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Re: [問題] 請問高鐵站的設站位置

看板Geography作者 (recta sequi)時間17年前 (2007/01/16 04:29),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9/19 (看更多)
關於台中市的部分 前已述及的資料的說法是認為這個"都市中央公園"已被縮小 加以Barton與濱野的報告書中 對鐵道用地的建議原則 使原有的台中公園 必須讓位給台中車站 昭和九年的<台中市史>也指出了台中公園的位置 "起初在台中市東方一角" 另外黃蘭翔認為兒玉的觀點被實行的重要依據 是北屯路-三民路相對(今)台中公園的位置 而非指在原中央公園位置被施行 然後德文維基是在說萊比錫被稱為小巴黎 因為這個城市非常追隨各種進步 而在1701年率先引進路燈(在當時是很大的事) 因此得到了這樣一個綽號 維基百科當然講得比較短(小巴黎之名後來流傳最廣 其實是因為歌德的關係) 不過萊比錫很喜愛追隨潮流這點倒是真的 而在歐洲潮流就是巴黎設定的 萊比錫都市建設除了1701年根隨巴黎外 在後來的奠基期(Gruenderzeit) 德國城市學習巴黎的復辟風格時 也是大本營 : 大致同意您的論點 : 尤其是在艋舺, 大稻埕的部份 : 但若就環城三線道路在實質空間的呈現來看, 實在很難不令人聯想到維也納的環城林蔭道, : 包括二者同樣是對於城牆拆除後之土地改為交通使用, : 同樣將新的公共設施羅列於林蔭道沿線, : 甚至在剖面上都一定的具有相似性 我同意在形狀上 台北城牆的拆除有維也納的影子 但是拆了城牆改成馬路這檔事 並不是太新鮮的 比如倫敦在18跟19世紀間就陸續拆除了一部分的羅馬時代城牆 其中大多數是馬路 但在社會的本質上 與在都市的結構上 台北跟維也納都有顯著的不同 維也納環城大道風格(Ringstrassenstil)是在1860年代自由派全面掌權後才開始的 當時維也納被布爾喬亞自由派主政(有趣的是一世紀後 高玉樹先生也很愛拆城:p) 1857年在奧地利專制主義的最後歲月 奧皇就宣佈要開放環城地帶來解決住屋問題 也用以解決1848年後進步力量對保守主義的排斥 但事實上在1857年到1860年之間 在環城道上蓋的都還是紀念性建築 直到1859年的都市計劃 才開始強調環形大道 放棄了放射狀的都市概念 大蓋公共建築 這點跟台北城的狀況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台灣公共建築在後藤新平知名的政策下 是統治者用來馴服被統治者的工具 在維也納 公共建築卻是布爾喬亞市民階級對內城的第一和第二階級進行砲轟 這些公共建築包括自由派的大本營市政廳跟國會 1868年還向軍方強討練兵場土地 用來興建維也納大學的校舍 更不容忽視的是 維也納的環城帶非常廣(土耳其人是很恐怖的) 所以興建的建築物 大多是住宅大樓 這些大都是布爾喬亞階級 特別是紡織業大亨的豪宅 奧國紡織業 大都是獨資事業 並非法人 所以環城道上的私有建築物往往是住辦或住辦商合一 與迪化街有驚人的相似性 這些布店集中在被稱為紡織小區的地方 跟鄰近的黑山廣場 一起被認為是環城大道最有錢的地區 後者的貴族當然略多 但也多貴族身份的商人 特別是金融或鐵路這類的特許業者 台北環城道上日治時代是沒什麼本土市民文化的 最接近的恐怕是弘道國中的夜市(笑) 然後寫到這我想到了一個台灣的名詞:綠色推土機 這或許是環城道風格的好解釋:) : 而且台北城城內並非漢人密居的區域, 空曠地也不少 : 好像跟巴黎模式主要用於改造密集擁擠的舊市區的情況有所差異, : 反而是在都市景觀的呈現上頗具效果 城內漢人集中在西北邊 可是他們集中西北是因為與大稻埕和艋舺更為接近 拆除城牆在這個意義上是巴黎的 也就是透過破除障礙 建設一個可以穿透的都市 不能只用台北城內的觀點看 因為台北城本來就是空城 這點跟維也納也是另一個不同 維也納雖然也有個統治者的內城和被統治者的外城 可是維也納內城蓋得很滿 跟台北不同 而且維也納內外城也是個統一的都市 : 由您的文章來看台北與維也納在規劃時的社會背景確然是不同的 : 但以維也納環城大道在規劃之初還舉辦了競圖來看, : 似乎與巴黎以官僚體系大刀闊斧改造城市有所差異, : 感覺有更多的思考著重在都市景觀與都市願景的營造上, 我覺得都市建設本來就是布爾喬亞階級意識形態的產物(這點只要看看台灣的選舉 然後不要相信各大報各大媒體對布爾喬亞剛好倒過來的解釋 就能看得非常清楚了) 保守主義者相對下會更重視治安之類的議題 這觀諸各國近代史皆明 而巴黎跟維也納都是由自由派把持 唯一的差別是巴黎的自由派後來變成復辟政權 拿破崙三世以"工人皇帝"之稱 透過當時自由派與社會主義者尚未分裂而偏前者的契機 操作世界上最成功的一次民粹運動掌權 並因此對巴黎的自由派市民們提心吊膽 畢竟這位說過兩百次不當皇帝的先生雖然沒學問 但是簡單的歷史還是告訴他 巴黎的暴動決定法國歷史的興替 因此在巴黎被打造的 是一個既能迷倒底層階級 又能帶來安定的設計 當然對中產階級市民來說 在不革命的時候 也是最好的都市 畢竟拿先生還是以中產階級為最早的號召 而維也納相反 奧皇沒被打倒 因此奧地利雖然(或許音樂外的)各方面遠遠落在法國之後 卻可以打造一個服務市民階級的都市 當然如果你是無產階級 維也納的風格並不討喜 (因此自由主義的市府也大蓋國宅 大蓋醫院 大發救濟金 但這些都跟環城道沒有關係) 而後來1890後興起的民粹主義(特別是1897年當選市長的希特勒年輕時的偶像Luegel) 其所代表下中產階級對布爾喬亞的反動勢力 也相當討厭環城風格 : 或許當台北城壁拆除後對於如何將其轉化為道路時 : 規劃當局曾參考維也納或類似的案例也說不定? 我猜一定是有 不然不會以此宣傳 但是那是景觀的 跟台北城的社會與都市發展的關係 我認為不大 : 畢竟現有資訊還是有待繼續考掘 : 簡言之, 我的想法是: : 巴黎式的規劃---針對舊城區改造, 強化統治力量---全台北以至於全島的計畫都有此意圖 : 維也納式規劃---原有防禦地帶的再利用, 都市風貌的營造---三線道路或許有部份類似 : 以上止於個人看法, 請多指教 我個人看法是 日本時代的都市計畫一直到在高雄的大規模建設 與台北的大都會計畫後 才開始擺脫歐斯曼的陰影 在時間上也跟日人在台統治勢力的進展 與新都市計畫的提出 有一定的吻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7.5.4 ※ 編輯: eslite12 來自: 59.117.5.4 (01/16 04:40)

01/16 09:43, , 1F
謝謝您, 您提出的部份正是我以往所未接觸的資訊, 感謝
01/16 09:43, 1F

01/16 15:04, , 2F
身為台中人我只能說大推特推
01/16 15:04, 2F
文章代碼(AID): #15g-Gbez (Geograph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9 之 19 篇):
文章代碼(AID): #15g-Gbez (Geography)