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安般(引自 "鼻奈耶卷第一")

看板Learn_Buddha作者 (hi)時間12年前 (2012/01/02 22:41), 編輯推噓2(203)
留言5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5 (看更多)
※ 引述《hvariables (Carl)》之銘言: : 推 AHJKL:首先明白阿羅漢是永斷貪嗔癡才能探討阿羅漢是否應具備禪定 12/16 20:14 : → AHJKL:阿羅漢觀五蘊無常,斷貪愛,是從12因緣法的"愛"取有,去斷 12/16 20:15 : → AHJKL:欲貪,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乃是生老病死滅,故不受後有 12/16 20:16 : → AHJKL:。其中所依的法門有很多種,不淨觀、無常觀、很多都是聽佛說 12/16 20:17 : → AHJKL:因宿世因緣很快就證得阿羅漢,這是"慧解脫"阿羅漢(不需禪定) 12/16 20:18 : → AHJKL:。網址不是說的很清楚?"俱解脫"阿羅漢,不只需要慧解脫, 12/16 20:18 : → AHJKL:更需要四禪八定乃至"滅盡定",在非想非非想定之上還要無常 12/16 20:19 : → AHJKL:、苦、空、非我非我所,才能達到滅盡定,這是俱解脫阿羅漢 12/16 20:19 : → AHJKL:,而安般念,安般念乃是四念處的身身觀念處修習法門, 12/16 20:20 : → AHJKL:要透過安般念,才能達到初禪乃至四禪八定,也就是止、觀。 12/16 20:21 : → AHJKL:四禪八定並非佛教所獨有,外道也有,悉達多太子也曾向2位老 12/16 20:21 : → AHJKL:師學習無想定和非想非非想定,但仍然有我,故觀五蘊無常苦 12/16 20:22 : → AHJKL:空非我非我所,永斷貪嗔癡,才能達到滅盡定,這是佛教與外道 12/16 20:22 : → AHJKL:的不同之處。 12/16 20:23 :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2/0100_005.htm : T02n0100_p0410b10(00)║   (一○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優樓頻螺聚落, : T02n0100_p0410b11(00)║泥連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佛於樹下, : T02n0100_p0410b12(01)║獨坐思惟,而作是念:「唯有一道,能淨眾生, : T02n0100_p0410b13(02)║使離苦惱,亦能除滅不善惡業,獲正法利, : T02n0100_p0410b14(03)║所言法者,即四念處。云何名為四念處耶?觀身念處、 : T02n0100_p0410b15(00)║觀受念處、觀心念處、觀法念處。 #1Av8j9a0 (Buddhism) 有關四念處一乘道,這是我的看法 略引: 作者 AHJKL (hi) 看板 Buddhism 標題 Re: [討論] "唯有"的實虛? 時間 Mon Oct 26 01:30:40 2009 ─────────────────────────────────────── 其實"四念處"這點"唯一..."之前SkyElder大也曾數度提出"唯一...",也曾有疑惑, 如果修四念處是"唯一趣向道",那麼世尊廣說八萬四千法門又是為何? 又四念處是"一乘道",那麼世尊在雜阿含經亦講三十七道品為何? 亦即三十七道品就只剩四道品而已?其他如 八正道 都是多講的嗎? "一乘道是喻指 排他性 嗎"? 如引: 雜阿含經(六○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 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後來讀到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三(一一七五) 才理解這個"一乘道"道理: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2/0099_043.htm 經中已清楚表明,以 四守門者 譬喻 四念處 1.所謂城者,以譬人身粗色,如篋毒蛇譬經說; 2.善治城壁者,謂之正見; 3.交道平正者,謂內六入處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又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境,舊曰六入,新曰六處) 4.四門者,謂四識住 (一,色識住。二,受識住。三,想識住。四,行識住。) 5.四守門者,謂四念處 ( http://ppt.cc/YpqI 身身觀念處--->觀身不淨; 受受觀念處--->觀受是苦;心心觀念處--->觀心無常;法法觀念處--->觀法無我 http://www.infs.tw/02_books/b_mindfulness/b01.htm http://ppt.cc/ZhIX 大念住經) 6.城主者,謂 識受陰 7.使者,謂正觀 (當觀色 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蓋言觀色(使者)無常為正觀, 8.如實言者,謂四真諦 (又云四聖諦。苦集滅道之四諦也) 9.復道還者,以八聖道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http://greatbook.josephchen.org/GREATBOOK/DIC/00482.htm 彼使聞已,悉詣城主,受其教令,各還本處 今以圖解該城主喻,可能看比較清楚: 守門者(四念處: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北門(四識住)-------------- | 善治城壁者,謂 ∥︵ ︵ | | 之正見 ∥內八 復 | | 使↓∥六聖↑道 | | 者 ∥入道 還 | 守| ∥處 者 |守 使者來問守門者:城主何在 門西 ∥︶ ︶ 東門 如實言者,為四真諦 者門=================城主================== 門者 | (交道平正) (識受陰)← 使者 | | (內六入處) ∥ 彼使聞已,悉詣城主 | | ∥ 受其教令,各還本處 | | ∥ (八聖道,復道還者) →| | ∥ | | ∥ | ------------------南門(四識住)-------------- 守門者 --------- 今以經中 世尊 城堡喻 表示才 如實清楚。 也就是說 四念處是入門,為三十七道品之首:即一乘道,故為唯一通往正道的道路,四識住守門者. 凡是一切色,皆觀 無常,故為正觀。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2/0099_001.htm 1.所謂城者,以譬人身粗色,如篋毒蛇譬經說; 2.善治城壁者,謂之正見; 而"色受想行"四識住,皆設守門者,謂之四念處(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另大念住經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danian.htm : 亦有 法法觀念處(詳見↑),故不應以 四念住 是唯一的法門 而生 斷見, 應以四念住 是守門者 而論。 否則"唯一...""一乘道"便具 排他性,其他道品與八萬四千法門何在? 故為非! 所以說 凡是所有要來 拜訪城主(識受陰)的都要通過 四念處這四個守門者 (故云 唯一的通道,一乘道)。 再看 --------(補充)

