很想直接飆罵髒話; 但畢竟在家人面前不好這樣做,只好忍下來。 b.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吳金桃曾在6年前向中國時報投書, 說北捷「彷彿是個嘮叨的長輩,將每個搭捷運的人當成三歲小孩, 不斷耳提面命,約束其在捷運內的行為」。 (請看本板#1FQhNeTT。) 但就此而論,正是因為這麼多旅客不重視自己安全、不遵守規矩, 北捷才不得不「將每個搭捷運的人當成三歲小孩,不斷耳提面命」; 或者更好說,就是那些不重視自己安全、不遵守規矩旅客把其他人拖下水的。 3.文中所說今年5月台鐵屏東站的事情是在鐵道板#1R2W-0B0#1R2ZhRz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5.201.8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RT/M.1544892784.A.0AF.html ※ 編輯: Yenfu35 (220.135.201.88), 12/16/2018 00:55:02

12/16 00:58, 5年前 , 1F
北捷耳提面命已經少很多了,現在有時候長站距區間也不播
12/16 00:58, 1F

12/16 00:58, 5年前 , 2F
宣導廣播了。
12/16 00:58, 2F

12/16 00:58, 5年前 , 3F
我比較好奇的是為何會剛好卡進去?一般進出車廂很容易就
12/16 00:58, 3F

12/16 00:59, 5年前 , 4F
跨過間隙了,就算站在門前只要一步基本都跨得過去
12/16 00:59, 4F

12/16 00:59, 5年前 , 5F
月台門?
12/16 00:59, 5F

12/16 00:59, 5年前 , 6F
除非是很小的小孩才有可能不小心跨進去,但一個成年人的
12/16 00:59, 6F

12/16 01:00, 5年前 , 7F
腳步來說不太可能那麼小到剛好卡進去。
12/16 01:00, 7F

12/16 01:02, 5年前 , 8F
可能人很多 她走小碎步吧
12/16 01:02, 8F

12/16 01:06, 5年前 , 9F
一天到晚在廣播注意間隙還是有這種不看路要浪費大家時間
12/16 01:06, 9F

12/16 01:22, 5年前 , 10F
注意間隙只有紅線台北、關渡站才有廣播
12/16 01:22, 10F

12/16 01:22, 5年前 , 11F
主要是月台設計的問題,其他時候都不會廣播
12/16 01:22, 11F

12/16 01:23, 5年前 , 12F
只有一個是:搭車請勿以靠車門、上下車時留意月台間隙、
12/16 01:23, 12F

12/16 01:23, 5年前 , 13F
把握上下車時間,這三件事是一個宣導廣播
12/16 01:23, 13F

12/16 01:24, 5年前 , 14F
但也沒有經常播就是了,一般都是距離較長的區段會宣導,
12/16 01:24, 14F

12/16 01:24, 5年前 , 15F
但也不是每個司機都一定播。
12/16 01:24, 15F

12/16 01:26, 5年前 , 16F
台灣對於注意間隙廣播已經算少,港鐵、倫敦都更經常出現,
12/16 01:26, 16F

12/16 01:26, 5年前 , 17F
倫敦甚至已經變成招牌了。
12/16 01:26, 17F

12/16 01:26, 5年前 , 18F
要說天天在廣播的只有台鐵、高鐵而已。
12/16 01:26, 18F

12/16 01:28, 5年前 , 19F
高雄、桃園也很少廣播注意間隙
12/16 01:28, 19F

12/16 01:52, 5年前 , 20F
在已經全線加裝月台門的北捷 且是在並非彎道月台的新埔站
12/16 01:52, 20F

12/16 01:53, 5年前 , 21F
還發生腳卡進月台與列車縫隙的意外 實在是很令人意外
12/16 01:53, 21F

12/16 01:54, 5年前 , 22F
那縫隙應該只有細跟高跟鞋會被卡住而已....
12/16 01:54, 22F

12/16 02:05, 5年前 , 23F
台鐵救援
12/16 02:05, 23F

12/16 03:32, 5年前 , 24F
用推車廂的是不是土法煉鋼?一來車廂多重,光憑幾十個
12/16 03:32, 24F

12/16 03:33, 5年前 , 25F
人有可能推得動?然後萬一推得動,可能旅客中很多館長
12/16 03:33, 25F

12/16 03:33, 5年前 , 26F
這種力量的人,不小心把捷運推到出軌那不是更麻煩
12/16 03:33, 26F

12/16 03:37, 5年前 , 27F
樓上想太多 縫隙才多寬而已 要出軌是不可能的
12/16 03:37, 27F

12/16 06:00, 5年前 , 28F
大師想怎樣解決?
12/16 06:00, 28F

12/16 08:52, 5年前 , 29F
我覺得應該準備充氣之類的
12/16 08:52, 29F

12/16 08:53, 5年前 , 30F
發生時用充氣的撐開比較好
12/16 08:53, 30F

12/16 08:54, 5年前 , 31F
或是車輛到站後,可以升起充氣的補足間隙
12/16 08:54, 31F

12/16 08:55, 5年前 , 32F
畢竟只有門口會有這類問題,所以不用太大範圍
12/16 08:55, 32F

12/16 09:03, 5年前 , 33F
一台列車幾百噸 推到出軌XDDD 拜託一下 虧你還在捷運版..
12/16 09:03, 33F

12/16 09:33, 5年前 , 34F
不愧是U大師 人力推車廂可能會出軌
12/16 09:33, 34F

12/16 09:47, 5年前 , 35F
12/16 09:47, 35F

12/16 10:49, 5年前 , 36F
捷運那麼細也能卡,已笑
12/16 10:49, 36F

12/16 10:50, 5年前 , 37F
