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放棄漢文化 台自捨正統地位消失

看板Gossiping作者時間8年前 (2016/06/12 13:04), 8年前編輯推噓0(2223)
留言27則, 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5 (看更多)

06/12 12:44,
號稱多元文化 卻獨獨排斥中華文化
06/12 12:44
他們的文化是這個 他們才是容不下多元文化 http://98history.blogspot.tw/2011/10/blog-post.html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問題在哪裡?── 一個局內人的觀點 (本文原刊於《人籟論辨月刊》,第86期(2011年10月),頁54-59) 作者:陳弱水教授(臺灣大學歷史系) 長年以來,臺灣的高中國文課存在著獨特的布局:除了一般的國文課本,還有一 個名為「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獨立科目。「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在2006年被取消,改稱 《論孟選讀》,成為選修。今(2011)年六月十六日,教育部改弦易轍,決定恢復「中國 文化基本教材」,雖然號稱必選,實質上是必修,名稱則變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一 字之差,反映了政治情勢與政治策略的微妙變化。教育部恢復「中國(華)文化基本教材 」之舉引起了不小的批評聲浪。對這件事,我也是站在反對立場的,但就閱覽所及,我的 一些看法並未見於已發表的言論中,因而願意略抒己見。這篇文章的目的,一方面在試圖 闡釋教育部措施的涵義,一方面也藉機反思我們文化局勢中的若干深層問題。 本文要表達的,可以算是一個局內人(insider)的觀點。所謂「中國文化基本 教材」,其實就是四書選本,即使2006年之後改稱《論孟選讀》,其中仍有《大學》和《 中庸》的內容。我個人從大學時代以來,即研究中國思想史,直到現在,這還是我最重要 的專長,對於四書的性質和意義,具有專業性的了解。再者,由於特殊的機緣,我在八歲 和十二歲時各念過一次《論語》,而且剛好是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本,而非全本,至 今大部分仍能隨口成誦。四書之中,至少《論語》對我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身內物。這 樣一個局內人的批評性意見,應該有值得參考之處。 作為高中國文課的必修科目,「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出現於1962年,2006年取消 ,主張恢復「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說法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四書是經典,經典應該所 有人都讀。我並不反對經典的觀念,也不反對基礎教育中有經典的成分。問題是:什麼是 經典?四書是什麼樣的經典? 經典是很多文化中都有的現象,意思雖然不十分複雜,但也不單純。在中國,「 經」的觀念最早出現於戰國時代,意思大概是根本文獻,使用很廣,並不限於儒家,連醫 書都可叫「經」,《黃帝內經》就是一例。西漢中期以後(約公元前一世紀),儒家思想 成為正統,在沒有特定所指的情況下,「經」代表儒家所尊崇的若干特定文籍,這些文獻 取得聖典的地位,「經」因此有了神聖的意味。在印度,佛教徒把記錄釋迦牟尼所說的話 的文本稱為sūtra(原義是格言集),佛教傳入中國,sūtra被譯為「經」,充分顯露了 這個概念的聖典涵義。 我們今天一般所說的經典或經典教育,其實意思不完全出於中國傳統的「經」。 這個概念更多的成分恐怕來自西方──我們活在現代社會,現代文化到底是在歐洲開始形 成,而向世界其他地區傳布的,任何現代社會都不免帶有濃厚的從西方輸入的文化成分。 西方概念中的scripture和canon,中文都說成「經」或「經典」,classics也常被譯為經 典。經典教育理念中的「經典」,來源是canon。這個概念形成於十八世紀的歐洲或稍早 ,是相對晚近的歷史現象,它有兩個基本涵義。首先,canon指文化傳統中的精華,教育 中的必讀作品;其次,canon是世俗性的,它是人文文化的產物,內容可以涉及宗教,但 不同於宗教聖典(scripture)具有天啟的來源。經典閱讀原本是西方教育的根本信念, 近幾十年來受到挑戰,因為不少人認為,所謂經典,並不是由任何超越的標準所決定的, 它基本上是代表極少數人的統治階層的產物,觀點往往狹隘,尤其無法反映現代受教育者 的社會背景與文化淵源。