10/27 22:40,
C大可在讀誦 雜阿含經(四九八),亦有相關
10/27 22:40

10/27 22:41,
描述,試引幾句:"譬如國王有邊城,城周匝
10/27 22:41

10/27 22:41,
方直,牢固堅密,唯有一門,無第二門。
10/27 22:41
AHJKL:立守門者,人民入出,皆從此門。若入、若出 219.70.21.223 10/27 22:42 AHJKL:,其守門者雖復不知人數多少,要知人民'唯' 219.70.21.223 10/27 22:42 AHJKL:從此門,'更無他處'。......住四念處,修七 219.70.21.223 10/27 22:42

10/27 22:43,
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0/27 22:43
雜阿含經卷第十八(四九八)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2/0099_018.htm ------- 以正觀(觀 使者=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空.非我)、 正見(觀色身,善治城壁者,如篋毒蛇譬經說)、 四真諦(苦集滅道)。 並以八正道而行,即 苦滅道跡聖諦。 而八正道又涵蓋一切法門。 : T02n0100_p0410b16(05)║若人不修四念處者,為遠離賢聖之法,遠離聖道。 : T02n0100_p0410b17(03)║若離聖道,即遠離甘露。若遠離甘露, : T02n0100_p0410b18(06)║則不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 : T02n0100_p0410b19(08)║我說終不能得離於一切諸苦。若修四念處,即親近賢聖法者, : T02n0100_p0410b20(01)║若親近賢聖法,即親近賢聖道。若親近賢聖道, : T02n0100_p0410b21(00)║即親近甘露法。若親近甘露法, : T02n0100_p0410b22(05)║即能得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若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 T02n0100_p0410b23(00)║如是等人,即說離苦。」 : 永斷貪嗔癡成為阿羅漢的法門只有一種,就是修四念處,沒有其他法門。 ~~~~~~~~ ~~~~~~~~~~~~~ 說這話太武斷, 如"持戒"呢?其他如周利槃特以一把掃把,而悟道證阿羅漢, 須知佛陀八萬四千法門,條條法門通彼岸。 掃把是斷貪欲,清除內心的不淨(貪嗔癡),周利槃特可沒修四念處,而緊緊默念 "掃塵除垢"四個字而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uIlojt58TI&feature=related
持戒也是: ----- 雜阿含314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斷欲:斷眼欲已,眼則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 永不復生;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持戒的目的就是在斷貪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成就 : 所以"慧解脫"阿羅漢是聽聞佛法之後,修四念處觀察自己的身心才能證得阿羅漢果, : 不修四念處就不可能成為"慧解脫"阿羅漢。 其實這話也不能說錯, 四念處涵蓋很大,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觀看雜阿含經前數十篇~乃至上百篇,沒有一篇專門在講四念處的, 但數十篇乃至上百篇都是在說,以此法而不受後有,得阿羅漢。 (觀五蘊無常苦空非我、斷欲貪) 事實上八正道以"正見"為首,正見也就是無常觀,還是觀法無我。 ----------- 雜(六四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實觀察已,得盡諸漏, 離欲解脫,是名阿羅漢。 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這裡還提到五根,五根的念根是四念處 : 從來沒有任何人是先證滅盡定才證果的,例如舍利弗聽完"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 之後證得初果,證果之後才修滅盡定。 證果之後,還要修四禪八定,次第而上,才能達到"滅盡定" : "觀五蘊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就是在修四念處,修四念處的結果是證果, : 修滅盡定則是證果之後的事。 