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關於終身醫療為何板上都不推薦?

看板Insurance作者 (一個開始一個結束)時間12年前 (2012/02/23 10:4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15 (看更多)
※ 引述《dramapa (Rey)》之銘言: : ※ 引述《hitoo (◎☑)》之銘言: : : 記得下次跑銀行定存的的時候 : : 拿一點利息跟門口的阿伯買幾張刮刮樂 : : 然後吹眠自己 : : 如果沒中還可以拿回來(隨時) : : 吃飯不用付錢嗎? : : 又要保障有不想付錢?這是什麼心態阿? : : 困惑什麼? 先把明天的保障顧好再說吧 ! : 小弟這兩天也在研究這個問題, : 大略做了下列的日額型和終身醫療計算。 : 兩者皆為基本單位數1,500/日(住院日額也才最常用到) : 基本設定為26歲男生起算至75歲止,共50保單年度。 : 另附加前二十年定期與終身差額每年提撥一萬進銀行定存,後再抵銷21年至50年度保費。 : 設定利率為1.38% : (自民國90/10月開始至97/12一年期定存利率再2.8至1.4遊走,98/01開始低於1至今,故 : 以今年兩年期利率做設定1.38%。另輔以美國(0)。日本(0)。歐洲(0.5)利率皆低於1推估 : 未來利率上調幅度波動不大。) : 利率上升實際面牽涉到銀行貸款,存款利率拉升房貸.車貸.信貸.營建貸款利率也會上升, : 在景氣相對不佳的現今,恐又將增加人民壓力,影響經濟成長。 : 再者利率高外國可以將資金大筆匯入台灣炒新台幣。假設日本0%,台幣5%,難保不會有日 : 本人跟銀行借錢來存台灣的銀行賺利息,就算日本銀行放款利率2%還是倒賺3%。屆時匯兌 : 將錢帶回日本,如此一來豈不是賺台灣人的錢? : 根據以上推論利率上升不易,下調仍有空間(日本.美國.歐洲先進民主資本國家發展對照) 這樣說的話 那些高利率的國家央行是傻子? 為什麼還會有些國家央行把利率弄那麼高? 台灣央行是不是用這理由 以後都不會提高利率了? 另外關於「利率高外國可以將資金大筆匯入台灣炒新台幣」這件事…… 請d大可以舉幾個案例嗎? 有經濟學上的理論和證據更好 我到是可以舉一個低利率但是卻大幅升值的例子 日本利率低應該是眾所皆知 我也聽過有很多人或機構借日元去換別的幣別 所以日幣匯率過去十年表現如何? 2002/3/1時一美金可以換132日元 今年2/1是80 升值幅度40%左右 日本利率這麼低 為何反而被炒作到狂升值? : 小弟對股票.基金.期貨投資熟悉度不大,故僅設定每年在最低投報率4%時,前二十年投入 : 兩險差額部分進入投資,第21年度時扣除未繳保費至75歲滿期為止。 : 上述計算僅設定繳滿期不發生任何需要用到"住院日額"保險理賠的情況下,身邊也不乏有 : 一輩子很健康,小感冒小毛病吃藥休息就好的人,不見得每個人都要住院,開刀,標靶 : 藥物等等。實支實付當然是有存在價值,所以實支配意外出單也是可以。保險的搭配千千 : 種,最符合人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結論:1.定期日額型費用稍大過於終身醫療(兩者皆無壽險搭配時),原因在於前者以自然 : 費率計算,年老保費漲幅大,保障部分前者可再加公司的手術醫療增加保障,但保 : 費自然得多出一筆。 定期日額型費用稍大過於終身醫療? 這得看是如何看待買定期不買終身所省下的錢的機會成本吧? 只設定1.38% 定期費用當然通常會大過於終身費用 可是終身險的流動性風險不用考慮嗎? 終身儲蓄險放長的IRR可以到2% 既然同樣有流動性風險 這機會成本的報酬率為何不用2%? : 2.實支實付與重大疾病據小弟目前淺見也為自然費率。法巴保到65歲總繳446,200。 : 自27歲開始計算到65歲以44萬去賭100萬。保到49歲是以10萬賭100萬。保到54歲 : 是以18.7萬賭100萬。 這點又回頭拿總繳保費來比 我想應該就不用討論了… : 3.選擇定期住院日額很少有人會保了五.六年後再轉為終身醫療吧? 這樣來回的保費 : 差額也比假設的26歲買終身醫療多付一些錢。通常都定期買到底的吧。 又是用總繳保費的想法而沒有考慮機會成本… 頭幾年買定期、之後才轉終身 買終身時的保費的確比較貴 可是前幾年買定期捨終身時少繳的保費的機會成本呢? 不用考慮嗎? : 4.投資部分許多前輩會覺得每年才賺4%太少,股票一個起伏就可以賺十幾%,那我只 : 能說大大真用心,股票.期貨.基金是要學習觀察思考才會賺錢的,像一般上班族 : 下班就累了,或是其他勞力階層實在也無太多的心力去研究這些投資工具。故賠 : 本應該也只是剛好吧。 投資的確不容易 持續繳20年的龐大保費就很簡單嗎? 