這是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但並非本文的要點。 我在這裡解釋經典教育的意思,是想指出,儘管有支持者如此相信,經典教育並 不是企圖恢復「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確切理由。現行的國文課已經是經典教育了。國文 課本中,至少近代以前的作品,大多數是經典──文化積累中公認的傑出作品。如果陶淵 明的〈桃花源記〉、蘇軾的〈赤壁賦〉、黃宗羲的〈原君〉不是經典,什麼才能算經典? 退一萬步說,有人若對《論孟選讀》列為選修不滿意(其實教的學校非常多),大可要求 把部分內容直接放入國文課本,何須另立一必讀科?何須在經典教育之上另建經典教育? 兩層樓的經典教育舉世罕見,說不定是獨一無二,其中顯然另有蹊蹺。在進入這個問題前 ,我想先談一下四書的性質。 前面說過,儒家是在西漢取得文化正統的地位,作為聖典的「經」與經學也在此 時成立。四書是「經」,有人說它是「經典中的經典」,以之為要求恢復「中國文化基本 教材」的理由。那麼,四書在儒經中佔有怎樣的位置呢?簡單說,儒家的神聖文本雖然在 西漢(公元前一世紀)即已獲得普遍承認,四書是宋代理學大興的產物,要到南宋朱熹( 1130-1200)撰著《四書集注》才成立。四書之中,《論語》在西漢即具經典的身分,但 思想的重要性要到三國之後才明顯。至於《大學》、《中庸》,本來是《禮記》四十九篇 文字中的兩篇,《中庸》到唐代中晚期才在儒學中開始有特殊的地位,《大學》更晚。《 孟子》原是子書,到北宋才入列於「經」。四書的確在南宋以後成為儒經的核心,後來更 是官定的科舉讀本,到現在還有人相信(至少是宣稱)它的絕對價值。不過,本文已經展 現,儒家的「經」形成於西漢,四書則是在南宋,如果四書的價值真是絕對的,亙古不變 ,何以儒者花了一千三百年的時間才「發現」?原因無他,即使就儒家傳統而言,四書的 成立也是個特定的歷史現象,一個特定思想運動的產物,這種人為的建構,很難說是絕對 的。 以上所說,大都是學術思想史上的常識。但教育不是歷史或思想的學術問題,教 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中學生更是在成長中的年輕人,一套文本要以法令規定舉國學子 必讀,是很嚴重的事,考慮這個問題,還必須檢討文本內容在教育上的適切性。四書的內 容繁多,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也沒有必要在此詳論。以下姑以《大學》、《中庸》 為例,表達我的一點看法。 《大學》首章是所有四書選本必有的,該章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雖然文中 有「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話,但全文的論述是從統治者(包括最高 統治者)的角度出發,這也是通貫《大學》的觀點。臺灣的現代社會性格已經成形,所有 的人都是社會的參與者,所有成年人都有公民的身分,大家各盡其責,進而服務人群,是 這種社會所需要的基本倫理觀。依此,《大學》的觀點是否適合當前的基礎教育呢?再談 《大學》修身一章。該章的意思只有一點:修身之本在正心。以個人之見,講修養忽略實 際可見的行為,而強調看不見、摸不著、難以證實、易於隱藏的心,是近世中國道德觀的 偏頗之處。《大學》所言是否也值得檢討?又如《中庸》哀公問政章說,為天下國家有九 經:修身、尊賢、親親、敬大臣、體群臣、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這種說法 以先秦的環境來說,或許無可厚非,但放在我們身處的社會,是不是過於飄渺而有反教育 之嫌? 四書中不少內容具有超時代的價值,毋庸置疑,但其中受限於言說者的歷史處境乃至原則 上可商榷者,也斑斑可見,從實際教育的立場來看,有什麼理由一定要單獨立科?原因到 底何在呢?個人以為,有一點原因是:信仰。四書雖然在孔子身後將近一千七百年才取得 核心的經典地位,但有人相信,這個地位不可更易。這樣的「經」,已經不是經典教育所 談的「經典」了,而近乎宗教性的聖典。簡單說,半世紀以來,臺灣的高中國文教育中涵 藏著兩種經典,一種是文化中的傑作(國文課本),一種是具有聖典性質的四書。這是雙 層國文教育的主要來由。於是,我們的問題變成:把特定的信念體系埋藏在基礎教育中, 合理嗎? 臺灣高中的聖典教育還有另一層隱蔽性:它並沒有四書之名,而叫「中國文化基 本教材」。這個名稱其實和「經」是相矛盾的。至少就原則而言,「經」應該是放諸四海 而皆準,歷經百世而不易,這種普遍性,就如《中庸》所說:「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 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即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經」怎 麼變成只是一國的真理了?