這是對的 : 推 AHJKL:這我已經跟您說過很多次了,另外安般念是易學易入法門,所以 12/16 20:25 : → AHJKL:者何?可點此篇前面的網址,須知安般念的緣由乃是不淨觀而來 12/16 20:25 : → AHJKL:"鼻奈耶卷第一"(詳見第一篇網址),因六十比丘自殺叫他殺因緣 12/16 20:26 : → AHJKL:,故阿難請佛陀再傳授其他法門,佛陀因此傳授安般念,因此可 12/16 20:27 : → AHJKL:知因60比丘事件,故安般念是個安全的法門,如經文所述,安般 12/16 20:28 : → AHJKL:念為四念處的內身身觀念處修習法門,修禪定又需修安般念, 12/16 20:28 : → AHJKL:故可知若要達到初禪以上,一定要先修四念處,才能往上,不是 12/16 20:29 : → AHJKL:到達四禪才修四念處,反了,然後還要由身身觀念處,帶入受受 12/16 20:29 : → AHJKL:觀念處、心心觀念處,最後法法觀念處(觀法無我),有無常觀 12/16 20:30 : → AHJKL:,才能進入滅盡定,這是佛教與外道不同之道。 12/16 20:30 : 我之前已經解釋很清楚了,安般念有很多種修法,可修四念處也可修四禪八定。 : 但不是修四念處可證四禪八定, : 佛經從來沒有說過修四念處可證得四禪八定,這是不可能的事。 這點還是不對, 四念處不只可證四禪八定,還可證滅盡定, 前提是"身身觀念處",除了要觀身不淨(不淨觀),還要修"安般念"(七覺支), 透過身心止息,達到禪定 : 佛經說過只要修四念處一定可以證得涅槃,但為何外道沒有辦法證得涅槃? : 這是因為外道完全不懂四念處, : 不是因為外道修四念處修到證得四禪八定之後沒辦法證滅盡定修不上去。 為什麼四禪八定達不到滅盡定? 因為"外道的沒有觀法無我,也就是無常觀", 觀五蘊十八界無常苦空非我 所以達不到滅盡定 : 釋迦牟尼在成佛前的兩個外道老師就證得了四禪八定, : 但是他們完全沒有任何證得涅槃的機會, : 這是因為他們沒修過四念處, 對,外道的沒有觀法無我,也就是無常觀, 觀五蘊十八界無常苦空非我 : 修四念處是佛所發現的解脫之道, : 光是證得四禪八定不可能會知道四念處。 因為外道對於諸法,執著五蘊為有我, 故對於四禪八定尚屬於極細微的有我意識觀, 需要四念處乃至三十七道品,苦集滅道四聖諦,十二因緣法斷除欲貪, 才能達到滅盡定。 所以很多佛陀當時有些外道,在聽完八正道後,依靠自己本身的的禪定修為, 透過"無常觀(觀五蘊無常苦空非我)",很快證達到了滅盡定。 : T02n0099_p0118b15(00)║   (四六四) 如是我聞: 一時, : T02n0099_p0118b16(09)║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尊者阿難往詣上座上座名者 : 所, : T02n0099_p0118b17(01)║詣已,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 : T02n0099_p0118b18(04)║問上座上座名者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 : T02n0099_p0118b19(00)║當以何法專精思惟?」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 : T02n0099_p0118b20(00)║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 : T02n0099_p0118b21(06)║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 尊者阿難復問上座: : T02n0099_p0118b22(02)║「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 : T02n0099_p0118b23(01)║多修習已,當何所成?」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 : T02n0099_p0118b24(01)║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 : T02n0099_p0118b25(00)║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 T02n0099_p0118b26(03)║ 阿難復問上座:「云何諸解脫界?」 上座答言:「尊者阿 : 難! : T02n0099_p0118b27(00)║若斷界、無欲界、滅界,是名諸解脫界。」 : T02n0099_p0118b28(02)║ 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云何斷界?乃至滅界?」 : T02n0099_p0118b29(03)║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斷一切行,是名斷界; : T02n0099_p0118c01(03)║斷除愛欲,是無欲界,一切行滅,是名滅界。」 