整體人身壽險業25個月繼續率只有80%初頭 我覺得這數字也蠻難看的 投資的確不容易 原因有兩點: 1、投資知識 2、情緒控制 第2點旁人比較難幫到忙 第1點…業務就不能學一學後教導客戶嗎? (嘿~~我沒有要業務賣投資型的意思~) 如果客戶真的做不好情緒控制 真的不適合高風險 再做其它打算不可以嗎? 就跟賣保險一樣啊 先全盤告知後再讓客戶選擇不就好了 我是覺得被動投資的原理和作法都蠻簡單的 學起來很難嗎?@@ 而且論據也受到學界、實務界認同 : 5.再者75歲之後沒保障只好風險自留自己醫,當時的自己真能賺到足夠的醫藥費及 : 生活費開銷? 我相信可以,只要不借錢不投資虧本性風險的工具(股票.基金)應 : 該夫妻兩人還是夠生活。 1、現在已經有超過75歲的實支實付醫療 (當然…我知道很貴…) 2、終身型的定額醫療到老年又能有多大幫助? 如果保障一輩子 但卻解決不了重要的問題 這樣的保單有需要嗎? : 舉例: : 現在手頭上資金100萬 : (1)假若有投資100萬可以賺100但也可能賠掉100萬的投資你會投資嗎? : (2)假若有投資100萬中的10萬可以賺回10萬但也可能賠掉10萬的投資你會投資嗎? : (3)假若有不損及100萬本金但可以賺回10萬的投資你要投資嗎? : 相信大多數人都選3(僅假設總資產只有100萬本金的情況下) : 如果你沒會虧損本金的心理準備,建議你乾脆不要投資錢都存銀行吧。這又可以提 : 到"儲蓄險"風險,倘若你無法繳滿期請不要投資儲蓄險。 這樣的舉例我不知道該怎麼說… 投資方法不適當 能夠把100萬本金通通賠掉 當真是無話可說 保險業務為何不也多充實自己的投資知識 然後再去指導客戶呢? 客戶也許不適合投資 但至少客戶是「了解後」才知道為何不適合 這可就不一樣了 跟一開始就認為客戶不適合是不一樣的 我不想美化投資 說投資有多麼容易、多麼美好 但把投資形容成好像很容易賠光光 我是覺得也沒必要 股票風險的確高 但如果無利可圖 保險公司就不會把一些錢放在股市裡 各國的退休基金也就不會碰股票 可是實際上不是如此 重點是觀念、知識、情緒控制 我不強求每個保險業務也能懂點投資 但如果不懂 也沒必要因為推薦終身險或儲蓄險就把投資形容的這麼可怕 : 註1:XX住院日額同時包含手術部分。 : 2:ooo+ooo終身醫療前者屬住院部分,後者為手術部分保障。 : 3:此兩種組合皆為目前可見於市面上的醫療險種。 : 附上計算表 http://www.eoenet.com/manage/0100405966416.aspx : 小弟這幾天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故這計算表若有錯誤或不足的部分請各位大大指教協助小 : 弟修繕,個人沒有偏袒任何一邊,也不想筆戰,只想著如何提供接近理想的服務予客戶。 : 文章很長很長,感謝各位的觀看(小賺點P幣^^ 書豪加油) 除了前面提到的利率、報酬率、流動性風險、保障差異等問題 最重要的還有從新從優的問題 本版whalf大有發過一篇關於從新從優的文章: #1Ci_lucI 舉例來說 就算實支實付醫療有終身型的 就應該買終身實支實付醫療險嗎? 早期的防癌險往往不賠併發症 現在應該幾乎都有賠 早期實支實付醫療不重要 因為健保很強大 但是隨著健保改制後 自費項目越來越多 實支實付醫療的重要性才越來越突顯出來 版上apin大也發表過幾篇討論一些險種理賠條款的定義 提到有些條款過於嚴苛、不合理 如果未來新的保險條款比較能跟上醫療實務 保戶手上卻拿著有漏洞或有瑕疵或條款相對較差的終身醫療 怎麼辦? 已有的定期險就算沒有從新從優 但只要體況良好 換個保單不是問題 就算體況不好 也不像終身醫療一樣把一輩子的保費已預付完、或是付了一部份了 真的是解約不是、繼續繳也不是 最後 我想大家都認同實支實付醫療的重要性 主要是因為「雜費」的部份 而雜費的額度也必須拉夠高 用「雙實支實付」不但能把雜費額度拉高 同時也能解決薪資補償或看護費的問題 (當然是選能日額實支二擇一的醫療險) 那為何還要用「實支實付+定額醫療」來做規劃? 雜費要做到同樣高、還要加上定額醫療 保費肯定只會更高 而且有必要嗎? 我也不想筆戰 而且有些東西已經是過去都提過的了 我只是截取前人滴智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0.248.253.145
文章代碼(AID): #1FHQb1m0 (Insuranc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5 之 15 篇):
文章代碼(AID): #1FHQb1m0 (Insu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