就我的初步考察,「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之名在1950年代即已 出現,1962年訂為高中教材。什麼人訂此名?為何訂此名?尚不得而知。不過,從近代中 國的心態演變看來,這個名稱的出現並不令人驚訝。十九世紀中晚期以後,西方文化東來 ,取得絕對優勢,中國的地位與自信一落千丈,二十世紀初期開始,出現了一種對應此情 勢的潮流,或可稱為「中國文化」建構運動。這個潮流的一個特點是,許多人把他們相信 的事物和觀念,以「中國文化」為名,界定為自家的寶藏,以此衛護其價值,也以此建立 民族主義的內涵。四書改稱「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雖然發生在戰後臺灣,無疑是這一潮 流的邏輯產物。在那個時候,聖經賢傳早就失去了現實的意義,沒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中國文化」則有很強的正當性。 在我個人看來,類似「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說法代表了一個很有問題的觀念, 我稱此為「文化本質主義」(英文可叫cultural essentialism)。中國文化這個詞語, 照道理,應該是指:自從中國這個群體形成以來,其中所有的人關於價值和意義的經驗之 總合。但文化本質主義不重視人們的實際經驗,文化只能被歸結於本質性的幾個點。中國 所在的歐亞大陸東端,長久以來是人類密集居住之處,一切估計顯示,從公元紀年之初到 二十世紀中葉,中國的人口一直佔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強到三分之一弱。如果遵循「中 國文化基本教材」的意念,過去兩千年四分之一以上人類的文化是非常單薄的,它有特定 的核心,這個核心只能由四份篇幅不長的文本所代表。這既不符合事實,就價值而言,也 是對於異已觀念的排斥與邊緣化。 除了儒教(特別是理學)的信仰以及文化本質主義,恢復「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為獨立科目背後的另一個力量顯然是中華民族主義,至少是文化民族主義。有人相信,年 輕人如果接觸中國文化的精粹,有助於形成或強化他們的中國認同。這個因素恐怕在「中 國文化基本教材」編製之初就已存在,現在就更強烈了。由於看出這個因素的人很多,這 裡就不多說了。 總結本文的要點,個人以為,恢復「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要求,涵藏了某種宗 教性的信仰因素。在宋代以下的中國,這套信念藉著科舉以及其他官方、半官方管道,滲 透人心,成為絕對的正統思想,多少已是勝之不武。在當前的自由體制中,更有違反政教 分離原則的嫌疑。至於文化本質主義,容易導致對人文多樣性和實際生活經驗的忽視,對 於文化的生機與創造,也是弊多於利。 從正面表述我的看法,我並不反對在基礎教育中閱讀《論語》、《孟子》的篇章 ,但應該置於一般的課本,四書不宜獨立成科,也不應再掛「中國(華)文化基本教材」 之名。國文課本內容的編選,視野可則更開闊,也應再多一些現代和當代的作品。 ---------------------------------- 我的重點在這裡: 在我個人看來,類似「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說法代表了一個很有問題的觀念, 我稱此為「文化本質主義」(英文可叫cultural essentialism)。中國文化這個詞語, 照道理,應該是指:自從中國這個群體形成以來,其中所有的人關於價值和意義的經驗之 總合。但文化本質主義不重視人們的實際經驗,文化只能被歸結於本質性的幾個點。中國 所在的歐亞大陸東端,長久以來是人類密集居住之處,一切估計顯示,從公元紀年之初到 二十世紀中葉,中國的人口一直佔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強到三分之一弱。如果遵循「中 國文化基本教材」的意念,過去兩千年四分之一以上人類的文化是非常單薄的,它有特定 的核心,這個核心只能由四份篇幅不長的文本所代表。這既不符合事實,就價值而言,也 是對於異已觀念的排斥與邊緣化。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7.39.13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65707864.A.BF3.html