時, : T02n0099_p0118c02(02)║尊者阿難聞上座所說,歡喜隨喜, : T02n0099_p0118c03(05)║往詣五百比丘所,恭敬問訊,退坐一面,白五百比丘言: : T02n0099_p0118c04(00)║「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時, : T02n0099_p0118c05(03)║當以何法專精思惟?」 時,五百比丘答尊者阿難: : T02n0099_p0118c06(02)║「當以二法專精思惟,乃至滅界,如上座所說。」 : T02n0099_p0118c07(00)║時,尊者阿難聞五百比丘所說,歡喜隨喜, : T02n0099_p0118c08(00)║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 T02n0099_p0118c09(00)║「世尊!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 : T02n0099_p0118c10(03)║當以何法專精思惟?」 佛告阿難:「若比丘空處、樹下、 : T02n0099_p0118c11(00)║閑房思惟,當以二法專精思惟,乃至滅界, : T02n0099_p0118c12(00)║如五百比丘所說。」 時,尊者阿難白佛言: : T02n0099_p0118c13(02)║「奇哉!世尊!大師及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 : T02n0099_p0118c14(01)║同義、同味,我今詣上座名上座者,問如此義, : T02n0099_p0118c15(00)║亦以此義、此句、此味答我,如今世尊所說, : T02n0099_p0118c16(00)║我復詣五百比丘所,亦以此義、此句、 : T02n0099_p0118c17(03)║此味而問,彼五百比丘亦以此義、此句、此味答, : T02n0099_p0118c18(01)║如今世尊所說。是故當知,師及弟子一切同法、 : T02n0099_p0118c19(00)║同義、同句、同味。」 佛告阿難: : T02n0099_p0118c20(07)║「汝知彼上座為何如比丘?」 阿難白佛:「不知。世尊!」 :  佛告阿難: : T02n0099_p0118c21(00)║「上座者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已捨重擔, : T02n0099_p0118c22(01)║正智心善解脫,彼五百比丘亦皆如是。」 : T02n0099_p0118c23(02)║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由雜阿含經(四六四)可知止(四禪八定)和觀(四念處)是兩種不同的修法, : 兩者可相輔相成,搞不清楚止觀的不同將兩者混淆是不對的。 此經不是說了嗎? ----- 「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 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 專修"止"和專修"觀",雖然方向不同,但是"殊途同歸"。 安般數息,注意力在鼻頭(止),覺知呼吸(觀)長短而不去控制呼吸。 有些人把安般放在止或觀,其實我認為安般的修法本身就包含"基本"的止觀。 佛教的止觀包含很多種,如念佛、不淨觀等...,不止安般 : 另外根據雜阿含經(八四三)的記載,證果的四個要素是 : 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 所謂的親近善男子就是親近善知識, : 善知識對修行佛法是很重要的, : 你相不相信現在世界上還有證果之人? 我信 : 你沒辦法找到任何一個認同"修四念處可證四禪八定"、 : "要證得四禪八定必須先修四念處"的善知識, : 因為這是很明顯的錯誤, 首先您必須明白, 四念住包含身身觀念住,受受觀念住,心心觀念住,法法觀念住 身身觀念住以安般數息法為法門, http://ppt.cc/ZhIX 大念住經 --------------- 雜(八○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於晨朝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持尼師 檀入安陀林,坐一樹下,晝日禪思。 時,尊者罽賓那亦晨朝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還,舉衣缽,洗足已,持尼師檀入安 陀林,於樹下坐禪,去佛不遠,正身不動,身心正直,勝妙思惟。 爾時,眾多比丘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佛足,退坐一面。 