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Re: [問題] 請問高鐵站的設站位置

看板Geography作者 (recta sequi)時間17年前 (2007/01/13 00:33),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9/19 (看更多)
※ 引述《olympic1912 (David)》之銘言: : ※ 引述《seeback (永不放棄的堅持)》之銘言: : : 作者: eslite12 (recta sequi) 看板: Railway 43 : 由此發展歷程來看, 此圓形市街似乎只停留在圖紙概念階段, : 且目前現有文獻圖面都是單線圖, : 或許 e兄 或其它朋友對此有更進一步的研究 : 但發文當下小弟個人對於 e兄 所謂此同心圓計畫已有部份實現 : 的說法持保留的態度 我對台中市的理解僅來自書面資料 前已述及 並無太多進一步的研究 但我手邊的資料 是肯定圓形都市計劃被部分實現 整合到1900年1月 台中市的第一次都市計劃 引用一段手邊資料的說法 如賴志彰稱"公告以後 竟是整合上述兩項作法 (1895年兒玉利國的規劃與1896年Barton和濱野瀰四郎的報告書)... 將正中央部位提供作大公園用 為跨今民族民權中山等三個街廊的範圍..." 黃蘭翔亦指出"...其縱貫公路就是如今的北屯路與三民路 還可以看到 兒玉利國的"都市中央公園"的遺制..." 有趣的是黃蘭翔在同一篇文章中亦提到了"其所規劃的道路為什麼不是東西南北... 而是東北-西南與西北-東南之走向 原因不明...或可推想其與當時的地形地勢 以及西北與東南各有柳川與綠穿所挾的腹地 成為東北西南走向有關..." : : 倒是台北市經過兩次巴黎化我是很確定的 第一次巴黎化是有名的大正時代市區改正 : : 可以說是奠定台北市的今日基礎 : 部份恕刪 : 在日治時代殖民政府對台北的空間改造與其說是將台北巴黎化 : 小弟個人認為更嚴謹地來說似乎稱之為 台北市的歐化 較恰當 : 當然不可否認純粹就空間上的改造來看好像跟巴黎是牽得上關係的, : 但一來截至目前小弟個人尚未看到有日治時期的文獻或官方文件明確提到 : 台北市的城市規劃是模仿巴黎來作的, 您對我所稱的第一個巴黎化似乎有所誤解 我這邊指的巴黎化只是被一再指出的 日人統領台灣初期的都市政策 模仿Haussmann從1854年開始對巴黎的大規模改造 或者說所有類似的都市政策 我們都可以稱為巴黎化 Haussmann並不是第一位都市計畫者 而巴黎也不是第一個擁有現代都市計畫的城市 但透過打通道路 使都市連續性的明亮化 使原有的各自為正的社區聚落被統一化 這都是Haussmann的創舉 而日本人也將這種方法運用到大正期的市區改正上 比如說大稻埕媽祖宮和法主公廟的強制遷廟以開路等等 與巴黎的作法並無二致 這當然跟高玉樹先生任內 刻意學習巴黎的作法有程度差異 但顯然也不是一般的歐化 畢竟這顯非如Christopher Wren的歐洲的其他都市計畫典範 : 二來相反的在日治時期出版的台灣建築會誌第13期中則有這麼一段文字: : 現在的三線道路是以往城壁的遺跡, 此一大道乃是參考獨逸聯邦(德國) : 萊比錫的散步道所設計的 我想您這段應該是引用三線道的建築師尾(打不出來)(打不出來)吉在1941年的說法 但事實上 萊比錫的都市計畫本身就是仿巴黎 而在德國有"小巴黎"之稱 可參考這段 http://de.wikipedia.org/wiki/Geschichte_Leipzigs#18._Jahrhundert Leipzig erwarb den Spitznamen "Kleines Paris“, als die fortschrittsbewusste Messestadt im Jahr 1701 mit einer Strassenbeleuchtung ausgestattet wurde und sich fortan mit der mondanen Seine-Metropole vergleichen konnte. : 三線道路是環繞舊台北城一周的林蔭大道, 而這種環城式林蔭道的規劃最出名的 : 莫過於是奧地利維也納舊城的環城林蔭道, 與巴黎的規劃在空間上是有差別的 : 誠然台北市在日治時期有 東洋小巴黎 的美譽 : 但其都市空間改造卻難以說是完全的巴黎化, 故或許可以改稱是歐化? 雖然曾在<台北文獻>上讀過日治時代稱呼三線路為"比美維也納Ringstarsse"的說法 但我認為台北在社會空間上 和維也納的環城道路所代表的風格 有極為重要的不同 維也納環城道所代表的是第三階級中新興工商階級的勝利 和內城的第一和第二階級 有所不同 雖然環城道在維也納也有調動軍隊的功能 但這只是軍方沒反對的原因而已 相反的 在台北城 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它並不是西方式的城池 而且相對非常地空曠 特別在遠離艋舺和大稻埕的南門與東門(大約就是現在的中正區黎明里及建國里) 日本人拆除城牆並不是因為第三階級需要空間(因為第三階級當時也集中在北門外 更別提台灣的第三階級對殖民者的重要性讓人懷疑) 而更類似於巴黎的模式 也就是透過消滅三市街的獨立性 加強都市的透明度 也創建了台北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7.137.204 ※ 編輯: eslite12 來自: 218.167.137.204 (01/13 00:34)

01/13 00:39, , 1F
承教了, 我會再看看您提到的資料, 謝謝
01/13 00:39, 1F

01/13 00:48, , 2F
台中市部分我資料很少 只是剛好有 需要您的訂正
01/13 00:48, 2F
文章代碼(AID): #15fxX1K9 (Geograph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9 之 19 篇):
文章代碼(AID): #15fxX1K9 (Ge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