06/12 13:06, , 1F
然後考試考英文 教授小孩多送雙語或是國外 再嗆窮人英文差?
06/12 13:06, 1F

06/12 13:07, , 2F
中文不就是用來搞死下層的工具嗎? 下層沒意見上層幹嘛有意見?
06/12 13:07, 2F

06/12 13:09, , 3F
還好數學用國文出題 看不懂提議根本制仗
06/12 13:09, 3F

06/12 13:09, , 4F
數學用國文出題 等大學研究所就GG啦 後面一樣讀英文論文啦
06/12 13:09, 4F

06/12 13:10, , 5F
中國一直做不出發動機 就是抱著正體中文啊 雖然捨掉古體中文
06/12 13:10, 5F

06/12 13:10, , 6F
文化本來就是會相互影響,涵化、同化、異質化自然就會發生
06/12 13:10, 6F

06/12 13:10, , 7F
儒家思想就是教你好好當奴阿 等送到國外的慣老闆二代回來
06/12 13:10, 7F

06/12 13:10, , 8F
還刻意去幹嘛之類的~~很無聊
06/12 13:10, 8F

06/12 13:11, , 9F
但一來沒有 工業革命的歷史 又沒有說讀一種語言的高資質 所以
06/12 13:11, 9F

06/12 13:11, , 10F
追了半天 就卡在這裡啊 單一語言 有一定的好處 特別是資質差
06/12 13:11, 10F
※ 編輯: kuopohung (36.237.39.131), 06/12/2016 13:12:29

06/12 13:13, , 11F
一樣的人 比重有一樣? 沒有的話那根本白搭 儒家的禮法呢?
06/12 13:13, 11F

06/12 13:14, , 12F
誰跟你正統?去找中(華民)國討
06/12 13:14, 12F

06/12 13:41, , 13F
我講的一直都是你上篇文推的中文系不倒不倒臺灣不會好這句
06/12 13:41, 13F

06/12 13:47, , 14F
話臺灣文化跟中華文化當然不同,但也不能因為這樣就排斥
06/12 13:47, 14F

06/12 13:47, , 15F
中華文化在臺灣文化脈絡裡面的重要性吧
06/12 13:47, 15F

06/12 13:48, , 16F
因為幾個教授以偏概全認為中華文化會毀掉臺灣文化是否太小
06/12 13:48, 16F

06/12 13:48, , 17F
題大作
06/12 13:48, 17F

06/12 15:52, , 18F
原PO還在說中文系不倒台灣不會好?
06/12 15:52, 18F

06/12 15:52, , 19F
上次我不是貼給原PO一堆中文系的教授全是哲學系生產
06/12 15:52, 19F

06/12 15:54, , 20F
從牟宗三、馮滬祥、王曉波全部都是哲學系畢業的
06/12 15:54, 20F

06/12 15:54, , 21F
而上述三人,是原PO特別舉出來危害台灣的三個教授
06/12 15:54, 21F

06/12 15:55, , 22F
哲學系出產,卻是中文系不倒台灣不會好?
06/12 15:55, 22F

06/12 15:56, , 23F
且哲學系全部都是搞哲學研究的學者
06/12 15:56, 23F

06/12 15:56, , 24F
中文系卻內含文學、哲學與語言學三個領域
06/12 15:56, 24F

06/12 15:57, , 25F
哲學系畢業來中文系造孽,危害中文系學子
06/12 15:57, 25F

06/12 15:57, , 26F
結果還是中文系不倒台灣不會好?
06/12 15:57, 26F

06/13 09:54, , 27F
這種違反哲學方法論的東西冒充哲學,怎麼走都是死路
06/13 09:54, 27F
文章代碼(AID): #1NNErOlp (Gossiping)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NNErOlp (Gossi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