佛語諸比丘:「汝等見尊者罽賓那不?去我不遠,正身端坐,身心不動,住勝妙住。」 諸比丘白佛:「世尊!我等數見彼尊者正身端坐,善攝其身,不傾不動,專心勝妙。」 佛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三昧,身心安住,不傾不動,住勝妙住者, 此比丘得此三昧,不勤方便,隨欲即得。」 諸比丘白佛:「何等三昧,比丘得此三昧,身心不動,住勝妙住?」 佛告諸比丘:「若比丘依止聚落,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 ,入林中,若閑房、露坐,思惟繫念,乃至息滅觀察善學,是名三昧,若 比丘端坐思惟,身心不動,住勝妙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若比丘依止聚落,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 ,入林中,若閑房、露坐,思惟繫念,乃至息滅觀察善學",是名三昧, 息滅觀察善學,就是指修習安般念, -------------------------- 三昧 [中華佛學百科全書] 指禪定境界。係修行者之心定於一處而不散亂之狀態。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 譯為定、等持、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等。三昧即心定於一處,故稱定;遠 離惛沈、掉舉而保持平等的心,故稱等持;正受所觀之法,故稱正受;調整散亂的心使正 直,故稱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的依處,故稱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 故言息慮凝心。 此一將心集中於專一對象的精神作用,可分兩種,一是與生俱來的精神集中能力(生得定 ),一是因後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後得定)。前者乃前世業力的結果,後者由修行 而得。心到達三昧的狀態時,起正智慧,進而與所觀境冥合,分明了知,而悟得真理,甚 至於直接感見聖境,此稱三昧發得,或稱發定。可知,三昧是證悟(正見)的必須階段。 然而對此三昧,各宗看法不一。俱舍宗以之為十大地法之一,唯識宗則列為五別境之一。 而此二宗均以之為心所之一,認為心為此心所所攝持,故能住於一境,然而經部則認為心 於一境相續而轉,名三摩地;《成實論》主張三昧與心無異,即二者皆不許另有心所存在 。 在舊譯經典中,往往將三摩地(sama^dhi,三昧、等持)、三摩[HK4183-6]衣( sama^patti,等至、正定現前)、三摩呬多(sama^hita,等引、勝定)混而為一,皆譯 為三昧。實則其中唯三摩地是三昧。且據有部的說法,三摩地通有心定、散定,三摩 [HK4183-6]底及三摩呬多則通有心、無心,而不通於散定。 此三摩地一語,並非佛教固有的用語,在佛教興起時代的印度已廣被使用,瑜伽派視之為 解脫的方法,置於瑜伽八支中的第一支。後來佛教也採用此語,納入佛法體系中。三摩地 、解脫、禪及三摩[HK4183-6]底等詞,皆指心相續轉於一境的狀態,但其義略有小別。《 十住毗婆沙論》卷十一云(大正26‧82c)︰ 「禪者,四禪。定者,四無色定、四無量心等皆名為定。解脫者,八解脫。三昧者,除諸 禪解脫,餘定盡名三昧。有人言,三解脫門及有覺有觀定、無覺有觀定、無覺無觀定名為 三昧。有人言,定小三昧大,是故一切諸佛菩薩所得定皆名三昧。」 : 釋迦牟尼成佛前的兩個外道老師就是在完全沒修過四念處的情況下證得了四禪八定。 為什麼四禪八定達不到滅盡定? 因為"外道的沒有觀法無我,也就是無常觀", 觀五蘊十八界無常苦空非我 修非想非非想定,仍然有我,八萬四千大劫後仍須輪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4.208.184 ※ 編輯: AHJKL 來自: 220.134.208.184 (01/02 22:48)

01/02 22:54, , 1F
其實我也不保證我說的就一定對,以免有誤誤導,就當作參考吧
01/02 22:54, 1F

01/03 09:24, , 2F
我認同A大的觀點,如果佛陀只講四念處,那麼,
01/03 09:24, 2F

01/03 09:26, , 3F
連最基本的「四聖諦」不知道在哪裡?
01/03 09:26, 3F

01/03 13:26, , 4F
推 認真好文
01/03 13:26, 4F

01/03 13:31, , 5F
01/03 13:31, 5F
文章代碼(AID): #1F0S84jS (Learn_Buddh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F0S84jS (Learn_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