大師可能認為人力 > 列車行駛中外軌的離心力 不可質疑你的
12/16 10:50, 37F

12/16 10:50, 5年前 , 38F
大師
12/16 10:50, 38F

12/16 11:05, 5年前 , 39F
昨天確實是用推的才脫困啊。推車廂會推到出軌?車子
12/16 11:05, 39F

12/16 11:05, 5年前 , 40F
用保麗龍做的哦...
12/16 11:05, 40F

12/16 11:06, 5年前 , 41F
謝謝u大濕又讓我有個美好的一天
12/16 11:06, 41F

12/16 11:08, 5年前 , 42F
乘客中有羅禮士,是車廂嚇到自己歪一邊而不是乘客推的
12/16 11:08, 42F

12/16 11:13, 5年前 , 43F
看到大濕的推文 再度提醒我學好物理的重要性
12/16 11:13, 43F

12/16 11:15, 5年前 , 44F
不是也有施力不足,反彈容易把腳夾傷的事件?
12/16 11:15, 44F

12/16 11:44, 5年前 , 45F
人力有辦法推出軌... 物理到底多差才能有這種想法
12/16 11:44, 45F

12/16 13:02, 5年前 , 46F
我覺得預防事件再度發生,應該在捷運門下增設活動渡板
12/16 13:02, 46F

12/16 13:02, 5年前 , 47F
未來新採購的列車必須具備,舊型列車分批入場增設
12/16 13:02, 47F

12/16 13:03, 5年前 , 48F
車門打開時,渡板自動延伸貼齊月台邊,讓車廂月台間
12/16 13:03, 48F

12/16 13:03, 5年前 , 49F
沒有任何縫隙
12/16 13:03, 49F

12/16 13:22, 5年前 , 50F
建議未來門都改在車頂
12/16 13:22, 50F

12/16 15:52, 5年前 , 51F
活動渡版是可以解決問題沒錯 對輪椅用戶也更友善 但上下車
12/16 15:52, 51F

12/16 15:52, 5年前 , 52F
還是要專心看路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12/16 15:52, 52F

12/16 15:53, 5年前 , 53F
曾經看過一個有趣的通用設計解釋:
12/16 15:53, 53F

12/16 15:53, 5年前 , 54F
如果一個設計能滿足兒童,那多數情況能滿足所有人
12/16 15:53, 54F

12/16 15:56, 5年前 , 55F
所以把乘客當成三歲小孩,我覺得某方面不能算不適當
12/16 15:56, 55F

12/16 16:38, 5年前 , 56F
會如此耳提面命,還不是多虧了只會檢討別人的奧客
12/16 16:38, 56F

12/16 17:32, 5年前 , 57F
急的人,任何戒心應該都消失了
12/16 17:32, 57F

12/16 17:33, 5年前 , 58F
其實北捷間隙已經很小了,輪椅只要正確出入也是安全的
12/16 17:33, 58F

12/16 17:33, 5年前 , 59F
況且月台間隙本來就是必須有的,不然車輛與結構物會產生
12/16 17:33, 59F

12/16 17:34, 5年前 , 60F
摩擦,以北捷來說,渡板應該不太需要。
12/16 17:34, 60F

12/16 17:39, 5年前 , 61F
加渡板列車到站還要等渡板升起
12/16 17:39, 61F

12/16 17:42, 5年前 , 62F
其實還好,開啟車門一秒內渡板伸出不是問題
12/16 17:42, 62F

12/16 17:42, 5年前 , 63F
當車門開始關閉瞬間渡板可收回去,並不需要等
12/16 17:42, 63F

12/16 17:43, 5年前 , 64F
只是這麼小的縫隙有必要嗎?
12/16 17:43, 64F

12/16 17:53, 5年前 , 65F
天天聽到的廣播會沒效,即使對三歲小孩也一樣
12/16 17:53, 65F

12/16 19:02, 5年前 , 66F
純噓某樓
12/16 19:02, 66F

12/17 00:30, 5年前 , 67F
大師太厲害了 請收下樓下的膝蓋
12/17 00:30, 67F

12/17 02:04, 5年前 , 68F
大驚小怪,公司連司機站長安全鞋這麼寬都插進無數條腿過
12/17 02:04, 68F

12/17 02:04, 5年前 , 69F
了,寬度其實是隨機的沒這麼精準
12/17 02:04, 69F

12/17 02:09, 5年前 , 70F
另外某樓推不動是你觀念錯誤,因為有空氣彈簧,只要一個
12/17 02:09, 70F

12/17 02:09, 5年前 , 71F
成年男子的力道施力點靠車體上緣推、自然會來回搖晃夠抖
12/17 02:09, 71F

12/17 02:09, 5年前 , 72F
出角度拉人了
12/17 02:09, 72F

12/17 02:11, 5年前 , 73F
甚者讓一排人在同樣位置非月台側同時立定跳也行
12/17 02:11, 73F

12/17 08:31, 5年前 , 74F
來回搖晃腳就斷了吧
12/17 08:31, 74F

12/17 11:08, 5年前 , 75F
代表捷運太壅擠,應該要想辦法加開班次
12/17 11:08, 75F

12/17 19:34, 5年前 , 76F
不是有個國外廣告就是月台廣播Mind the gap 的哏?XD
12/17 19:34, 76F

12/17 19:37, 5年前 , 77F
12/17 19:37, 77F

12/18 13:10, 5年前 , 78F
樓上 那廣告是金士頓的 還是在台灣拍的
12/18 13:10, 78F

12/18 13:10, 5年前 , 79F

05/14 16:40, 6年前 , 80F
05/14 16:40, 80F
文章代碼(AID): #1S5J5m2l (M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